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初探
2021-03-23董卉春
董卉春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教育,是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当前核心素养有效实施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思政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行了探索。
一、思政教育在小学阶段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思政元素案例,通过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可以在保证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政教育对教师有觉悟提高的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利用多渠道主动学习德育知识,提高自己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数学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研究数学所蕴含的哲学原理融入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还要主动向思政专业教师、大队辅导员、心理教师学习咨询,形成交流互补,及时就教学中出现的困境沟通,这样才能保证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树德立人。许多一线的数学教师,习惯了定义、定理、证明、例题这种推导式的理科思维方式,有可能对在数学知识传授过程中与思政元素相融合这种新的理念不适应,对开展思政元素融合学科缺少动力和激情。所以,提高教师自己的育人观念和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思政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1.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分析整理,找出思政教育与数学课程相融合的契合点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往往蕴含于例题和习题中,以隐蔽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挖掘整理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有利于将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切入点找出并有效渗透。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平均数”一课中,挖掘思政教育,将其融入课堂。
片段一:平均数的特点
师:可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某村人均月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乡镇标准,可还是有村民反映说他们的生活不富裕,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扶贫工作人员通过调研,随机抽样调查了4户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看着你的学习任务单二,来说说调研的情况:
(学生说信息,汇报出2200 200 160 180四个数字)
问题:这四户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水平多少元?
师:请你估一估。
生1、生2、生3:500(板书)
师:下面请你精确计算。
(学生静静地计算)
师:算出来了吗?一起说(685元)刚才有位同学最接近,你来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生:根据四家总收入计算出平均数。
师:其实这个乡镇的平均月收入水平是520元,而这四户的人均月收入水平是685元。达到了标准怎么还会不富裕呢?
生汇报:受到了2200元的影响,因为有一户是2200元。
师:对,685元受到了这组数据中2200元的影响,它只能表示整体水平,不能反映个体差异。所以,我们要重点帮扶收入水平低的家庭。我国在2013就提出了“精准扶贫”,帮助那些低收入人群,让他们真正地富起来。到现在2021年,经过八年的奋战,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实现了中国人民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片段二:巩固练习
师:下面是小刚家各季度使用塑料袋情况统计图,请做正确的选择。
(学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小刚家平均每月用87个塑料袋,平均每天大约用掉3个。一个塑料袋能污染0.06平方米的土地。我们新乡有约581万人,如果每个人平均每天随便丢掉一个塑料袋,大约每天造成348 600万平方米土地污染,而这些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
孩子们,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我们国家十分关注环保问题,目前已经研制出可以降解的塑料袋,这也表明我国科技的进步。我国天宫一号卫星研制团队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青年强则国强!我国的交通工具绿皮火车到和谐号动车,再到现在的复兴号动车,平均时速由120公里/每小时,到250公里/每小时,再到350公里/每小时,无一不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这就是中国速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中,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掌握使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并渗透思政教育。
师: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的国庆阅兵你们看了吗?当解放军踏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城楼,听着整齐划一的声音,那种震撼的心情仿佛现在还能体会得到,我们一起来回顾以下閱兵的情景。(出示视频)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无不为我们的国家感到自豪。在每一个方队中,每一位士兵都有自己的位置,一分一毫都不能出错,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学确定位置。
1.数学来源于生活,确定位置不仅仅是在数学课堂中,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情况呢?
2.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国庆假期,我们班的XX同学和朋友一起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这是他们的电影票,你能帮他找到座位吗?
师:电影票上的位置表示方法和我们今天数学课堂里学习的一样吗?我们学的是先列后行,但是电影票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解决问题。)
3.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神州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那么,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是如何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并顺利着陆的呢?(经纬线)
还有,在地震等灾难发生后,需要救援,也是需要经纬度来确定位置的。
4.随着科技的发展,确定位置在科技中也有很重要的应用,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这是由3 290名演员,每人举着一块电子屏,通过不断的变换队形实现了图案的变化。祖国万岁,这是我们的美好祝愿,新的时代是属于你们的,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你们这一代的孩子,希望你们能够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立下远大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联系生活
1.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进行思政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中,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渗透节约粮食教育:全国大约有14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2.借助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等将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把学科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例如,著作《九章算术》汇编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240多个数学原理实例。后魏、晋时代的刘徽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描述了相关的数学概念,并严格证明了《九章》里的很多结论。宋朝的杨辉也详细地解释了其中的80道典型问题,等等。这些成就在当时是领先西方几百上千年的。说明我们民族自古就科技发达、生活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开智,这些古人的成就足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祖国光辉的历史推崇和共鸣。
教材中诸多数学家例如我国古代大数学家祖冲之父子、唐末李淳风、北宋沈括、南宋秦九韶、元代的朱世杰、清代李潢等人的故事,还有北宋的贾宪,其发明的贾宪三角又叫帕斯卡三角,有趣的是西方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竟奇妙地和杨辉三角有密切联系等故事可以鼓励和鞭策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自发的去通读这些典故,受到启发。
又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圆周率知识,圆周率大家都很熟悉,但是验证过程漫长且困难。北朝的时候,我国大数学家祖冲之为了计算圆周率,在自己书房的地面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从这个圆的内接正六边形一直作到12 288边形,然后一个一个算出这些多边形的周长。那时候的数学计算,不是用现在的阿拉伯數字,而是用竹片做的筹码计算。他夜以继日、成年累月,终于算出了圆的内接正24 576边形的周长等于3丈1尺4寸1分5厘9毫2丝6忽,还有余,因而得出圆周率π的值就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准确到小数点后7位,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数学家,直到1 000多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计算出同样的结果。当然,现在用计算机计算也就是不到一秒的时间,但是这个案例本身却影响深远,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老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提高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数学的课堂是鲜活的,我们所采取的不论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课堂学习方式、方法,何种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它不仅让学生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拥有科学求实的精神。我们要将德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从而产生一种“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渗透效应。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政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