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人物史料的搜集运用
——以郭嵩焘相关史料为例

2021-03-2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郭嵩焘史料日记

王 玮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一、阐明史料的定义

什么是史料?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流传至今日者也。”[1]张连生认为, 作为“史料”的定义, 既要能够概括那些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来使用的全部事实材料,又要能够排除那些不能作为研究某一历史现象的证据来使用的某些事实材料。因而,可以考虑这样来表述:“史料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2]曹天忠教授认为“将史料的重要性从原来的工具层面,提高到方法论的层面,才能真正认清史料在历史学研究中的价值。”[3]李良玉认为:“史料就是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4]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认为:“史料是人们编纂历史和研究历史所采用的资料,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演变的历史,帮助我们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5]2-3

不同时期众多史学者对史料的定义进行阐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突出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史料是研究、阐释与编纂历史的资料,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研究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诸多方面提供佐证的材料。史料通过搜集、整理、分析、鉴别、考证、利用,为历史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及确凿的依据。

二、探究史料的类型

史料包含的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存在形态各异等特点给学人研究历史带来很大的挑战,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史料内容和分类越来越复杂、精细,因此也要求史学工作者对掌握史料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分类。对史料的分类由刚开始简单划分为有文字记载的史料;无文字记载的史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史料三大种。还有按当时人直接记载;后人间接记载;古物与遗迹三种分类。到后来可以根据学科属性划分史料,如中国哲学史将史料分类为“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原始史料和辅助史料;早出史料和晚出史料等。”[6]根据史料特点划分史料,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史料分为五种类型:“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影像史料和网络史料。”[7]荣孟源按照史料的形式、性质、版本、内容来分类,“形式分类:书报、文件、实物、口碑;性质分类:原始史料、撰述史料、文艺史料、传抄史料;版本分类:原件、复制品、改制品、重版、伪造品;内容分类:经济、政治、军事、人物。”[8]因此,史料从不同角度分类,都各有各的用处,可以看出学者对史料分类的不断完备和科学,为历史工作者研究、著作提供了系统化、方便化查找。涉及到中国近代史料分类,严昌洪借鉴前人成果,结合近代历史特点将史料分为十类(见表1)。

表1 近代人物史料的类型和具体内容[5]15

这种分类使我们能够对史料有更清楚地认识,在论文写作中能更全面地掌握史料,熟练运用史料,下文将以郭嵩焘相关史料为例,谈谈中国近代史料在论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

三、运用郭嵩焘相关史料的门径

郭嵩焘(1818—1891年),乳名龄儿,辈名先杞,学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又称“养知先生”,湖南湘阴县城西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青少年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长沙岳麓书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入曾国藩幕府,同治以后,历任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署广东巡抚等职,光绪元年(1875年)授福建按察使,随后被任命为出使英国大臣,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翌年迫于压力以病辞官回国,归国后赋闲在乡,晚年在湖南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李鸿章在他去世后曾请奏为郭嵩焘立传,赐谥号,但鉴于郭嵩焘出使英法产生的风波等种种原因,这位晚清大臣最终未得到朝廷的降恩。

(一)档案类史料

关于郭嵩焘的官方档案,我们可以参阅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四朝《清实录》,该书记录了郭嵩焘历经四朝的政治生涯,在任期间所做的政绩事务,如:咸丰朝多记载委派郭嵩焘对外交涉、整治海防等;同治朝镇压农民起义、统筹厘金等;光绪朝奏请禁烟、出使英法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清代中朝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作为专题档案记载了大量郭嵩焘对内、对外活动的史料,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明清台湾档案汇编》记录郭嵩焘借洋款事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的《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中涉及到了许多郭嵩焘任职广东巡抚期间到澳门处理事务。《钦定剿平粤匪方略》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有关奏报上谕等档案资料长编,是研究清朝镇压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资料,郭嵩焘作为曾国藩重要幕僚,为筹建湘军,创办水师立下了汗马功劳。《光绪朝东华录》由朱寿朋所编,记载光绪朝34年间的事迹,收集了当时的邸抄、京报、官方文书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就记录了郭嵩焘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英法两国。郭嵩焘在从政期间就特别注意对西方情况作调查研究,不断深化自己的洋务思想,从研究洋务到办理洋务,涉及到外交档案就包括了《筹办夷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等。郭嵩焘是清朝派遣出使西方第一人,因此,关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记载不可避免地提及到郭嵩焘,现存于英国公共档案馆藏有大量中英文的清代外交事务系列档案。

(二)奏议类史料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刊行的《养知书屋遗集》其中一部分就涉及郭嵩焘奏疏,1983年,岳麓书社出版的《郭嵩焘奏稿》收录了从咸丰三年到光绪十三年期间上奏朝廷的折子,以《郭待郎奏疏》为基础,从其他史料辑录了被遗漏了的18件补入,共206件。其中,《山东税务奏议章程》是郭嵩焘在咸丰帝时期奉旨查办山东税务所定。1875年,郭嵩焘任福建按察使上奏的《条陈海防事宜》,阐述了对西方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更应该学习其政治文化。郭嵩焘署理兵部侍郎时,上《请将滇抚岑毓英交部议处疏》,弹劾云南巡抚岑毓英,要求将对马嘉理案负有直接责任的云南巡抚交部严处,奏折还抨击了那些盲目自大、封闭守旧的官僚士大夫。公牍是官员为公事而写的公函、文件之类的总称,又称为“案牍”,《罪言存略》《禁烟公社条规》是郭嵩焘收录的一部分关于洋务、禁烟等的文件。

(三)书札和日记类史料

一般来说,书札或书信是向亲友或家人报告情况,交流思想,询问事宜,提出请求,基本上反映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养知书屋书札》记录了郭嵩焘对友人、亲人书信来往。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收录了《郭嵩焘致瞿鸿禨书札》。《中和月刊》第一卷十二期和第五卷二期则收集了郭嵩焘的信札共23件,此外,湖南省图书馆和湖南省还保存有若干郭嵩焘未刊信札,部分郭嵩焘真迹手札现今在拍卖行拍卖。

光绪二年(1876)郭嵩焘启程赴英,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此书是他生前唯一由官方刊行的著作,也是最受人攻击的一本著作。”[9]现存的郭嵩焘日记手稿,是从咸丰五年开始,终于光绪十七年郭氏去世之前一日,今人对湖南省图书馆收藏的郭嵩焘日记手稿进行了认真的整理、点校,将咸丰朝日记、同治朝日记各编成一卷,光绪朝日记则编成二卷,总共四卷,分别于1981年5月、1981年11月、1982年10月、1983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以《郭嵩焘日记》为名出版,共200万字。1984年11月,岳麓书社将郭嵩焘光绪二年至五年的日记(基本等同于《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的内容)按月分为30卷,起名为《伦敦与巴黎日记》,作为《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十种图书中的一种,正式出版发行。《郭嵩焘日记》的价值在于“其起迄年份基本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内容涉及当时内政外交、朝野风气、社会状况、学术艺文。尤其出使英法时期所记西方政情、风俗、宗教、科技、工业与西洋文明等内容最为宏富,可供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参考”。[5]140

(四)传记类史料

为郭嵩焘立传的有民国时期赵尔巽等编纂的《清史稿·列传》第二三三卷,除此之外,还有中华书局刊行的80卷本《清史列传》,相比于前者,后者叙事详明,年月俱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还有王兴国著《郭嵩焘评传》收录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柳定生所撰《郭嵩焘传》,曾永玲撰著之《中国清代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大传》。传记汇编有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清代人物撰稿》,蔡冠洛的《清代七百名人传》等。1988年,上海书店出版钱仪吉的《清碑传合集》,收录了清代人物传记、碑名等,郭嵩焘也在其列(见此书第4356页)。郭廷以编定的《郭嵩焘先生年谱》,参照之前郭嵩焘撰《湘阴郭氏家谱》和《湘阴县图志》,引征档案、文集、方志、报刊等中西文献近2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和应用价值。陆宝千所编《郭嵩焘先生年谱补正及补遗》在2005年出版,对原年谱进行了修正和补充。《玉池老人自叙》是郭嵩焘回忆录,叙述了其在曾国藩幕中协助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的经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由俞大纲收藏的《玉池老人自叙未刊稿》则发表在1937年7月出版的《史地杂志》第一卷第二期上。

(五)结集类史料

郭嵩焘虽在《湘阴县图志·艺文志》说自己已有《养知书屋诗文集》12卷,但只是进行了整理,并未出版。郭嵩焘去世后,其遗稿编为《养知书屋遗集》刊行,内容分为奏疏、文集和诗集三个部分。郭兆芳《玉池挽词汇编》记载了郭嵩焘逝世后其亲朋好友的挽诗、挽词。《礼记郑注质疑》《大学章句质疑》等收录于1984年岳麓书社出版《郭嵩焘诗文集》,该书为《养知书屋遗集》的“文集”部分与“诗集”部分的合集。《史记札记》被台湾世界书局《中国学术名著第二辑》收录出版。钱钟书著《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三联书店出版,本书选辑了郭嵩焘在内晚清四名外交官员的六种笔记或日记。陆宝千在他的《清代思想史》中论述和评价了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之后,湖湘文库系列丛书的《郭嵩焘全集》共15册,按照经、史、子、集编排,全书包含郭氏的奏稿、日记、诗文集和学术专著等内容,此书从体例和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行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郭嵩焘卷》将郭嵩焘平生思想以日记、奏稿、书信、自叙等展现出来,是近期出版的关于郭嵩焘思想比较全面的书籍。

(六)志书和典制类史料

记载省级地方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为“通志”,《湖南通志》,288卷,光绪十一年(1885年)修,郭嵩焘曾为此方志进行增补、删节,在其日记中多处记载此事。而郭嵩焘自己编写的《湘阴县图志》介绍了他家乡的山川河流、风俗人情等。专志中,有王闿运的《湘军志》,叙述了曾氏治军任将和湘军始末,而且还在郭振墉的《湘军志平议》中引用了郭嵩焘对《湘军志》的许多评论意见。

(七)报刊类史料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近代报纸兴起,成为我们研究当时人事不可或缺的史料。郭嵩焘出使英国被两国报纸杂志进行大规模报道,其所见所闻的《使西纪程》被《万国公报》在1877年6月2日—8月4日予以连载,流布甚广。1878年6月20日《申报》刊登的《郭星使驻英近事》引发了晚清著名的“郭星使画像案”。被称为“英国官报”的《字林西报》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最有影响的一家外文报纸,给予郭嵩焘出使英法以高度评价。严复翻译英国报纸《泰晤士报》论中国公使郭嵩焘去任,对郭嵩焘离任表示惋惜。

(八)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类史料

在《戊戌政变记》中,梁启超说:“湖南以守旧闻于天下,然中国首讲西学者,为魏源氏、郭嵩焘氏、曾纪泽氏,皆湖南人,故湖南实维新之区也。”[10]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则论述了郭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此外,涉及到郭嵩焘人物的还有《清稗类抄》等私人撰写的史书。

(九)口碑和文物类史料

将晚清人物照片进行汇集的有《中国名人照相全集》《晚清七百名人图鉴》等,郭嵩焘皆在其中。文物类史料除上文提到的郭嵩焘现存手札等还有墓遗址,郭嵩焘墓位于飘峰(今汨罗市沙溪镇划江村),总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今天,郭嵩焘及郭氏宗族的纪念活动作为当地著名文化传承下来,在湘阴县建立了郭嵩焘纪念园,该园以恢宏庞大的气势向我们展现了郭嵩焘忠诚理性的爱国情怀和海纳百川的经世思想。

四、运用史料的注意与总结

以上就是对郭嵩焘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郭嵩焘的研究离不开上文中提到的文献、著作等,当然,还有很多关于郭嵩焘史料需要我们进一步搜集整理。“历史活动的中心是人,人物研究始终是史家关注的要项。”[11]研究人物史料除发掘主人公事迹、性格、思想等外,还应探究其所处时代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变革等,尤其是对于像郭嵩焘这样的近代著名人物来说更具有立竿见影、见微知著的效果。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沟通历史的桥梁,对历史学来说史料是源头活水,是历史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新议题和新研究的出现,既需要对新历史材料的开掘与运用,同时,还要对旧有史料的不断再解读。本文就是从研究历史的入门阶段——收集史料开始,对所需的史料搜索梳理,以方便论文写作,在收集的过程中对于关键性的史料,不同著者、不同版本造成的史料差异需要我们对比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史料不等于历史事实,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史料是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记录,因此,难免会存在史料的真伪、误差等问题,这要求我们在论文写作中对运用的史料进行细致的考辨,只有对史料进行考据和分析,去伪存真,才能搞清历史事实的基本情况。同时,还需我们认识到写作要防止“重史料,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史料”两种倾向,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只有扎实细致地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提高论文的质量,得出科学的结论。

猜你喜欢

郭嵩焘史料日记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定识人间有此人
定识人间有此人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