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美育新探

2021-03-22杜景丰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读图赏析美育

杜景丰

摘    要

“读图”时代催生的“快餐艺术”导致审美价值沦丧,挑战着学校美育。基于“00后”儿童的读图情况,依托美术课堂教学开展课前读图5分钟活动,借助对比临摹、思维导图、课堂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的审美选择,促进其审美认知和理解,激发其审美创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实现美育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 键 词

读图时代;美育;美术核心素养;审美能力

中圖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1-000-04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尤其是伴随全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全民可谓走进了“读图”时代。海量图片信息强烈冲击着人类的视觉,在各种思想、情感和意图得以广泛传播与交流的同时,也催生了“快餐艺术”——为了取悦大部分人的审美趣味,在内容上遭遇复制、克隆并被粗制滥造,加入了低俗与不健康的内容,审美价值大幅降低,沦落为商业性质厚重的消费品,以满足大多数人肤浅短暂的欲望。[1]身处其中,学校难免受到诸多影响,尤其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挑战。

一、“00后”读图调查:“快餐艺术”触发的美育反思

红火炬小学对口居住地是文化素质偏低的越秀旧城区居民,家庭文化熏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走在学校附近的大街小巷,我们时常看到学生抱着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着迷地看抖音、暴走漫画等。这种“接地气”的快餐艺术直接闯入小学生毫无审美抵抗力的世界,倍受学生喜爱。在校园里,教师经常看到由此而引发的模仿行为,发型奇奇怪怪、走路歪歪扭扭、说话阴阳怪调……一些学生对这种低俗的审美风格引以为豪,甚至被同伴“追捧”,认为这就是“时尚”。尤其在美术课堂欣赏教学中,经常有孩子对传统艺术作品表现出抵触情绪,说这是“老土的、过时的”。许多老师不禁感慨:快餐艺术吞噬了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

为了解“00后”小学生“读图”的实际情况,我们以一个班级为对象,作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见表1):

项目 非常喜欢 喜欢 一般喜欢 不喜欢 很不喜欢

抖音 17(44.7%) 17(44.7%) 4(10.5%) 0 0

暴走漫画 20(52.6%) 11(28.9%) 7(18.4%) 0 0

中国画 2(5.2%) 6(15.7%) 9(23.7%) 20(52.6%) 1(2.6%)

油画 1(2.6%) 4(10.5%) 12(31.6%) 21(55.3%) 0

版画 0 2(5.2%) 13(34.2%) 18(47.3%) 5(13.1%)

表1  四年级(2)班读图调查

从中不难看出,抖音、暴走漫画深受学生青眛,而中国画、油画、版画等极富高品质审美元素的艺术则淡出了学生的视野,甚至被“不喜欢”“很不喜欢”,快餐艺术取代了经典美学成为学生审美的主流选择。这一结果引起了我们对美术教育的反思:美术是以“视觉形象”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阵地。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应对复杂情境,“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2]。美术基础教育也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图像识读着力培养学生对图像的感受和认识能力”[3],对于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理解、审美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基于“00后”孩子的读图习惯,回应新时代美育的新要求,改进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乃至美育方式,让经典美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高品质的“美图”引领学生健康审美的养成?由此,我们基于美术课堂,开始了“读图”的创新实践。

二、美育策略改进:以“课前读图”提升新时代学生审美素养

学校依托美术科组,创设了“走近名家名作——课前读图5分钟”活动。顾名思义,即在每节美术课前5分钟,开展“读图”活动。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选经典图画,通过讲授、演示、游戏、问答等方式,与同学共享共析美术作品。这一活动重在以优秀艺术作品为载体,通过赏析画面的构成元素、表现技法等,让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文化”“思想”与“精神”。

经典艺术作品往往独具美学魅力。在剖析画面构成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认知美的价值和存在,从而提高图像的识读能力。由此,使学生在浩繁的图海中,学会甄别和获得有益的图片信息,尝试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养成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与基本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1.兴趣先导,引导审美选择

面对多数学生喜欢暴走漫画、沉迷抖音等现实状况,用美的艺术作品“占领”其视野,实现“读图”的审美转向是关键。为此,我们注重以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包容、理解、学习的态度,从图片选择着手,引领学生的审美情趣。

活动初期,我们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与同学分享的美图,并提供了国画、西方古典、史前壁画、当代工艺等丰富的作品资源。一开始,学生并不“领情”,面对美术科组精心筛选的美术作品,依然坚持选择网络流行的日本漫画。对此,教师在肯定学生选择的同时,立足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一课教材提供的《清明上河图》,和学生一起对比赏析两幅图,并进行简单的临摹。

《清明上河图》作为国画的代表之作,其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傲立世界的文化瑰宝。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超以物象外”“缘物寄情”,出神入化的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极具浪漫主义特色。《清明上河图》章法布局讲究剪裁取舍,分别主宾,依物象往来逆顺之势布置画面,使之萦纡起伏,气脉联贯,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然而,这一作品在教学中却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此次对比临摹,学生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学生先选择临摹自己喜爱的日本漫画,两个美丽的动漫女生形象很快跃然纸上。之后,面对《清明上河图》,学生却无从下手。抓住此契机,教师与她共析五米多长的画卷中,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以及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在“分解”作品元素的过程中,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生活景象跃然纸上,变得鲜活而立体。学生看着、听着,眼神随着每一个元素而转移,惊叹于丰富多变的人物姿态与精工繁华的都城风貌,不禁为大画家张择端高超细微的观察力和表现技藝而折服。此时,日本动漫在《清明上河图》面前尽显苍白。学生激动地说:“下周读图活动,我就讲《清明上河图》。我要向同学们介绍它,要让同学们都喜欢它!”……

借助有效的引导,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各类美术作品逐渐成为学生的主流选择。梵·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纷纷走进“课前读图5分钟”,学生逐渐摒弃低俗的图片,转向真正的审美读图。

2.聚焦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在短短5分钟时间里,透过细节读懂一幅“图”,具有较高的难度。赏析、理解一副作品的过程正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切实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借用思维导图这一形式,从画家介绍、元素解读、材料技法、内容主题、个人感受等视角,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作品。

以达·芬奇的经典之作《最后的晚餐》为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读作品,之后绘制了思维导图初稿(见图1)。显然,学生比较关注十二门徒出卖耶稣的画作背景故事,对画家生平、绘画技巧、构图方式、不同人物姿态所体现的不同人物心等,则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于是,教师加强美术导赏的指导,从学生的兴趣点“十二门徒出卖耶稣的圣经故事”切入,引导学生欣赏画中人物的不同动态、表情等,透析人物丰富的心理内容,以此感受达芬奇高超的写实功底与绘画表现力,全面认识和理解世界大师达芬奇的艺术世界。学生对画家与画作重新深入研读,修改了思维导图(见图2)。

不难看出,学生将“天才画家”与构图、画面内容深度融合,从而整理出画作的主题思想——预知死亡的从容;进而围绕主题在各类文献资料中梳理出画中“吊人胃口”的谜团,如“谁是叛徒”“数字13指代什么”“为什么多了一只手”等,构成了理解画作的主线。由此,学生展开圣经故事和十二门徒不同姿态与心理的讲解,带领同学们深度赏析大师的画作,感受艺术家的魅力。

借助这样的赏析和表达,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锻炼,审美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他们在梵·高《向日葵》厚重鲜艳的色彩中,感受艺术家濒临绝望时依然对艺术所保有的执着热爱;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背后,感受艺术家的一丝不苟和对生命源源不息的思考;在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的诡异画风下,理解街头卖艺人悲惨的生活状况和画家对穷苦阶层的同情;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中,感受远古社会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学生透过读图“以小观大”,感知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大观小”,通过对当时文化特征的认识进而理解作品的意涵。学生不断拓展文化视野,辨析文化背景下多元的形式美,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这将有助于其美术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的形成与发展。

3.鼓励表达,激发审美创造

“课前5分钟读图”实践带给美术课堂乃至学校美育诸多启示。日常美术课堂上,传统的导赏方式往往类似“看图说话”,的确单一乏味,难以激发新时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难敌抖音、暴走漫画等绚丽、直观、粗暴的视觉冲击。从本质上讲,美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因此,在读图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主体性:赏析作品、表达方式等都由学生自主选择,5分钟的呈现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从旁指导,如借助综艺节目《艺术很难吗》,帮助学生出谋划策。由此,学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表达了不一样的审美趣味。

例如,学生采用“悬疑策略”,使《最后的晚餐》读图表达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讲学生以耶稣的一句话“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开场,进而呈现PPT,12门徒12种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扑面而来,瞬间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接着,通过设问“谁是叛徒”,引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观察、模仿画中人物的各种姿态与表情,努力感受、推测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力图“找出叛徒”。在这一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对画面元素进行了深度赏析与理解,领悟到画家技艺表现的高超之处;并学会了焦点透视方法,了解了画家的成就,自然领悟了画作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与思想。

在欣赏《清明上河图》过程中,学生则采用了角色代入故事法。主讲学生将自己设定为画中的某一个人物,从自己在北宋都城汴京游览时丢失了一件物品这一事件切入,以“寻找失物”为主线,从画作的第一部分“城郊”进入画面,走进都城都再出城,带领同学们观察画中的每一个人物、事件与建筑。整个过程仿若侦探办案,引人入胜。为了找回“失物”,同学们密切关注画中的细节,不断分析作品繁杂的构成元素,实现了作品的深度赏析。

在新颖而有趣的读图活动中,“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美育核心能力培养内蕴其中。经过一年海量“读图”的洗礼,学生对快餐艺术产生了抵抗力,经典美学走进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得以提升,对信息的甄别、筛选能力也得以提高,不再盲目模仿。我们再次进行的问卷调查更是确证了学生的转变:

“读图”活动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学生将文化与艺术缠绵共在的时空自觉延伸至课外生活,为了找到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美图,他们争相走进图书馆、书吧,阅读更多书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金雅,聂振斌.人生论美学与中华美学传统[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

[2]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4-7.

[3]金焱儒.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图像识读与思考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8,173(10):167.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读图赏析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读图
读图
读图
美育教师
读图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