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期间在线学科德育实施的调查与思考

2021-03-22申军红赵岩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段程度育人

申军红 赵岩

摘    要

了解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价值,对于推进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组开展以问卷调查为主,课例征集和电话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对项目实验学校疫情期间结合线上教学开展学科德育的状况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项目实验校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且对学科德育有较好的理解;对线上教学方式的理解与尝试,影响线上学科德育实施程度;教学情境的设计、学习策略的指导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学科德育效果。

关 键 词

疫情教育;在线教学;学科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1-00-05

一、调研背景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京市海淀区于 2017 年启动了“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项目旨在立足课堂教学,通过在项目实验校开展学科育人的行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问题,进而推动区域学科德育的落实与发展。项目以教研员为核心,整合指导专家和实验学校骨干教师的力量,立足实践,深入课堂,聚焦教学中的真问题,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

新冠肺炎病毒爆发以来,公众对生态文明、人与环境、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与集体、英雄主义、社会治理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思考和讨论,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体现得更加鲜明。在这一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意义更加突出。疫情发展和防疫措施直接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教学秩序。随着“封城”“停课”“避免聚集”“限制接触”等阻断病毒传播途径措施的颁布,“停课不停学”和“线上教学”等概念和模式随即提出,在特殊时期对教师能否持续开展立德树人的教学活动形成了考验。同时,教学媒介的变更也极大程度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信息化理念和综合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系列背景下,本研究对“停课不停学”期间项目实验校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更好适应未来混合式学习,应对在线教学新常态的潜在挑战。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实验项目20所实验校的教师。受访教师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以及各个学科,这些教师来自的实验校由全区不同办学规模、发展阶段、所处地域的中小学组成。调研采取网络问卷为主,电话访谈和课例征集为辅的方式进行。

(一)网络问卷

网络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共4题,均以单选题形式呈现,统计教师的学段、学科、教龄、职称等基本信息,以便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结合疫情开展学科德育相关情况共5题。其中两道题目以单选题形式呈现,主要调查教师疫情期间开展学科德育的频次及效果自评。其他3道题以多选题形式呈现,分别调查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内容、方式,及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教师对网络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相关的认识与实践情况共4题。其中3道题目以多选题出现,调查教师网络授课时对实施学科德育影响因素的认识以及利用网络教学开展学科德育的现有经验;1题为开放表述题,征求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实施学科德育的建议。

这些题目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了解项目实验校教师对学科德育的理解程度以及现有实施水平;另一方面,意在了解在变化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适应新教学情境的意愿与能力。

网络问卷对上述实验校全学科的受访教师线上发放,共回收问卷620份。通过检测问卷填答用时、问卷内容内部一致性等方面进行无效数据清洗后,保留有效数据529条,有效率为85.3%。

(二)电话访谈

从完成问卷填写的教师中随机抽取25名教师作为电话访谈的受访者。访谈内容包括所在学校在防疫背景下开展学科德育的情况;开展学科德育的学科、策略和具体做法。本研究意在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进一步了解并总结实验校开展学科德育的举措和心得。

(三)课例征集

此外,本研究面向实验校征集了教师结合疫情情境,通过在线教学实施学科德育的课例共计56例。这些课例覆盖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以及跨学科的课例,反映了实验校教师在线实施学科德育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启示性。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线上学科德育主动性较高,理解较深刻

调研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教师表现出较高的学科德育主动性。在抗击疫情的现实背景下,教师们针对现实问题,利用现实情境,立足学科教学开展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普遍较高。

分学科看,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疫情,理解传染病的概念、预防三环节等学科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健康观念、社会责任教育;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概率知识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纷繁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历史教师组织学生对比新冠肺炎疫情与欧洲“黑死病”的历史资料,从中获得启示;地理教师分析武汉自然地理条件与疫情传播的关系、交通运输条件与疫情控制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师以疫情为情境,组织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图文信息提取与整合这一学科能力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实现语文学科能力进阶的同时,激浊扬清,养成科学精神,理解人性之美。这些学科差异,体现了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的高度一致性。学科德育作为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越来越得到项目组教师的认同,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思想方法、乃至学科核心素养,所构成的学科教学显性线索,和学科德育的隐性线索融合得愈加紧密。

(二)对新教学方式的认同程度、学习设计能力等影响教师的学科德育实施程度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教师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开展学科德育程度的影响因素发现,教师对混合式学习的认同度、是否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单、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以及教龄和学段均对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程度具有显著性影响 [F(5, 523) = 16.058, p < 0.001, R2 = 0.133]。如表1所示,對混合式学习的价值更加认同、更好设计合理学习任务单、更好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教龄越长、学段越低的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程度越深。回归方程为: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程度=9.359*对混合式学习的认同+7.761*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单+5.949*提供了必要的学习支架+3.284*教龄-3.909*学段+54.614。

“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学一度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有赖于教师对于新的授课方式的适应。对“混合式学习”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在新授课方式中,实施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科德育的实施过程,与教学实施过程是同一的,换言之,“停课不停学”期间,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的过程本身,即应成为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的过程,线上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线上学科德育的有效性。教师越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越有利于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学科德育。

线上教学降低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直接接触程度,教师的课堂观察、课堂讲授、课堂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工具的设计,越发凸显为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且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挑战性任务,以在此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提升。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设计能力,包括任务单设计的能力、学习支架的提供能力等,成为学科德育实施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学段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开展学科德育的表现发现,学科德育开展程度在不同学段教师间存在显著差异 [F(2, 526) = 4.545, p = 0.011]。LSD事后检验指出,小学教师的开展程度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由图1可见,教师任教学段越低,在线上开展学科德育的程度越高。

虽然小初高各个学段的教学都主要以分学科实施的方式展开,但随着学段的递增,学科划分的精细化程度越高,学科知识技能的抽象程度也相对较高,学科德育与学科知识技能的联系越深刻化,学科德育影响的发生越显性化;与之相比,学段越低的学科教学内容往往越具有生活化、通识化特点,学科德育影响的发生越隐性化。因此,低学段学科德育实施程度相较于较高学段的学科德育实施程度及有效程度,更易于观察与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调查数据呈现出“学科德育实施程度随学段增长而递减”的态势。

关于教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也显示了学科德育开展程度在不同教龄教师身上存在的显著差异 [F(4, 524) = 3.564, p = 0.007]。LSD事后检验指出,三年以下新教师开展程度显著低于五年以上的教师。由图2可见,教师教龄越高,在线上教学中开展学科德育的程度越高。

成熟教师、资深教师拥有更加丰富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理解程度普遍高于新收教师,因此,在学科德育的开展程度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三)“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设置”是学科德育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学习任务单”等学习工具的提供有利于学科德育的有效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疫情期间优秀学科德育案例的重要主题

从教师产出成果的角度看,调研结果显示,57.8%的受访教师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将防疫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并形成了良好教育效果的优秀教学案例。进一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发现,是否包含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否设计了合理的学习任务单、是否进行了跨学科设计,以及是否针对现实情境设置学科活动和目标,构成了影响教师能否形成优秀教学案例的关键因素。回归方程为:Log(P/1-P) = 0.822*包含传统文化教育+1.019*针对现实情景设置学科活动和目标+0.581*进行了跨学科设计+0.808*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单-1.858,总体预测率为70.2%。

85.5%的教师认为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原因在于教学情境设置真实且有实际意义,63.1%的教师认为德育目标与学科目标自然巧妙的结合是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37.6%和29.7%的教師认为合理的挑战性任务设计和持续性评价反馈对教学效果产生了重要的保障。一节优秀的学科德育课,需要具备一节优秀的课堂教学应有的要素,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因此,学科教学实施中的这些有效策略,也自然成为实施学科德育的有效策略。

在防疫抗疫的大背景中,国家和人民所需要并且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铁肩担道义”“舍己为人”“敬业乐群”等“包含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成为了很好的教育素材,各个学科实施学科德育的过程中,也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背景下的时代价值。

(四)项目组教师普遍关注在线教学对学科德育实施的影响,且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

图3反映了教师们对在线教学优劣势的认识。79.48%的教师认为“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在线教学的优势;81.21%的教师认为“无法直接面对学生”是在线教学的最大劣势,“集体教育影响的减弱”也引起了近六成教师的担忧。

疫情期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都积极开发在线学习资源,同时,全民抗疫的精神本身,也成为对学生进行学科德育的重要资源。线上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海量的资源得以远程共享,随时共享。当教师对这些资源加以甄别、筛选、整合后,这些资源会发挥良好的学科德育价值。

而“无法直面学生”的确在疫情期间给学科德育的实施带来了难度。教育需要人与人的沟通交流,近距离接触的优势,特别是教师课堂上的非语言教育行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线上教学条件下大大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对育人效果有所影响。“集体教育”本身是班级授课条件下的一种德育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发生,使学生本身成为彼此的学习资源,学科德育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相互示范中常常能够更好地得以实现。而线上教学条件下,这种近距离的生生交流也难以发生。

面对在线教学带来的变化,项目实验校教师们对在线实施学科德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69.0%的教师在学科德育教学中设计了合理的学习任务单;61.1%的教师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工具来解决线上教学的问题;60.5%的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辅助。这些数据显示出教师对在线教学优势的充分发挥。然而,这些探索仍未能有效解决线上教学期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低接触式互动给学科德育带来不利影响的问题。随着线下开学复课,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阶段,这些问题似乎已经得以解决。但如何以线上模式克服低接触互动带来的学科德育之南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数据看在线上教学期间能够有效引导学习小组发挥互助作用以促进学科德育开展的教师不足20%,线上学习条件下的生生有效互动,或许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四、讨论与建议

(一)“后疫情时代”继续挖掘抗疫精神教育的内涵,在“5+X”的理念下推广完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手册,迭代优秀课例

在国内疫情相对平稳、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项目组应积极总结疫情期间的学科德育成果,挖掘抗疫精神教育内涵,将抗击疫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与当前形势相结合,与学生当下生活学习实际相结合,与学科知识技能有机融合,推动学科教学中“后疫情时代”抗疫精神教育的梳理与实践。

在项目组提出的“5+X”(即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5個方面和X个学科特色的德育内容)学科德育理念下,不同学段、不同职称和不同教龄的教师均能立足学科教学本身,结合疫情情境挖掘育人要素,设计学习任务,实施学科德育,并输出了一批优秀教学课例。一线教师实践的主动性、认识的深刻性、实施的科学性,体现了项目组前期研究推进的基本成果。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已编制完成《海淀区学科德育手册》。未来应进一步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围绕着“手册”的推广与试用,持续对“手册”进行研磨,并逐步实现优秀课例的迭代,在“一校一策”的手册推广、试用与完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科德育校本课程和区级培训课程,指导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开展学科德育实践与研究。

(二)引导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中持续进行学科德育的研究

关于教师对线上教学优势认识的研究表明,多数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拓展了教学资源并实现了更加充分的学习分享。从未来教学的视角看,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被突破,在线与在校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常态。关于学科知识的混合式教学已有较多探索,但在学科德育方面,仍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验证。在线下教学中,集体教育和生生互动将得到更加直接的体现。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常态化,学科德育工作必然面临,更新的挑战,因此应引导教师不断识别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特征和优势,结合学生现状和学科内容特点,在已有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持续实践混合式教学中的学科德育,形成学科育人实践成果。

(三)推动学科德育小初高一体化进阶研究,探索十二年一贯的学科育人规律

关于学段差异的研究表明,小学学段开展学科育人的程度显著高于初、高学段。作为成长的关键阶段,未来在重视小学学段育人优势的同时,应进一步探索十二年一贯制的学科育人脉络,形成学段间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与一贯性。在学科育人常态化的同时,应鼓励学校结合学情和学校资源,在此前跨学科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立足于现实情境的校本课程、区域课程体系,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发相应的课程素材并研制评估工具,促进各学段学科德育保持各自特点的同时,积极交流,打通研究,共享成果,聚焦相同或类似的学科话题或主题,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不断进阶的学科育人案例,挖掘纵向进阶的学科德育基本规律,力争形成纵向进阶的小初高一体化系列,以保障学科育人的整体性、持续性。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段程度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