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感的几点方法
2021-03-23冯正宁
冯正宁
摘要: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质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涵与目标。小学生正处在数学启蒙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们在课堂中不但要传授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巧外,更要重视他们的练习过程,以训练他们敏捷、准确、丰富的数感,让小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对策,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策略
建立学生的数感能力是培养学生素养的主要标志,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经验,并建立数学经验体系,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与探究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可塑性强,现在正是培育数感能力的最佳时机,所以老师们要把握这一机遇,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入手,创新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提高对数学教学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得到更积极的学习体验。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蒙数感
情境教学是培育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基地,把他们放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感知数字教学的实际意义,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对日常生活有益的数字经验,培养他们的数字应用意识,使学生的数感能够萌芽。数学知识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小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与经验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才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数学教学内容。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更感兴趣新奇、好玩的事情,所以老师要把握这一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现实生活背景,创造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他们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数和量,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接近数学,借机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用剪裁好的彩色数字发给小学生,小学生用“为1找朋友”的方法自由组合形成一个11~20两位数,在讲台上进行比大小。在小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认识数、感受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保持恰当的梯度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引发小学生思考,促进小学生钻研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二、在数字读写中,获取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读写是基础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在数字的读写上下功夫,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深化对数学的认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多观察,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运用生活中的数字来巩固课堂所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适当地运用游戏教学法,让小学生巧记数位顺序表,使小学生熟练掌握读数和写数的要领,通过反复书写和朗读,牢固掌握数位顺序和数位分级,获得清晰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时间来培养他们的数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会读电子表,学生一个一个进行读时间,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换一个新时间。而后根据电子时间让学生在钟表上播出相同的时间,进而让学生认识钟表。让学生在读写中体会数字的美妙,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了解数字的基础作用。
三、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数感
数感是人们对数和运算的一种理解,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数感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还可以为人们提供科学、有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指导人们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培养其数感的主阵地,所以教师要举办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并依托教学活动培育他们的数学情感,让他们发现学习数学的正确方向与兴趣。数感的产生过程并非单靠老师所传授的,是由小朋友们在练习过程中慢慢体会、感知、领会而来的。的小朋友们对直观、具体的数事物更易于认识和接触,所以老师要创设形式丰富多样的数数活动,通过教学生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十个一捆的数等方法,从活动中真正认识数的含义,从而亲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形成初级的数感。
例如,在周一升旗活动中,教师安排学生对每个班的学生数量数一数;学校花池边的围栏让学生进行估算,看谁的估算最为接近。估算是发展小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把握契机,开展估算活动,借助身边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让小学生进行估算训练,把小学生带到校园中,对校园内的场地、设施等进行估算,通过估算活动增强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小学生逐漸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进而发展小学生的数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感的养成是一种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从小开始。所以,老师要把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育当做课堂的一个主要任务来抓好,钻研课程,给他们创设有利于数感能力培育的课堂情境,要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数感能力的培育贯彻于课堂的全部流程当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数感,推动他们的整个数学教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艳萍.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学周刊,2022,(02):35-36.
[2]尚文芳.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2021,(51):11.
[3]王海红.基于概念图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