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榜样教育问题反思与改进

2021-03-22席长华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榜样偶像中学生

席长华

摘    要

榜样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及道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历来注重对榜样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榜样对自我成长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认为学校树立的榜样人物于自己“遥不可及”。这说明榜样的树立往往基于学校的思考,而缺失了学生的“在场”。基于关怀理论,学校榜样教育应关注学生作为被关怀者的积极回应,倾听学生的声音,树立多元化榜样,进而推动课程化和活动化的榜样转化,改进学校榜样教育。

关 键 词

教育调查;榜样教育;关怀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1-00-03

中学阶段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时期,需要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因此,榜样教育历来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榜样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成长动力,对其价值观形成及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中,大多数学校都比较注重榜样人物的宣传,或是在校园矗立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人物塑像;或是将本校考入名校的校友照片和名字等挂在灯柱上、墙壁上。但是,面对生活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的“00后”学生,这些榜样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吗?学校榜样教育真的有效吗?本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广州市部分中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尝试立足结果分析对学校榜样教育作出改进。

一、榜样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半开放性设计,使用问卷星发放问卷,以广州大学附中、执信中学、广雅中学、协和中学、知用中学等5所广州市学校为样本,回收有效问卷2022份。其中,初一学生556人,占比27.5%;初二学生368人,占比18.2%;高一学生397人,占比19.6%;高二学生701人,占比34.7%。男生1077人,占比53.3%;女生945人,占比46.7%。分析结果发现:

(一)近半学生没有心中的榜样

调查发现,91.9%的中学生认为榜样对自己的成长有激励作用。这可能与我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注重树立榜样,开展榜样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当问及“你认为偶像和榜样是一样的吗”,有15.1%的中学生认为“是一个概念”,18.7%的学生认为“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没联系”,71.1%的学生认为“两者不一样,但有一定的联系”。仅从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偶像”和“榜样”是不一样的。但是,当“请列出你崇拜的偶像”和“列出你心目中的榜样”时,有48%的学生列出的偶像和榜样一模一样,还有52%的学生写“无”。

这说明,当前中学生将偶像和榜样混为一谈。偶像和榜样都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符号,在青少年成长中都以“重要他人”角色出现,并对青少年成长有引领作用。两者区别在于,偶像更多显现时尚性,带有感性消费因素,并非都是“优质”、适合做榜样;而榜样则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更多显现道德因子。偶像的作用更多指向个体的影响,而榜样更多指向社会教化,更具普遍性。此外,从调查看,超过半数的中学生心目中没有学习的榜样,缺乏社会主流文化的认识和引领,这容易导致其缺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一定程度说明当前中学生的信仰缺失。

(二)“榜样期待”呈现多元化

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学校树立的榜样人物,如万世师表孔子、科学家竺可桢,及钱学森等。但在问及对学校将考入名校的校友作为榜样的态度时,15.7%的同学表示不认可,其理由是“遥不可及”“离我太远”“只有羡慕”等。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清华、北大这些顶尖名校的确望尘莫及。这可能与学校宣传此类榜样人物的价值导向和方法有关。在问及“你认为学校的榜样人物应当是”哪一领域时,学生呈现出多元回答,选项“世界杰出科学家”“中国杰出科学家”“道德榜样”“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优秀校友”“同辈中表现优秀者”“学校里默默无闻奉献者,如保安、厨工、保洁等”,占比均在45%-60%之间。这显然与当前社会的多元化、信息的多样化、社会民主的发展等均有关系,我国许多学校都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时代的中学生思维更开阔,也更有主见,对榜样有自己的判定标准。

(三)榜样取向积极向上

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崇拜的榜样人物受时代影响较大,尤其偏重于科学家。在2022份问卷中,968人列出了自己的榜样,占比47.9%(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由学生自行列举)。得票比较集中的榜样人物有12位,分别是:钟南山、袁隆平、毛澤东、雷锋、钱学森、习近平、邓稼先、马云、周恩来、鲁迅、爱因斯坦、霍金。

当代青少年生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他们深切体会到科技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同时,受此次疫情影响,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医学界人士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尊重,这体现了当前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习近平也是当前中学生崇拜的偶像。此外,一些同学(占比1.7%)也将易烊千玺等偶像励志人物作为榜样。

综上分析,榜样和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中学生接受信息量大,具有一定的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他们相信科学,热爱国家,表现出青少年应有的朝气和情怀。同时,52%的中学生“没有榜样”,需要引起学校对榜样教育的反思。

二、榜样教育改进

学生为何“丢失”了榜样?学校树立的榜样为何“不灵”?我们认为问题的焦点在于,学校榜样教育忽视对学生主体的观照。这导致榜样教育停留于外在灌输,而非学生内生动力的激发。对此,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著名的关怀伦理学家、教育哲学家。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1]诺丁斯提出的教育关怀理论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及教师对学生内在需要的正确回应。在诺丁斯看来,关心应该是一种关系,个体作为一个关系性的存在,必须通过关心与他人建立起联系,即关心型关系。关注个体的内在需要,以“关怀”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使儿童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等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一个综合发展的人”。[2]

基于关怀理论,在学校榜样教育中,我们应思考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树立谁?即谁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学校应当倾听学生的声音,从学生立场出发,寻找符合新时代青少年个性发展需求和时代特色的榜样人物。二是如何树立?学校必须观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体需要,采用适宜的活动方式,才能将榜样人物的“神”化为学生的“行”,实现有效的榜样教育。

(一)“谁应是榜样”:关注学生“回应”,树立多元化榜样人物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化,中国社会进入了更加开放、多元的时代。多元文化结构、多元利益群体、多元价值取向等使人们的道德追求多极化。[3]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榜样的多元选择启示学校,榜样的选择应关注学生的“积极回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树立学生认可的榜样。

当然,尊重学生的选择和需求不等于学校就失去了话语权。在榜样人物的树立过程中,学校始终应起到引导和主导作用。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个体学习、崇拜榜样是追求榜样人物的理想人格,而这种理想人格的标准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尤其面对学生容易混淆偶像与榜样的问题,学校需要深度思考偶像与榜样的关系,才能观照学生的多元“回应”。

身处高度信息化和多元化时代,学生的个体自我意识增强,当我们论及榜样时无法避开偶像。因此,学校榜样教育必须妥善处理偶像与榜样的关系。对此,学界已有诸多研究。有学者认为,榜样与偶像发生了错位,偶像正在与榜样争夺青少年心中的位置,由此提出去除“偶像崇拜”,方能走向自我完善。[4]也有学者在批判传统榜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偶像——榜样”教育法,化偶像为榜样,扩展榜样教育新空间。[5]有研究则支持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藕合[6],并对化偶像为榜样的可行性及其原则进行了探讨。[7]基于这些宝贵的研究,我们认为,学校榜样教育应尊重学生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回应,建立“学校——学生”的关怀关系,树立多元化榜样,主动帮助学生发现和树立偶像;进而找到适宜的方法或途径,引领学生从“他我”到“自我”,化偶像为榜样,真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二)“如何树立榜样”:推动课程化和活动化的榜样转化

榜样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在道德实践中实现内化。在问卷中,对于“不认可学校将学霸作为榜样人物的理由”,学生的回答“遥不可及” “只有照片和名字,没有他们的事迹”等,反映了学校榜样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榜样并非立起雕像、挂在墙上、放进橱窗就能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榜样教育需要同其他主题教育一样,都需经历认知、理解、体悟、认同的过程。在此,课程、活动等载体不可或缺。

学校可着力推进榜样教育的课程化实施,将榜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围绕育人目标提炼榜样教育目标,通过榜样事迹、榜样优秀品质、榜样启发等内容的梳理,尝试构建榜样教育读本或校本课程。依托课程内容,在新生入学、期中或期末等关键“节点”,组织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研讨;或将榜样人物作为拓展性探究活动主题,引领学生通过网络、访谈等手段展开研究性学习。例如,学校可将“学霸”校友请到班上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学习成功的“秘诀”和成长故事,让榜样触手可及,人人可学。借助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和理解,感悟其精神或人格魅力,进而实现认同。

活动体验之于德育的重要价值早已成为共识,榜样教育也离不开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学校应深度挖掘榜样的精神品质,设计相关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提升。例如,学校可策划数学文化节,让学生在数学游戏、数独、数学理论、数学文艺中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家的快乐和科学精神;创新常规的体育文化节,设计体育知识大比拼、体育冠军故事演讲等环节,有条件、资源的学校还可邀请体育冠军走进校园,和学生分享运动故事和成长经历;对于爱好军事、崇拜军事家的同学,学校或班级可以策划兵棋推演大赛等,让学生切身感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里之外”的英雄气概,激揚其兴趣与发展志向。

榜样教育的实现也是榜样认同的过程,而榜样认同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概念,榜样的示范规范和引导学生个体的思考和行为,学生对榜样的认同则昭示着其内在的理性选择。学校要将榜样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非规训学生的符号工具,合理调和这种张力,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主体选择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内化榜样的规范和价值,方能实现有效的榜样教育。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07.

[2]郭娅玲,匡思蕾."关心型"关系的建立——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68-71.

[3]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

[4]周国文.榜样与偶像的错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4):5-8.

[5]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17-20.

[6]彭怀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藕合[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7-20.

[7]余维武.价值多元社会榜样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6(10):46-4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榜样偶像中学生
大众偶像
Task 4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偶像效应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