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辟数学定制活动,让儿童享受学习的快乐

2021-03-23赵敏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日记作业儿童

赵敏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在大家的平时生活中经常被应用,也是接下来中学阶段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孩子不喜欢数学,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愉快。“如何让儿童爱上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与幸福?”这个问题引领着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思索与实践,努力为儿童开辟数学定制学习活动,提供适合的、多元的学习生活,創设体验幸福的平台。

一、提供信心建设练习,让儿童感受到成功的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的自豪感。”儿童能有机会表现自己,并获取老师的肯定、表扬和鼓励,就显得特别重要,有时候,要把一个孩子引到一个胜利的高度。

1.自主出题——关注“每一个”

为儿童提供定期的信心建设练习,安排看起来具有挑战性但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任务。例如,培养孩子计算能力这一项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如何让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兴趣盎然起来?教师尝试让学生自己出口算题,每天10题,于课前5分钟提供全班同学听算。

这一尝试中,我发现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自觉按照学号轮流,不落下一个同学,每天坚持。有的同学还在自己出的题旁边细致注明出题理由。即使是低成就学生也能出好题,老师只需适当单独辅导帮助修改。

这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方面,为了在其他同学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促进对自己计算缺陷的自主式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又是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计算技能,增长智慧的过程。同学们相互出题和平时做题目感觉不一样:“哇,这题就是我最容易错的。”“这题其实可以用简便计算啊。”“这题的数据真有点让人混淆啊,你是故意的吧。”……儿童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充分展示着每个人的才华。

2.弹性作业——成就“这一个”

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提升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发展”的教育观下,教师布置弹性作业,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和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内容。

数学高成就儿童常常希望有更高的挑战和激励。当这些儿童在课堂上提前的完成课堂作业时,可让他们就当前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你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请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并解释该问题的新的解题方法。对于出现的多种方法,找出最优解法并解释理由。当这些孩子对当天新授知识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时,可给他们免除常规作业任务,如免除弹性作业中的基础题,可以只练习拓展题。可录制讲解该类题的小视频供班中其他同学学习等等。

对于数学低成就儿童,教师可提供差异化的内容支持,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如可以只完成弹性作业中的基础题部分。在教室的生活角中提供教具,他们遇到困难时,可随时取用,用教具帮助他们表征。在经历具体—半具体—抽象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免除常规性作业、布置弹性作业等方式的实施,激励了更多儿童用更多的热情去投入到学习中,儿童主动学习的内驱力逐渐产生。

二、构建联结式学习活动,让儿童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应该是用合理的方法、恰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思考等形式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我们要保护每一个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使得每个儿童充分地、自由地、多元地、和谐地发展。

1.运用概念图,培养儿童整体思维能力

布朗斯福特曾提出:卓越的学习者,其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是结构化的。知识组织杂乱无章不利于儿童头脑的记忆、迁移、理解,越是能够建构出模式,这个学习者的理解力就越高,认知水平就越高。

运用概念图提取信息不失为复习课的一项好举措。①罗列——知识回忆:整理前,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口头叙述、简单笔头将这阶段所学知识罗列出来。②整理——知识建构:学生在整理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然后用文字或图表表示出来,构成知识网络图,教师让学生相互启发,小组合作交流,再独立整理图表。③展示——交流知识: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环节。全班展示前,教师事先摸查出学生整理的不同情况,收集典型的整理作品(包括完整版、简约版、创新版),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交流,邀请作者表述自己的想法,介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

组织儿童长期的整理坚持中,笔者看到孩子们的整理从纯文字的表达慢慢地演变成图文结合的形式;从一条条一点点的知识点叙述渐渐地演变成气泡图形式的网络图。孩子们能以层级的方式来表述各概念间的关系,对易混易错的概念法则会主动进行辨析。在这样横向“串成线”纵向“连成片”的建构知识网络活动中,激发儿童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培养整体性思维能力。

2.小主题研究,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

为了让孩子喜欢数学,就要让他们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构建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教师可以让孩子进行数学小主题研究。它的意义不仅是作业完成时间上的延伸:从平时完成一堂课作业到用较长的完成一个小主题研究,更是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从过去一个人完成作业到与伙伴互助合作完成;从封闭的课堂到走向课外,打破了时空界限;从知识走进生活,提升孩子的数学综合能力。

如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组织开展“植物的生长”小主题研究。孩子们学习种植,又通过大约二十多天坚持不懈的观察与记录,孩子们带着在实践中得到的数据回到课堂。老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围绕“植物种植以后,根须生长情况如何?”“叶子生长情况如何?”“植物种在水里和种在土里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开展数据分析交流活动。

教室里的交流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这个小课题研究孩子们个个积极参与,低成就学生也能在同伴协作活动中发挥着他们的潜能,坚持着整个过程。有孩子发表了这样的感言:“观察植物叶子的生长这个过程,不仅让我见证了一种植物生根发芽的过程,还让我了解了很多科学知识与数学知识。”“这次研究让我明白了只要执着,只要努力,就会拥抱自己的春天。”从这项活动中我们能体会到儿童生命的绽放。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是让儿童简单模仿成人的科研活动,也不只是为了让儿童掌握人类社会已知的知识,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促进儿童的养成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

3.数学日记,促使儿童留存一种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题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反思,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正确的理解,塑造积极的自我,激发更加强大的学习动力。数学课堂中,儿童的交流面、交流次数极为有限,数学问题的思考是有现场环境熏陶与渲染的,灵感性特强,同时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能让这一瞬间的灵感留下来呢?

数学日记是一种极好的方式,笔者尝试在周末或假期作业中引导孩子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世界融合起来,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找解决数学问题的影子;组织开展一些操作性的数学小实验;推荐孩子们买数学读物,阅读有关“数学”的课外书;开展数学长链条小项目研究活动。就这样,孩子们的“第三只眼睛”被激活了,学会了用数学眼睛看生活,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一旦书本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了有效的联系,生活将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从教室、大自然、整个世界甚至还包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的本质规律的学习系统。

三、创新评价机制,指导儿童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

儿童定制学习的实施,促使原有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改变以往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一套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学业成绩,而且要能发现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创新评价机制,特别重视“表现性评价”,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表演、展示、操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如小主题研究设计了这样的评价表:

再如,数学日记的交流采用孩子互评的方式。利用数学阅读时间让孩子们交换阅读自己的数学日记,然后相互评价,根据多个同伴的点评分析,孩子自己再次修改完善。孩子们的数学日记精彩纷呈,日记素材都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孩子们的点评更是精彩备至:“从你的日记中,发现你数学学得不错,会用四舍五入求近似值的去尾法和进一法,小数加减乘除法掌握得很好,打折、优惠算得十分精确,用比较的方法细致分析了怎样购买更划算。”“你排队三十几分钟就是为了兑换一袋5元的膨化食品,你觉得很幸运,但我觉得不全是,你肯定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他们会从数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也会从人生的意义上去思考评价。

在这样一个学习中,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数字、解答问题,而是孩子们看到一个立体的数学大世界,数学日记彰显着儿童在学科成长中的个性思维足迹,它是见证每个孩子数学成长的“另类档案”。

努力创设能让儿童活泼地生长的润泽的儿童的定制学习活动,关注他们學习的全过程,给孩子提供一切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在舒适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与幸福感。教育一旦产生了好的氛围,就会不断地良性循环,孩子不再是依赖于老师的教,而是积极主动地学。这种好的环境,像清新空气一样使孩子自己得到滋润,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

猜你喜欢

日记作业儿童
成长日记
作业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成长日记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