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欧阳帖”之接受看词臣的身份焦虑*

2021-03-22张晓红陈远丹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帖子欧阳修欧阳

张晓红,陈远丹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欧阳修“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1],其在散文、诗歌、歌词创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散文成就卓著,名篇颇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散文成就最高者之一。在诗歌成就上,欧阳修的整体贡献不及散文,然而有一个诗体却在其手中得到了改变,而且被后人理解为“得体”,这就是帖子词。“欧阳帖”也成为一个文学典故和意象。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欧阳帖”的得名和后人接受、讨论的原因,以及由此所透露出的词臣身份认同、心态和诗学观念(如对文体正变的看法)等问题。

一、欧阳修撰帖故事与欧阳帖之获名

欧阳帖,即欧阳修创作的帖子词,这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词,但是在帖子词史上却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价值。

1.帖子词与欧阳修的帖子词写作

狭义的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由学士院撰写呈进的应用于皇宫门帖的节日(主要为立春、端午二节)应制诗。徐师曾(1517—1580)认为是“宫中黏贴之词”,“宋时每遇令节,则命词臣撰词以进,而黏诸合中之户壁,以迎吉祥”[2],其实质为祈祝祷颂之词。帖子词出现于宋真宗时代[3],此后绵延两百多年,两宋众多的著名诗人参与了帖子词的撰写工作。宋代帖子词作品大部分散佚,少部分得以留存,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是夏竦、宋庠、宋祁、胡宿、王珪、孙抃、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苏颂、许将、李清照、曹勋、汪应辰、周必大、崔敦诗、许及之、真德秀、周南、洪咨夔、许应龙、刘克庄等40多人的1000余首作品。帖子词因其使用对象、时间、场合的独特性,写作主体的特殊性而导致了这一诗体内容相对狭窄,风格比较单一,在文学史上历来不受人注意,但帖子词对当时和后代的中国门帖诗和门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风俗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有一些帖子词仍然不失为上乘诗作,值得我们关注。

欧阳修共写有三组春端帖子词六十首,数量在今存宋代帖子词作者中位居第四,在北宋为第二,仅次于王珪①。其帖子均一组二十首,包括《皇帝阁》四首、《皇后阁》五首,《温成皇后阁》四首、《夫人阁》五首,全部收在《文忠集》“内制集”中,分别作于至和元年(1054)②、二年(1055)、嘉祐四年(1059),写作时的任职为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帖子词保存完整,对于我们研究帖子词的撰写制度和帖子词的特点具有重要价值,笔者曾概括为四点:其一、标明具体的写作时间,有助于了解帖子词的撰写体制;其二、首次为死者撰写帖子词,可以观察帖子词的应制性特征;其三、内容上突破了祈祝颂美而始含讽谏;其四、诗风和表现手法的改变[4]。其中第三点是欧阳帖之所以独特的关键。

2.“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欧阳帖”之获名

《文忠集》附录卷五记载这样一段话:

先公在翰林,尝草春帖子词。一日,仁宗因闲行,举首见御阁帖子,读而爱之,问何人作,左右以公对。即悉取皇后、夫人诸阁中者阅之,见其篇篇有意,叹曰:“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自是每学士院进入文书,必问何人当直,若公所作,必索文书自览。先公每述仁宗恩遇,多言此事,云内官梁实为先公说。《春帖子词》有云:“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圣君南面治,市政法新春”,至今士大夫尽能诵之。及《温成皇后阁》帖子云“圣君念旧怜遗族,常使无权保厥家”。[5]

此文所引帖子为欧阳修作于至和二年的春帖,这是他第一次撰写宫帖。这个帖子由于跟此前他人所写有所不同,故而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除了看皇帝宫殿阁门帖子之外,还特意看了其它三阁帖子,从而发出了“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的赞叹,这个赞语也应该被当时很多人所知晓。此事在后世文献中多有记载。说欧阳修春帖子词“篇篇有意”规谏,略显夸张,但这组诗中的绝大多数诗确实含有讽谏之意,南宋綦崇礼在《论德宗不能用陆贽》中的分析最具代表性:

臣尝读修之词而窥其旨,有曰“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劝上以用威断也。有曰“玉辇经年不游幸,上林花好莫争开”,戒上以节盘游也,有曰“圣主本无声色惑,宫花不用妒新妆”,讽上以远女色也,此类非一。而于《温成皇后阁》乃曰:“君王念旧怜遗族,常使无权保厥家”,则又有所谓焉。是时温成薨,既追册以尊号,上念之不已,其叔父尧佐本以科举进至三司使,且将用矣,公议未然,而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于朝,力谏,止之,遂不复用。故修因是以申讽……[6]

綦崇礼分析欧阳修这组春帖中所表达的讽谏内容包含了“劝上以用威断”“戒上以节盘游”“讽上以远女色”及戒上以律外戚四方面的内容,事实上含有讽谏的不止这几首,他如《夫人阁》“太史颁时令”和“元会千官集”两首也委婉表达了劝勉君王关心民瘼的意思。

欧阳帖受仁宗赞扬这一文坛佳话被多种文献载录而广为流播,欧阳修遂成为帖中寓含规谏的第一人,正如吕希哲所言:“先是诸公所撰但宫词而已,……及欧阳修学士始伸规谏。”[7]欧阳帖也成为一种帖子典范被后人广为讨论和效法。

二、寓讽于颂与“欧阳帖”之典:对“欧阳帖”的接受

后人对欧阳帖的接受,主要表现为宫帖寓含规谏写作方式的接受和对欧阳帖典故的运用两方面。

1.对欧阳帖“寓讽于颂”表现方式的接受

欧阳帖因受到仁宗皇帝的表扬而成为帖子词之典范,成为后人效法的对象。他所开创的寓讽于颂的写法,被广泛应用。欧阳修之后,韩维、司马光、苏颂、苏轼、苏辙以及南渡后洪适、周必达、崔敦诗、汪应辰、真德秀、洪咨夔、刘克庄等人的帖子词写作都广泛使用了这种手法。可以说,欧阳帖所开创的寓讽于颂的写法成为帖子词的典型写作之一。比如:

欲助君王修俭德,不将宫样织新花。(韩维《皇后阁五首》其五)[8]

春衣不用蕙兰薰,领缘无烦刺绣文。(司马光《皇后阁》其五)[9]

休呈金彩矜工巧,但阅图书鉴古今。(苏颂《皇太后阁春帖子六首》其六)[10]

宫中侍女减珠翠,雪里贫民得袴襦。(苏轼《春帖子词·皇太后阁六首》其五)[11]

太官漫解供新粽,谏列犹应记独醒。(苏辙《皇帝阁》其六)[12]

细察天时知物理,常将儆戒保和平。(汪应辰《太上皇后阁端午帖子词》其十)[13]

圣主俭勤游乐少,只将敦朴示民先。(崔敦诗《淳熙六年春帖子词·皇后阁》其五)[14]

直将底事消长日,《大学》《中庸》两卷书。(真德秀《端午贴子词·皇太子宫》其三)[15]

日常浓墨挥宸翰,夜或留灯览谏书。(刘克庄《皇帝阁端午》其五)[16]

这些词臣们就为政和修身诸问题对皇帝及其至亲亲属进行各种委婉讽谏,可谓用心良苦,费尽心机。据周煇《清波杂志》,司马光《日录》自书三首,“盖为玉堂之楷式”[17],可见这些词臣们写作宫帖时有着明确的讽谏意识。徽宗政和至南宋初期,当帖子词呈现出“第形容太平盛事,语言工丽以相夸,殆若唐人宫词耳”的状况时,杨万里作“玉堂着句转春风,诸老从前亦寓忠。谁为君王供帖子,丁宁绮语不须工”(《立春日有怀二首》其二)[18]加以讽刺,足见在人们的心目中,好的帖子词就应当如欧阳帖般有美有箴。刘克庄作于1255年的《乙卯端午十绝》其六“未知新帖子,几首似欧阳”[19]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元明时期宫帖未成为制度,欧阳帖表现手法未能传播,然而对欧阳帖的讨论也不乏其人,为避免重复,后文一起论述。清代自乾隆以后宫帖称为惯例,然而从目前笔者所搜集的资料看,几乎皆为祝颂之声,仅祁寯藻两次语及欧阳帖,而且皆为退休回乡后所作,从乾隆时钱陈群《恭进春帖子词跋》看,当时君臣虽然也看到的是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诸人的春帖,但是皇帝所要的只是“承欢色养”“以应韶令”,“侍从诸臣效欧、苏故事以进御,只是附和而已”[20]。这与同时代的朝鲜对欧阳帖的接受相比,差距太大,其中原因,除了对宫帖诗体的认识差异外,还与满清严酷的文化政策和诸多忌讳以及词臣的身份认同有关,此不详论。

在朝鲜半岛,李氏王朝格外重视帖子词,撰进宫帖持续数百年而不中断,国王大都认为欧阳帖寓含讽谏最为得体,故而对寓含讽谏之帖加以褒扬,甚至是否含有讽谏成为评判宫帖优劣的标尺。如孝宗(1649-1659在位)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政院请求依例制进元日迎祥诗时说:“制进诗中,切勿用称誉之言”[21],也较看重。1756年因“东宫进献春帖子,宜有称庆规勉之辞,故有意览之”,并对有美刺的郑光汉予以嘉奖,因其七律中“离筵何日更亲书”之句被认为是在告诫国王前面所讲《心经》犹未结束,应当继续,可谓“勉戒切实,深得宫官之体”,故将主考官所评定的“三下”改为“三上”,还“特赐表里一袭,以示嘉尚之意”[22];三十八年(1762)五月三日览端帖,认为“李德海、任珹,以宫官不为规谏,专为赞美,故斥而不选”[23]。也批评“从臣近于宜春、延祥、端午诸帖,不能如古人举笔规谏,而反有谄意”[24]。正祖也认为“立春、端午延祥帖子制进,岂但出于颂祷?实寓箴规之意”[25]。即便是如燕山君之暴烈,1612年郑麟仁端午帖有“宫人闲事捕蝇虎,玉上那生一点瑕”句,燕山君大怒曰“麟仁刺我信谗故欤”?当洪贵达解释说“人臣进戒自古如此,非敢为讥刺也”时,他也只好假装惊讶地说:“然则真爱我者。”[26]尽管后来另找借口杀了郑,但当面尚不能因此而罪大臣。大臣也多认同并有意识地寓含讽谏,如俞彦国以为“人君为治之道,专在于持大体而不在于察细务”,故“向于岁首延祥之帖,略以区区忧爱之意献规曰:‘虚文绅节在深戒,刚克神功不大声。’”[27]因“不欲闻诵美之事”而停来年春帖延祥诗,而大臣俞致仁则认为“延祥、春帖,虽曰颂祷之词,亦有规谏之语”[28],不当停。四十八年再停时大臣又言“延祥春帖,则其于送旧迎新之际,人臣所以寓祈祝而效箴戒者,实在于此,以欧阳修不忘规谏之意观之,此正古来之美事,而断不可无端废关也”[29]。正如申翼相《帖子献规》所言:“知臣正值推诚日,爱主宁忘下笔时。”[30]如李忔《大殿正朝诗》“佳气葱茏月下浮,龙袍高拱五云楼。吾王自切荒宁戒,克享无疆万世休”[31]便含讽谏意。

2.对“欧阳帖”典故的运用

“欧阳帖”之所以成为一个典故,关键在于仁宗皇帝“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也”之评价。这一评价是针对作者的评价,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在宫禁文字写作中,欧阳修很好地处理了君臣关系,尽到了作为侍从之臣尽忠规谏的本分。这种做法在仁宗看来非常得体,宋人所谓“词意多寓讽切,当时以为得体”[32]当由此而来。因此,北宋司马光、苏轼等人主要效法的是欧阳帖之作法,而欧阳帖作为典故却很少出现在诗文中。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南宋,刘克庄首次将欧阳帖作为典故在诗文中加以应用,如前引“未知新帖子,几首似欧阳”、“修虽帖子之微,不忘规谏,臣何为者,深且慕之”(《拟谢学士表》)[33]等。由于元明两代撰进宫帖并未制度化,所以用此典者甚少,仅有明代章懋“愿题宫帖献新诗,纳忠窃效欧阳子”(《赐粽》)[34]之语。清代虽有撰宫帖制度,但是除了祁寯藻退休后所写《春帖》有“七十六言三十册,愧无讽喻继欧苏”[35]卷八及《消寒四集分詠得桃符限入字》有“敢从坡老有归心,却愧欧公献嘉什”[36]卷二四等数句外,在笔者目前所看到的宫帖中,很少有人用及此典。

相较而言,欧阳帖在朝鲜半岛后期传播和接受得更好,“欧阳帖”在宫帖作品中大量出现,成为一个独特意象,用以表达词臣敢于讽谏、帖子得体之意,尤其是在正祖令阁臣集体撰写帖子之后,欧阳修进帖多次被作为考题,如正祖(1777-1800在位)十四年(1790)五月一日“御题拟宋欧阳修进端午帖词”为表题考查文臣[37],哲宗(1849—1863在位)十年(1859)十二月十日“设讲制文臣课试于摛文院”,考试官提学郑基世“以拟宋欧阳修谢览御阁春帖子,谕以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臣为表题”[38]。这种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朝鲜词臣对欧阳帖典故的使用,仅《内阁日历》中就有数十首中帖子中出现了欧阳帖,兹举数例以观:

惭乏欧阳帖,华封效祝词。(正祖十八年(1794)南公辙端帖)

教觅欧阳规谏笔,圣人贴在殿前楣。(纯祖二十七年(1827)徐万淳春帖)

嘉辰随进帖,拙笔惭欧阳。(显宗四年(1838)徐有榘端帖)

恭知一念勤宵旰,何必欧阳举笔规。(哲宗六年(1857)李公翼春帖)

词臣争献帖,规谏忆欧公。(高宗十三年(1876)赵成夏春帖)

欧阳帖主要出现于宫帖中,其他诗中也偶有出现,如赵观彬《立春》“恋君恨负欧阳帖”[39]之类。欧阳帖成了朝鲜词臣笔下的广泛使用文学典故和意象之一。

三、“欧阳帖”得体之论与词臣身份的焦虑

欧阳帖因为“词意多寓讽切”,因此受到仁宗的赞扬,“当时以为得体”。古人言“得体”,相当于今人所言得当,恰如其分之意。宋人对欧阳帖得体的评价,表面上是指其表现方式的得当恰切,内在还有着遣词造句得当以及作者对自己身份和读者关系定位把握的精准。问题是既然得体,为什么现存帖子词大都以颂美为主,欧阳帖却没能成为帖子词之主流?关键在于古人的文体观念。文学创作,辨体为上。从诗体的角度看,欧阳帖只是一种变体。帖子词是节日祈祝之词,以颂美为体,不太适合表达讽谏,故而多数人并不效法欧阳帖,以至于有人认为如此规讽是不自重③。然而我们还是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帖子不适合讽谏,为什么寓含讽谏的欧阳帖却会被不少人认为得体,并且被讨论、效仿?笔者以为,这是由于帖子词作者——词臣的隐微心态造成的。换句话说,是由词臣面对宫禁卑微文字时的心理焦虑所造成的。

在众多有关宫帖的文献中,明代杨慎论《翰林撰致语》的一段话最有代表性,他说:

宋时御前内宴,翰苑撰致语,八节撰帖子,虽欧、苏、曾、王、司马、范镇皆为之,盖张而不弛,文武不能,百日之蜡一日之泽,圣人亦不之非也。成化中,黄编修仲昭、庄检讨最不撰元宵词,又上疏论列以去,以此得名。然自是而后,内外隔絶,每有文字别开倖门,有文华门、仁智殿辈,毎得美官,甚至蠧政害人,曷若仍旧之愈乎?愚谓于丽语中寓规谏意,如六一公“玉辇经年不游幸……”,亦何不可。南唐李后主游燕,潘佑制词云:“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澷,已失了春风一半。”意谓外多敌国而地日侵削也。后主为之罢宴。填词如此,何异谏书乎?工执艺事以谏,况翰苑本以文章讽谏乎?”[40]

此中讨论的“致语”与宫帖相类,核心问题仍然是前面所言的两个焦点问题:词臣是否应当写宫廷文字,写的话是否应当讽谏,杨氏的答案是肯定的。讨论中其所针对的事件是明成化中黄仲昭和庄杲辞撰元宵词因而被罢官,却在士林中获得美名之事。此事也见诸其它文献,足见明清时不少人认为以编修、检讨之职写作元宵娱乐之词是非常不得体的。明陈绛《金罍子·中篇》卷十一就将此事与宋代邹浩做颖昌教授时拒绝为范纯仁作乐语、陈莹中任颍川教授时拒绝为韩维作乐语并列,认为黄、庄二人所言“翰林之官以论思代言,为职虽曰供奉文字,然鄙俚不经之辞,岂宜进于君上”为正确[41]。即认为作类似帖子词、乐语之类无关宏旨、无关国事大政的文字是不当作的。显然,这种观点代表了很多文学侍臣词臣的观点。

为什么会有如此看法呢?细加分析,无非是词臣的身份焦虑在作怪。纵观古今万物,鄙视链可谓处处存在,文学也不例外。依照古人标准,从文体而言,文为高、诗次之,词再次,小说戏曲民间文学最下;以内容而言,言志之作高于言情之作,关乎政治之作高于娱情之作,游戏之作最下。帖子词是宫中节日门帖诗,本质是祈祝之词,与国家政治经济等大事没有直接关联,自然无法与同为词臣所作的诰、诏、敕、令等高头大章相提并论,即使侧身于诗中也显得矮几分,所以被认为体格卑下、近乎娱乐游戏之作,然而帖子词的作者却是至为清贵的翰林学士,二者似乎很不匹配,明人徐师曾就说“此乃世俗鄙事,似不足以烦词臣”[42]。也就是说宫帖、致语这样的宫禁文字体格之卑微令处于清贵之地的词臣甚为尴尬,似乎写作这样的文字便是辱没了自己的人格,连道德好像都有了缺陷,心中耿耿。同时,翰林学士作为侍从之官,有规谏皇帝之职责,而帖子词的功能却是祈祝颂美,甚为相左,这也让词臣内心焦虑。换句话说,宫帖之微小和祈祝属性与词臣身份之清贵和讽谏之责的二重矛盾,令词臣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焦虑情绪,从而产生了不愿意写作这类宫禁文字的心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低层次的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之外,还有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宫帖之类文字正是令词臣们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无法满足,故而焦虑。

如何化解这种焦虑,杨慎也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方法。首先,他认为词臣对宫廷格卑之文字根本不必有厌恶羞耻之心,因为即便是娱乐之作,圣人也是不排斥的;其次,他认为词臣当勇于担负此类宫廷文字,因为它们事实上都关乎政治大事,假使让位于人,那就等同于将权利拱手相送,一旦为小人所用,就会败坏朝纲,蠹政害人。最后,他认为翰苑“本以文章讽谏”为职责,最好的处理方式莫过于学习欧阳帖,“于丽语中寓规谏意”。杨氏之说不可谓不妙。一方面,效法“欧阳帖”进行讽谏,可化解与词臣职责的矛盾,解决侍从之臣一味颂美而近于作弄辞的尴尬④;一方面帖子词品质因此得以提升,使其“中存讽谕蔼然箴美之遗意”,一变而为关乎国家政事的、得“《周雅》《商颂》之体”[43]、“有《三百篇》之遗意”,从而更好地与其词臣身份相匹配,使他们从心理上觉得自己写作的文字有“箴铭之助”⑤,表现了自己忠君爱国之心,非普通骚人词客可比,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身份焦虑问题。可以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阳帖彰显了它的价值,后人“得体”之思当基于此。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欧阳帖”式的写作也只是词臣的美好愿望。宫廷文字如何写,仍然由最高统治者说了算,词臣只能仰其鼻息。如果君王宽容,就敢于讽谏;反之,则又有多少人敢于违背统治者的旨意而甘愿冒被处罚甚至被罢官的风险呢?大清王朝帖子词一片颂美之声,足见没有像宋仁宗那样的认知,欧阳帖是不可能出现的。没有宋时宽容的政治气氛,欧阳帖也不可能被认为是得体的。也正因如此,词臣的焦虑是长期存在的。当然,消除焦虑的方式还有其他方式,比如接受所有宫禁文字无论高低贵贱都是翰林的本职工作,无需尴尬。事实上宋代词臣大都如此,毕竟翰苑撰进宫帖是一项制度化的工作,词臣很少会质疑这件事有不合理之处,甚至有不少人还因为没有写作机会展示诗才而心生羡慕,或者有机会却写不出佳作而畏葸,甚或找人代写。刘克庄很典型,他的“余尝忝儤直,幸不当笔耳,否则亦露拙矣”之言在仇远看来就是“恨不得当笔措词,以续古人”[44]的酸葡萄心态⑥。再比如坦然承认词臣的角色就是供奉文字,颂美也是重要职责,如杨亿就明确宣称“赋颂之作,臣之职也”(《承天节颂序》)[45],明人王直(1379-1462)也说“因时纪事以歌咏盛美,而垂之后世者,本儒臣职也”[46]。清人作帖几乎全为颂美,与当时君臣对词臣身份的界定以及对帖子诗体的观念(崇尚正体,主张颂美)直接相关,词臣们很少讽谏,对欧阳帖讨论甚少,可见心理焦虑较少,与此二法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欧阳帖是帖子词之变体,其特点是寓含讽谏,美颂兼并。由于仁宗皇帝的“举笔不忘规谏,真侍从之臣”的褒扬而获得大名,也因此而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在传播中,除了寓讽于颂的手法之外,“(欧阳)修虽帖子之微,不忘规谏”(《拟谢学士表》)[47]的词臣形象也令后人仰慕,遂使欧阳帖也成为一个典故甚至意象。祈祝颂美是宫帖核心功能,是正体,含有讽谏的欧阳帖为变体,为非主流,但是却获得了“得体”之赞语。后人称美和效法欧阳帖表现出对变体认可的诗学观念,同时也透露出部分词臣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注释:

①两宋以南宋周必大129首为最多,崔敦诗87首次之,北宋王珪63首居第三。

②作者自注为“至和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应为公元1055年1月29日。载(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8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04页。

③吴桥《围炉诗话》(清借月山房汇钞本)卷五评真德秀“直将底事消长日,《大学》《中庸》两卷书”言:“纵欲规讽,在诗各有其体,如此出语,谓之不自重。”

⑤明人何乔新明代何乔新批评唐代“白乐天、柳宗元之放荡嘲怨,其诗非不美也,然夸耀烟云,无关政体”,而赞扬宋之“杨大年之赋朝京,有致君尧舜之心;欧阳修之咏春帖,得以诗讽陈之旨,是皆有《三百篇》之遗意,而非后世骚人词客所可及也”。载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一《论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49册,第16页。

⑥关于词臣写作宫帖心态可参张晓红《刘克庄帖子词特点及矛盾心态》(《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帖子欧阳修欧阳
画眉鸟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我家的健忘老妈
快乐的“长工”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勤奋的欧阳修
暴力老妈
欧阳丽作品
欧阳修拜师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