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村治理研究的热点及演进趋势

2021-03-23谢漫球邢立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村民农民农村

谢漫球,邢立巍

(1.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2.山东工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6)

0 引言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1]这是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村地区以来,首次提及乡村治理概念。至此,乡村治理受到学术界广泛讨论与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国家政策指引学界研究方向,学界研究成果为政策实施提供理依据与实践指导。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研究,有必要对与主题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时代发展要求党和政府亟需以高标准、高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纵观已有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著作颇丰。例如:郑玉刚与尹明发从从乡村自主性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综述。[2]之后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合村并组,龚志伟分析了合村并组政策给乡村治理带来的影响。[3]乡村振兴战略兴起后韩校美、张帆分别从乡村社会治理内涵、主体、模式、困境、问题解决路径的角度做了较全面的综述。[4]

现有文献对乡村治理概念及内在含义进行了充分论述,为学者后来研究提供了借鉴。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于阶段性论述,缺乏长时期内对乡村治理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的分析研究。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2006年1月份至2020年5月份的833篇主题为“乡村治理”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与突现词的解释说明,以期厘清乡村治理研究演进发展脉络,推动乡村治理研究更加深入。

1 乡村治理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简练表达,凝结了文献的主旨思想。同时,高频关键词也反映出某段时间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所以,本研究将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热点的主要依据。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7.R1中,将Years Per Slice(时间切片)设定为1,Node Types(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经过程序运行之后得到结果。由于关键词最小频次为2,导致关键词数量过多,无法准确辨析研究热点,所以,将关键词词频最小值设为5。将关键词按词频出现次数多少顺序排列,合并意思相近的关键词,最终筛选出30个关键词,见表1。

1.1 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

表1显示,“乡村振兴”出现的频次仅低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两者可以理解为重要环节与目标的关系,实现乡村振兴,乡村“善治”是重要环节,“善治”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振兴。

表1 我国乡村治理研究高频关键词top30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着众多治理困境。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空心化”现象严重。经济面临的阻碍直接导致治理失效,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地区法治遭到破坏、基层政权与农民矛盾突出等问题尤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有效治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一系列涉农措施与政策地出台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路径。“精准扶贫”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以往扶贫方式,由直接资金补贴变为产业扶贫,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为贫困地区农民培育产业项目,改变贫困面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需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并且也需要建立起与之相关的配套体系。[5]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地建立增强了党支部引领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党在农民群体中的权威性。这些举措为乡村走向“善治”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赢得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1.2 乡村治理与村民自治

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制度安排,在村民自治中,村民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村民自治作为“协商民主”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促进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这种内生性的治理模式一方面降低了治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治理效率。所以,“村民治理”的出现频次仅低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关键词。

农村自治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过去民间一直流传着“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的说法。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县级政权为主,县级以下实行乡村自治。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治理模式弊端日渐显露,在强大的外部挑战面前,一个个小的共同体已无法适应。[6]1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村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虽然公社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意愿,但农民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7]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农业生产形式重新确立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与包产到户相对的村民自治制度因此产生,其自治的特性与中断多年的乡村自治相呼应。[6]8

为保证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地区的稳步实行,党和国家颁布多项涉及农村自治的法律条文与法规,将农民自治纳入法制化轨道。1987年,全国人大代表表决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它明确规定了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范围和运行方式。全国人大于1998年、2010年与2018年三次修改《村组法》,使村民自治制度适应农村发展新局面。[8]新时代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制度的独特优势,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1.3 乡村治理与三治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表1可知,“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成为乡村治理领域内的高频关键词,与此相关的“乡贤文化”“乡村精英”也成为学界的重点研究内容。自治、法治、德治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三种方式,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9]

通过研究中国知网关于乡村治理与三治融合的文章发现,学界对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乡村治理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何阳认为乡村治理体系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不足之处,长此以往会降低乡村治理的效率。[10]这要求学界要追根溯源,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问题突破口。二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措施建议。有学者指出,当前,可通过以下三个维度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1.以自治为核心,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2.以法治为保障,加大农村法治宣传力度,提升农民懂法、用法能力;3.以德治为基础,充分吸收乡贤文化文化,引导乡村精英向新乡贤转变。[11]

1.4 乡村治理与政策变迁

农村地区的政策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农村资源做最权威的分配。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于1982—1986年、2004—2020年间发布了22个关于农村地区的中央一号文件,旨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福祉,提升农村治理水平。[12]任何政策都具有时效性,这意味着农村政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新局面。乡村治理要以乡村地区的问题为导向,梳理农村政策变迁可以清晰了解农村地区问题脉络的演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税费改革”等关键词成为乡村治理的高频关键词。

在实施税费改革前,农民承担着过重税费,这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频发,农民与基层政权矛盾突出,税费改革迫在眉睫。[13]2006年,中央政府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上千年来农民缴农业税的历史。与此同时,政府加大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村地区发展。

2 乡村治理研究演进趋势

突现词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突现词的演化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研究领域内研究热点的趋势。[14]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得出我国乡村治理研究突现词前十位(见表2)。以表1我国乡村治理研究高频关键词与表2我国乡村治理研究突现词作为研究基础,呈现出乡村治理研究的演进趋势。

表2 我国乡村治理研究突现词top10

2.1 乡村治理主体的演变

关于乡村治理主体的定义,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组织与机构就是乡村治理主体”[15]。乡村治理主体决定并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效率。人民公社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占据着绝对“一元”主体地位,它们手中握有农村绝大部分的公共资源,公共权力渗透到农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人民公社逐步解体,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在农村地区快速开展。随后成立的村民委员会为乡村治理主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21世纪之后,乡村治理主体更加丰富多样。农村社区模式逐步在全国建立,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身影随处可见。现如今,乡村治理主体不仅包括基层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也涵盖了农民合作社、乡镇企业、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多元化乡村治理主体避免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得乡村治理秩序更加规范有序。乡村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体现了乡村治理体制的创新。

2.2 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

乡村治理方式集中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于乡村的整体性问题思考,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反映了农村地区科学化与民主化建设成果。改革开放前,乡村治理手段带有明显强制性,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是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任何个人与组织都不得与之对抗。改革开放后,随着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乡村治理方式更加民主有效。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道德力量维护乡村正常秩序。农村社会组织的壮大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农民合作社等社会组织推广农业技术,宣传惠农政策,辅助乡镇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网格化”治理模式从城市推广到农村,更加科学的治理方式获得农民广泛支持。

2.3 乡村治理内容的扩展

20世纪80年代,各项改革措施在农村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人民公社与生产队随之解体,新的治理机构产生。乡村治理的中心任务集中于调整生产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民增产增收的宏伟目标,“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时期,国家出台惠农政策鼓励支持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生医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获得国家认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有序开展,脱贫攻坚战将要取得胜利。乡村治理内容的扩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3 结论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乡村治理的一系列论断,所以,对乡村治理进行文献梳理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切。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833篇主题为“乡村治理”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乡村治理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乡村振兴、村民自治、三治融合和政策变迁;趋势演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乡村治理主体的演变、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乡村治理内容的扩展。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依然面临挑战,学界与实务界需要合力找到破题举措。一方面,学术界应在党的领导下夯实乡村治理理论基础,推陈出新,进一步丰富与扩展乡村治理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学界应以农村实际情况为参照,增强与实务界的合作,深入研究乡村治理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与演进趋势,进而推动乡村治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村民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