APP下载

养殖大菱鲆细菌性腹水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2021-03-23黄华张建柏徐晓莹王鹤王力勇高雁段钰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菱鲆氏菌鱼体

黄华 张建柏 徐晓莹 王鹤 王力勇 高雁 段钰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山东烟台 264000)

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是原产于欧洲的冷水性底栖海水鱼类[1]。大菱鲆于1992年被引入我国,因其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逐渐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类[2]。随着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大菱鲆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腹水病是在大菱鲆苗期和养成期都会暴发的1种疾病,该病发生频率及死亡率较高[3]。据王岚等[4]报道,大菱鲆腹水病的病原为细菌,未发现病毒和寄生虫。诱发大菱鲆细菌性腹水病的病因很多,如水质变化、饲料质量、鱼体自身免疫力、药物使用不合理等[5]。本文综述了养殖大菱鲆细菌性腹水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以及预防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大菱鲆细菌性腹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临床症状

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大菱鲆是否患病。患腹水病的鱼主要表现为不集群、行动迟缓、摄食能力减弱或不摄食等,最典型的症状是腹部隆起[4]。观察患病初期的大菱鲆可发现,其腹部膨大,手感很硬,用力挤压会有液体流出,严重时肛门红肿外翻,鳍部出血,腹部凹陷,内脏团萎缩。患病的大菱鲆基本不摄食,死亡率高达80%以上[2,4,6]。解剖观察发现,病鱼腹腔内有微黄泛红黏稠的液体,肠内有不同程度的积液,胃部出血,肠壁发炎,肝脏、肾脏肿大[2,4,6]。

图1 患腹水病的养殖大菱鲆[7]

2 流行特点

细菌性腹水病流行区域很广,我国沿海各省市的大菱鲆养殖区,如天津[2],辽宁大连[8],山东烟台[4]、威海[4]、青岛[9],河北沧州[6]等地区均有报道。该病一年四季都会暴发,尤其在8、9月份高水温期(18~20 ℃)病害更为严重,是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8,10]。

3 发病原因

据报道,在育苗场的水体、投喂的活饵以及大菱鲆的肠道中都曾检测出大菱鲆弧菌(Vibrioscophthalmi)。该弧菌是大菱鲆幼苗期肠道中占优势数量的1种细菌,但在养殖池底沉积物中基本检测不到。正常情况下大菱鲆弧菌没有致病性[11-12]。并非所有存在于养殖环境和鱼体中的大菱鲆腹水病病原菌都能致病,有的是条件致病菌,只有当鱼体免疫力、水质环境、饲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才易引发疾病。

3.1 水质变化

多数细菌性疾病是通过水体传播的,大菱鲆实现健康养殖的前提是保障良好的水质环境[13]。大菱鲆是底栖鱼类,水质环境是影响其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菱鲆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残留的饵(饲)料、排泄物等有机碎屑日积月累沉积在水底,极易滋生病原菌。

3.2 饲料质量

养殖过程中若选用的饲料营养成分不全面、营养比例不均衡,会导致大菱鲆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菌侵染,从而引发细菌性腹水病。有些含有野杂鱼粉的饲料,由于原料无法保障新鲜度,可能携带病原菌(见表1),投喂这种饲料也容易诱发细菌性腹水病[14-15]。另外,养殖户自制的湿饲料如保存不当容易腐败变质,且黏合性不易控制,投喂后易溃散,污染水体环境。

表1 野杂鱼携带细菌情况调查结果[15]

3.3 鱼体应激反应

大菱鲆受到较长时间、连续性刺激时,无法正常摄食,鱼体的免疫力容易下降,此时若养殖环境发生变化,鱼体极易感染病原菌。养殖过程中的分池倒池、不当清池、饲料转换、养殖水体混浊、溶解氧过低等都易引发鱼体的应激反应[6,16]。例如某地大菱鲆养殖场暴发腹水病,原因是道路施工及雨水污染造成了养殖水体浑浊,虽经及时治疗,仍造成了20%的死亡率[16]。

3.4 感染病原菌

3.4.1 病原菌种类

目前的研究发现,从患腹水病的大菱鲆中检测出的细菌有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4]、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5]、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4,5,8,17]、大菱鲆弧菌(V.scophthalmi)[4,9]、溶藻弧菌(V.alginolytious)[14,18-20]、鳗弧菌(V.anguillarum)[5,21]、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espejiana)[4,14]、鲨鱼弧菌(V.carchariae)[9]、杀鱼爱德华氏菌(E.piscicida)[22]、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20]等。

3.4.2 病原菌分离鉴定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选择具有腹水病典型症状的患病大菱鲆进行细菌分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解剖,选取病鱼的腹水、肝脏、肾脏等病灶部位,用匀浆器混合匀浆,用接种环蘸取接种于2216E琼脂平板培养基及TCBS(胰蛋白胨大豆肉汤)琼脂平板培养基上[2,4,17],28 ℃下培养24 h后,挑取优势单一菌落进行平板划线,直至获得纯培养的菌落。再对分离的细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检验、人工感染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大菱鲆腹水病病原菌可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9,23]。

3.5 药物使用不当

滥用抗生素会使各类致病菌产生耐药性[4],使用不合理药物还会对鱼体内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24]。自从相关部门颁布了渔用禁用药及休药期等规定后,对禁用药的管制措施进一步加大,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得以好转,但耐药菌仍普遍存在。

4 预防方法

4.1 选用健康苗种

选择健康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健康苗种的选择标准是体色正常、规格一致、体表无伤、发育正常、游动有力、摄食活跃等。引进苗种时要严格实施检验检疫,避免将带病苗种投入养殖区[13]。

4.2 保持良好水质

水源水质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的要求,养殖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2001)的要求。养殖用水要进行砂滤—消毒—调温的预处理,即先采用砂滤去除水体中的大型寄生虫和有机碎屑,然后全池泼洒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氧异氰脲酸钠等氯制剂进行消毒,有条件的可选择用紫外线或臭氧装置消毒,再将水温调节到所需的温度。养殖日常管理要监测水质、水温,做好换水、清池和消毒工作。养殖水温通常控制在17~19 ℃。夏季多雨季节,采用混合自然海水养殖或使用地下卤水养殖的要注意盐度变化[13]。

4.3 选择优质饲料

选购饲料时要充分考虑饲料的营养成分搭配,选用相对有质量保障的品牌饲料。自制饲料时要确保加工过程清洁无污染,饲料营养要均衡。投喂野杂鱼要保证新鲜干净,最好去除内脏后再投喂。饲料要存放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中,有条件的放置在冷库中保存[13]。

4.4 免疫预防

疫苗接种是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安全、环保、有效的方法[25-26]。

张丽等[27]采用0.5%福尔马林灭活的方法制备了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即迟钝爱德华氏菌)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注射接种疫苗的大菱鲆对腹水病的免疫保护率(RPS)为70%,浸泡接种疫苗的大菱鲆对腹水病的RPS为35%。华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究了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基因组和致病机制,采用高效疫苗分子设计和评价的关键技术,研制出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于2016年获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并正式投产,目前已在辽宁、山东、河北等我国大菱鲆养殖主产区开展了规模化应用[28]。

有学者进行了鳗弧菌疫苗接种大菱鲆的免疫效果研究[29-34],优化了大菱鲆鳗弧菌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条件[35-36],制备的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效力,可用于大菱鲆鳗弧菌病的预防。肖鹏等[29]进行了鳗弧菌油乳化二价乳化疫苗对养殖大菱鲆免疫应答及免疫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口服乳化疫苗的大菱鲆对鳗弧菌M3、SMP1(为不同血清亚型菌株)的RPS分别为100%、50%,而口服未乳化疫苗大菱鲆的RPS分别为57.9%、0%。李杰等[30]以鳗弧菌O1血清型VAM003株和O2血清型VAM007株为抗原制备了福尔马林灭活二价疫苗,该疫苗对大菱鲆的RPS为27%~60%。丁山等[31]制备了鳗弧菌O1、O2和O3血清型菌株的三价灭活疫苗,RPS最高可达100%,抗体持续期大于150 d,有效免疫保护期(RPS>70%)大于120 d。

曹宏梅等[32]制备的鳗弧菌和溶藻弧菌二联疫苗对大菱鲆鳗弧菌和溶藻弧菌的RPS分别为83.52%和83.24%。邓楠楠[33]制备了大菱鲆细菌性疾病五联佐剂疫苗,对鳗弧菌、大菱鲆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哈维氏弧菌、溶藻胶弧菌的RPS分别为70.0%、87.5%、85.7%、75.0%、77.8%。刘瑞等[34]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了副溶血弧菌tdh2基因和鳗弧菌ompU基因二联DNA疫苗,经DNA疫苗免疫的大菱鲆对副溶血弧菌感染的RPS为100%,对鳗弧菌感染的RPS为35%。

5 治疗方法

当大菱鲆确诊患细菌性腹水病后,要及时清理死亡个体并进行销毁,对病鱼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消毒,防止二次传染。同时可通过降温的方式控制病原菌的增殖速度,将水温控制在14~15 ℃,但需注意水温的日变幅不能过大,避免刺激鱼体产生应激。日常管理时应减少投饲量和日投喂次数,使大菱鲆处在六七分饱的状态。

现代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药物仍是治疗患病动物的主要手段[37]。药物选择上,可选择杀菌药物进行药浴,每立方米水体加盐酸土霉素20 g和福尔马林200 mL,每天1次,每次浸泡2 h,连续3~5 d[13]。口服法治疗可选用氨苄青霉素或土霉素,将药拌和在饲料中,用蛋清包裹风干后投喂,用药量为每天每千克鱼100~150 mg[13]。中草药可以有效减少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38]。实践证明,中草药对大菱鲆腹水病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6]。李华等[39]通过将牛膝、板蓝根、甘草、陈皮、肉桂、麦芽、神曲等7味中草药制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添加于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大菱鲆,证实复方中草药对大菱鲆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及增强作用,可显著提高大菱鲆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对鱼抵抗病原菌感染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是,中草药对大菱鲆腹水病的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为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应使用国家允许的有质量保证的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16]。

6 结语

在大菱鲆养殖产业发展中,有养殖业者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过度增加养殖密度,忽视了水产疾病防控,结果导致大菱鲆发生腹水病,而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滥用和残留等又会导致水产品安全问题,海域生态环境也会因此遭到破坏[40]。

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旦生病,在治疗及隔离上均比较困难,因而死亡率高,造成的损失较大[41]。因此,加强对大菱鲆腹水病的研究,从源头上进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在养殖过程中,只要提高防病意识,做好防病工作,可以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降低治疗成本。腹水病是养成期大菱鲆的常见疾病,细菌是导致腹水病的病原[9]。大菱鲆细菌性腹水病发病初期是内脏器官产生病变,中后期则全身感染。病鱼腹部膨大症状明显,极易观察和诊断[42]。一旦发现大菱鲆患细菌性腹水病,可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用药量及休药期等问题。

猜你喜欢

大菱鲆氏菌鱼体
复合益生菌粉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测分析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辽宁大菱鲆养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体外培养法探讨不同蛋白源对大菱鲆肠道菌群的影响
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半滑舌鳎抵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影响
几种鱼体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染料木黄酮对大菱鲆生长、消化酶活力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