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知之乐”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2021-03-23高云非儿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比德知者仁者

高云非儿

摘要:文章从孔子的“仁知之乐”中蕴含的“比德说”来研究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仁知之乐”追求一种反思的、感悟的美。赋予山水等自然之物以人的美好品德,在画家们创作山水画时,能使画作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能使观画者们澄怀味像,从画作中体味到仁、知、等美好的寓意。“仁知之乐”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在于对自然之美和画作之美的欣赏和审美过程中,同时感受到相应的社会人伦之美。

一、畅神说与比德说

“仁知之乐”见于《论语》·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是这样诠释仁知之乐的:“知者达于物理事理,而周流无滞,古乐水。仁者安于义理天命,而安固好生,故乐山。”[2]包咸《论语章句》中也对仁知之乐有解曰:“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3]由此可见,在孔子眼中,自然界中的山与水有着人类身上的“美德”,孔子也将人类身上的美好品德赋予了自然山水,这便是“比德”。[8]

在传统山水画中,历来画家学者们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源泉,实际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应该是山水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老庄思想中的“畅神说”使山水画达到精神上高度自由,使得画家们在创作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交流,将自然之物移于画卷之上,而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置身画内,身在景中游,使自然之景与画卷之景、人与自然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正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4]这种“游心”正是老庄思想对于山水画家如何去观察自然,如何神游万物的起到的重要影响。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老庄之“畅神”、“游心”等思想的影响,这也使得中国传统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正是山水画家们对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而孔子的“仁知之乐”中蕴含的“比德说”却是将山水画家们从缥缈虚无的意境中拉回到现实世界,它将山水与人类的品德紧密联系起来,追求一种反思的、感悟的美。山:巍峨屹立、钟灵毓秀、风貌万物,仁者:心境宁和、无所变迁、长久如山;水:动则为涧、静则为潭,灵动活泼,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故孔子以山的包容和凝重来比德仁者,以水的灵动活泼来比德知者。赋予山水等自然之物以人的美好品德,当画家们以山水之景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时候,能够借自然之景抒发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使画作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能使观画者们从画作中体味到仁、知、等美好的寓意。虽说山水画不如人物画那样具有“成教化、助人伦”这种劝诫贤愚的教化功能,但是通过人们对于“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思想的理解,能够使人澄怀味像,在对自然之美和画作之美的欣赏和审美过程中,来感受到相应的社会人伦之美。

二、山水以形媚道

1、山之仁

山水画经历最初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在《洛神赋图》中山水作为背景贯穿整幅画面,却不讲究比例大小,出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之现象。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王维开创水墨山水画,从此山水画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北宋范宽画《溪山行旅图》,从正面取景的堂堂大山,高耸入云,山中飞瀑一落千仞,山脚一片空濛,映照出近处山岗树木与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5],将自然风光与人类足迹自然融合,观此画时可由山体的巍峨稳重和静谧繁茂中感受到犹如仁者一般的的无所变迁、长久如山。再观近景,怪石纵横,树林茂密,一队行旅牵马从密林中来,身处此般山水之间,自然使人心境宁和。

2、水之知

在山水画中,往往是以山为主体,水作为留白出现,调节画面的平衡,人们多忽略了水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把眼光专注于水身上时,会发现水不仅作为画面留白的调节,更是一种灵动、活泼的象征,若一幅画中只有山形,而没有水,会显得画面过于沉闷,只有山与水相结合,才能达到舒心畅神之效果。故王伯敏在其《山水画纵横谈》中专门为《中国画的“水法”》作了一篇文章[6],道家以水喻道,儒家以水喻德,释家以水喻佛,水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类身上高洁的品行的象征,同时也将这种美好品质予以山水画之中,使人们审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水之智”。

三、贤者澄怀味像

君子为人,应具有山水之德,南朝画家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故山水画家在作画之前应亲身前往山水之间,体悟自然之美,感悟山水之德,知山之宽厚仁和,水之灵动活泼,如君子品行,并怀着这些感悟将自然界中的山水之形移于纸上,才能使观画者在审美画作之时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山水的情感。传统山水画正是有了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得以长久传承,山水也才能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题材被画家们反复表现,不论从观念内涵还是艺术表现上的审美寓意来说,孔子的“仁知之乐”思想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都是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并且是需要我们长久继承和发扬下去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先志,耿忠群主編.论语[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9.

[2](清)康有为著.论语注2[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汉)包咸撰.论语包氏章句[M].皇华馆书局.

[4](战国)庄子著;贾云编译;支旭仲主编.庄子[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5]洪再新编著.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6]郑娇娇.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水”的审美研究[D].河南大学,2009.

[7]洪茂宁.从孔子的“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来看“比德”说.[J]大众文艺.2007.10.13.

[8]陈池瑜.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猜你喜欢

比德知者仁者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古语积累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论语》佳句精选
崔立小小说三题
甜蜜过程
过程
后知者
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