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

2021-03-23沈倩

成功营销 2021年6期
关键词:政策金融区域

摘要:我国地域广大,由于各地经济、人口结构以及环境因素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的政策也是有所偏差,其中,金融政策的偏差是最為明显的。有差异性的区域金融政策,主要也是为了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区域进入政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极度不协调,城乡贫富差距比较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本文就基于这些问题及相关政策展开了论述,希望可以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和启示,从而促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政策;问题

1前言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制定有差异性的区域金融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是由于各方因素的限制,在具体金融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要根据各地的历史环境因素以及现状进行斟酌,分别从区域金融结构政策、区域货币政策和城乡金融政策三个方面入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也正是由于在制定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区域金融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一旦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比较大的人民经济损失和财政损失,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要慎之又慎。

2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制定不同的区域金融政策,对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来说,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基于自由主义哲学和市场万能的理论,通过市场无形之手引导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主要是由于这种观念认为资源配置的失衡只是短暂的,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市场机制的长期运转,可以将这种配置失衡的局面扭转过来,这种方式在我国是并不适用的[1]。第二种是基于干预主义哲学和市场有限理念,通过依靠政府有形之手来调节市场资源的配置。这种方式其实与我国现行的经济理论有大致相似之处的,这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并不能完全占据主导位置,不能进行完善的资源调节,仍然需要外来力量的干预。而这个外来力量,就是政府的作用,但是政府干预的力度、干预的方式以及干预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2]。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的是以市场为主,政府进行宏观干预为辅的措施,既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的体现政府的职能。这种方式就很好的将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相结合,既避免了自由主义过度放任,由市场进行控制,又避免了干预主义政府过多干预情况的出现[3],这也是最适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而区域金融政策也是基于这种发展理论下所制定的,主要是由于金融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预和控制,那么就会导致这种风险不断的扩大。尤其是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过大,还有可能导致我国社会的不稳定,而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可以很好地缩小这种差距。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过程中,还必须要结合实践和基本国情[4]。同时,还要实施灵活多样的区域政策,任何盲目崇拜市场经济和对区域金融政策排斥的理论都是错误的,虽然区域金融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代替市场机制,但是已经融合了市场机制的发展运行规律,在顺从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市场的失灵之处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因此,这种方式也是非常可靠的。这也意味着,区域金融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市场秩序基础之上,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

3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的地域过于广阔,从地理位置分布上来说,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的经济特点和历史背景,也有相应的发展方式,因此,在区域金融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造成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多种多样的模式,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东强西弱,城强乡弱格局。针对这种格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为四种模式:

3.1市场竞争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的作用仍然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开放程度是非常高的,市场竞争对于中小企业的约束力也非常强,资本运行规律和市场运行机制在这种模式下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所以市场价格也会波动的比较大[5]。这就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基础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实行的是市场竞争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有助于各方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从而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带动周边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弱偏远地区的带动能力是比较强的。

3.2政府适度主导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是并驾齐驱的,市场竞争机制并不充分,金融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布局,政府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约束市场主体的相关行为[6],同时,在资金和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这种发展方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称之为适度垄断型模式,换句话说,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市场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的[7]。这种发展模式在我国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或者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地方是较为适用的。目前,在我国西部地区这种模式应用的比较多,西部地区的一些中小微型企业也可以在政府的作用下得到更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3.3政府扶植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是要大于市场机制的,市场竞争的力量是非常弱的,主要应用于一些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是由于这些地区资金的内生能力比较弱,因此,大多数的资金和资源都是由外界输入的。而且由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体制并不完善,如果减少政府的扶持作用,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是很少有企业愿意到此地来进行投资的,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更为不利的。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与垄断式的发展是有很大差距的,垄断式的发展是政府对于市场的运行完全进行控制,是政府主动的一种行为。但是这种发展模式适用于市场残缺,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的作用,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会退后或者停滞不前,是政府被动的一种行为。其次,在垄断式的发展模式下,垄断者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额的利润,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政府进行干预和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从而将权力归还给市场运行机制,起到的是一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3.4城乡差异性金融发展模式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如果仅仅考虑东西发展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那么,我国的经济将永远成一种畸形的方式前进。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城乡之间的发展一直是采取二元化的发展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完全将城乡之间的发展割裂开来的,不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了这个差距。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将城乡这个概念模糊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从区域金融差异的角度去研究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于缩小这个差距来说是更为有利的。

4区域金融结构政策

结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用来解决区域金融布局方面的问题,在结构政策的构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其中,最为重大的就是制度的重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牵扯到的利益主体是非常多的,既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各方主体的利益,还要对资源进行更为合理和协调的配置,因此,非常容易发生利益方面的冲突[8]。总之,在区域金融政策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以公共利益为主。在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下,政府的职责是有所差异的,比如说在市场竞争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下,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用来维护金融的安全,为区域金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在政府适度主导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完善金融体系,尽可能的弥补东西方发展之间的差异;在政府扶植型区域金融发展模式下,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运转。在这三种模式下,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就是区域金融结构政策的重点是逐渐深入的。

5区域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在运用过程中不涉及到区域结构的问题,因此,在运用过程中的灵活性更强,可以更好地通过相应的规则和命令进行调整。但是在运用区域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统一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运用是具有很大差异的,而这个差异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想这个差异的原因还是由于各方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西部各个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在信贷过程中就稍显乏力。但是西部的某些方面的经济发展是要优于东部的,比如说在西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大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的农业扶持策略,从而减少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差距。其次,统一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在不同区域的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很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个企业的发展规模是有很大差异的,在欠发达地区的货币准备金率要稍低于发达地区。统一的公开市场操作效果也容易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的金融活力比较强,因此,对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反应也相对来说比较敏感。而中西部地区的敏感度就要低很多,因此,实施效果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再贴现政策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票据市场的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就导致再贴现率发挥不了作用。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是我国在区域金融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要点,在具体制定时,应当严格按照上述的流程和方式,结合当地的环境进行斟酌制定。同时,在金融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应的控制,针对其中出现偏差的地方,要对相应的政策进行及时的整改,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虽然我国区域金融政策在制定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笔者相信,未来随着我国各种政治体制以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区域金融发展政策会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秀利. 我国区域金融政策的生态分析[D].山东大学,2013.

[2]孙命. 基于风险传导的区域金融政策风险柔性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李嘉晓.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4]胡亮. 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6.

[5]李敏.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6]杨颖. 中部崛起的区域金融政策支持研究[D].郑州大学,2005.

[7]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02):110-119.

[8]呂鹏博. 中国区域金融政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沈倩,(1990),女,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历、职称:本科,中级经济师(金融),研究方向:经济金融类。

猜你喜欢

政策金融区域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P2P金融解读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