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老年教育管理路径优化探究
——基于上海市长宁区街镇老年学校调研的思考
2021-03-22谢维新
谢维新
(上海市长宁区业余大学、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上海 200336)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学习需求,对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考验。
一、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诉求
(一)基于老龄化社会的现实
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则视为该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2.5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来看,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聚焦地区,《2016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1 449.9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57.79万人,占总人口的3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9.03万人;2018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至336.9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500万人。数据表明,上海市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全国其他地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
(二)基于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国内老年教育以丰富老年人生活为主要取向,提倡为老年人开展休闲愉悦的文体活动,以增添生活色彩,提高生活质量。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教育就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知道自身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步入老年生活后,随着业余时间的增多,年轻时期无暇追求的兴趣、无法完成的学习需求都随之涌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学习。据上海市老年教育小组办公室数据统计,2019年全年共开设班级37 030个,学员总数达952 890人次,参加老年远程教育收视学员数为632 231人次,而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已超500万,老年教育惠及的人次在30%左右,距《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4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学习需求,引领老年人强化、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完成其人生的最后阶段的自我价值实现,是对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又一诉求。
(三)基于学习型社会对老年教育的要求
老年教育就是“按老年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地为所属社会承认的老年人所提供的非传统的、具有老年特色的终身教育活动”,而学习型社会,就是用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内涵核心就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在第四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上通过的《麦德林宣言:学习型城市促进包容》中提到“如果所有的学习者——无论其年龄大小、所受教育水平与类型以及学习的形式、空间与动机如何——都能获得终身学习机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推动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对老年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组织、教育、文化、民政、老龄等部门共同推进老年教育的格局,然而老年教育还存在发展不平衡、资源供给不足、师资匮乏等问题。我国的老年教育在地域上呈东西部发展失衡状态。上海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行列的城市,老年教育发展较快,其现在的做法和发展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引领和借鉴意义。本文以长宁区为例,对区域内三所老年学校的600名学员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目前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从性别状况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男性有158人,占比26.33%;女性有442人,占比73.67%(如图1所示)。这符合当前老年教育的实际参与状况,反映了女性群体占主体地位。
从年龄分布来看,老年教育的参与对象的最低年龄为55岁,其中以60—69岁的老年人口为主体(如表1所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刚从工作岗位退休,身体状况良好,自理程度较高,思维活跃,对外界事物接受能力较高。老年教育机构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适合学习、交际、娱乐的场所,能够满足退休老年人的文化发展、身体保健和人际交往的基本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日渐衰老,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学习能力也受到影响,往往会减少外出学习活动。
表1 老年教育参与者的年龄结构
在文化程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老年教育的参与者基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阶段(如表2所示),这反映出老年教育参与者具备学习的能力与基础,有进一步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需求。这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成员构成的内在现实基础。
表2 老年教育参与者的文化程度
(二)调研结果
围绕老年群体参与老年教育的相关情况展开调研,通过调查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客观现实,梳理出十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学习需求呈递增态势
数据显示,被调查者2017年平均用于阅读(非学校学习的其他纸质)书籍费用为146元;2018年为190元,年度增长值为44元,增长率为30%。数据反映出,被调查老年人有购买纸质图书的习惯,注重满足学习需求的教育投资,并且能够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
在阅读量方面,被调查者2017年的平均读书数量为10本,2018年为15本,年度增长值为5本,增长率为50%。数据反映出,被调查老年人具有日常阅读的良好习惯,读书量能够保持每月1本以上,并且逐年增加,说明当代老年人在退休后仍具有强烈的阅读需求和学习能力。
2.支付学习机构费用同比增长
在参加老年机构学习方面,2017年参加过老年大学/学校或社区学院/学校的有342人,占比57%,没有参加的有258人,占比43%;2018年参加过的有394人,占比65.67%,没有参加的有206人,占比34.33%。从数据不难看出,被调查者中参加过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比例稳步增加。此外,近50%的人在老年教育机构学习支付的费用呈上升趋势,人均支出从2017年的130元上升到2018年的150元左右。说明老年教育机构因其就近便捷、收费低廉、课程内容丰富等优势条件,受到老年人群的欢迎。
3.团队学习模式颇具规模
在是否参加过社区老年学习团队方面,2017年参加过的有355人,占比59.17%,未参加的有245人, 占比40.83%;2018年参加过的有390人,占比65%,未参加的有210人,占比35%。数据反映出,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老年学习团队,并且参与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因老年学习团队组织方式灵活、团队成员兴趣一致,能够满足人际交往需求,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老年学习团队也成为老年教育的主要学习模式。
4.参与数字化学习人数逐年上升
在是否有上网设施(电脑、手机)方面,2017年拥有的人为465人,占比77.5%,不拥有的为135人,占比22.5%;2018年拥有的人为498人,占比83%,不拥有的为102人,占比17%。数据反映出,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及信息设备的普及,被调查者中拥有上网设施的人数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参加在线学习的人数从2017年的364人上升到2018年的413人,占比高达68.83%,且平均上网学习时间从2017年的每周65分钟上升到2018年的每周130分钟。数据反映出,绝大多数拥有上网设施的被调查者进行了在线学习,并且在线学习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可见,在线学习因其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跨时空的便捷性等特性日益受到老年群体的青睐,老年学习者参加在线学习的时间正在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融入到信息化社会当中,逐步适应在线学习方式。
5.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
在终身学习理念方面,2017年被调查者中赞同或较赞同“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有490人,占比81.67%,持一般及不赞同的有110人,占比18.33%;2018年被调查者中赞同或较赞同的有512人,占比85.33%,不认同的有88人,占比14.67%。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实践的推动,市民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同度越来越高,逐渐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表3 被调查者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认同情况
6.学习成效与满意度逐年增高
2017年,被调查者认为参加老年教育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的有482人,占比80.33%,认为参加老年教育收获不明显的有118人,占比19.67%。而2018年被调查者认为参加老年教育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的上升到523人,占比87.17%,说明通过参加老年教育活动的学习,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觉到有明显的收获。在对老年教育的满意度方面,2017年被调查者中对老年教育满意或较满意的有474人,占比79%,对老年教育持一般及不满意态度的有126人,占比21%。2018年被调查者对老年教育满意或较满意的有487人,占比81.17%,对老年教育持一般及不满意态度的有113人,占比18.83%(如表4所示)。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对老年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说明在国家及上海市的《老年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颁布之后,采取的推进措施取得了相应的效果,被调查者有明显的感知。
表4 被调查者对老年教育的满意度情况
三、当前老年教育管理难点的归因分析
2016年颁布的《规划》中提到:“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指明了教育现代化和老年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没有适度发展的老年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现代化。老年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体制机制、课程教学、学习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各省区发展老年教育的时间有先有后,比如上海、天津、南京等一些城市起步早,发展较快,已基本实现老年教育的现代化。然而从上述调研结果来看,长宁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对于上海乃至全国有着示范引领作用,但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管理等方面存在难题。结合其在国内老年教育领域的发展程度来看,当前我国老年教育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瓶颈:
(一)办学条件仍需改善
当前,市民的老年教育参与率不断提升,尤其偏爱实体场所的学习,许多老年学校迫于校舍容量的限制,只能严格控制课程报名人数,导致很多有学习意愿的老年人的学习权利得不到保障。很多热门的课程,常常出现一座难求、需要打招呼入学现象;同时,由于缺乏退出机制,很多老年人同一门课程读了多年,依然要继续报名,新学员报不上名。改善办学条件,不仅指增加老年学校的数量,还包括扩展校舍面积,例如被调研的街镇社区学校大多没有独立的校舍,都是和文化中心共用教室,每周单个教室的利用率都在95%以上;江苏盐城老年大学,近几年每年入学人数都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长,出现抢报名挤破门框的局面。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大学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而一所学校学员人数达万人以上的有18所,其中规模最大的天津老年人大学,在校学生达25 000人。如此庞大的求学人群,在老年教育发展较快的华东地区也低于老年人群的10%,可见,为保证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办学条件仍需改善。
(二)师资队伍相对匮乏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老年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但老年学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等各级各类学校,受办学体制、人员编制、财政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其教师队伍的建立也与之有所不同。目前,我国老年学校的教师队伍,以外聘兼职教师为主力,只有个别学校有为数不多的在编、专职教师。原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一组数据:对215所老年大学统计,共有6 541名教师,其中,兼职教师6 377人,占教师总数的97.5%;专职教师164名,占比仅为2.5%。例如,福建省2013年对9个地、市老年学校的调研,在540名教师中有532人是外聘,占到98.5%。再比如,由于长宁区体制机制的原因,在被调研的几所社区老年学校中,街镇级老年学校并非法人机构,无法设置专职教师编制,因此所有任课教师都是兼职聘用的。可见在我国老年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外聘兼职教师占比最大,已成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此外,老年教育的教师队伍还呈现出年龄偏大、稳定性低、流失率高等问题,间接造成了专业专职师资队伍的相对匮乏。
(三)课程设置有待丰富
我国老年学校的课程设置目前没有统一要求,各地各校都是针对学员需求特点、学校资源情况,以“因需设课、因地制宜”为原则,自主设置课程。根据老年人学习的目的,老年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五个档次:娱乐性课程、技能性课程、赏析性课程、学术性课程和文化素养性课程等。目前各地区老年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数以这几大类为主。由于这种校本课程属于自下而上构建,更能体现以老年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然而,老年学校对课程设置的依据不能仅仅是市民的学习需求,强调适需性的同时,还需要体现引领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市民的学习兴趣。例如,被调研的几所社区学校开设的课程多以声乐、舞蹈、书法绘画为主,这也是70%以上学员的需求所在,还是以适需性为主。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老年教育课程是要能够引导学员学习,一是思想道德(包括核心价值观)课程,比如学习党和政府的文件等,这类课程可以帮助老年学员开阔视野,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等,这是晚年生活幸福的基础;二是“文、史、哲、美”内容的课程,由于我国目前老年学员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对这种具有文化深度的课程需求不高,而在欧美老年大学,这些内容的课程却是主要课程,今后随着“60后”进入老年人行列,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对这类课程的需求也会增加,所以应逐步引导设置;三是生命教育课程,老年人一般都忌讳谈论生死,这类课程就是主张正确对待生命、正确看待死亡的课程,应引导性地开设。
(四)学习模式尚需拓展
学员是老年学校的主体。老年教育应该引导学员参与多种不同模式、不同形式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室里。近年来,不少社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团的兴起,使老年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展示。在被调研的街镇老年学校中,都有不少有特色的学习团队,比如仙霞老年学校的晚清读书会,辐射范围广,不同群体的分支学习团队众多,是老年自主学习的良好典范。在推进主体性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数字化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两种模式也逐渐兴起,数字化学习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尤其在实体教学环境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学员的当下,云端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辅助学习模式。而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越来越多的课程需要学员动起手来、走出教室,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让老年学员参与其中,体验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这就是体验式学习模式的魅力所在。在几个被调研的老年学校中,这些学习方式都略有体现,但数据显示,知晓度和参与人数有待提升。
(五)经费保障尚且不够
老年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从供给角度看,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共同参与。而老年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拨付和老年学校少量学费收入。当前,老年教育经费来源仍旧比较单一,目前仅有少数省市将老年教育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如武汉市、上海市奉贤区等),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持续化、常态化的投入机制。以供给保障最好的上海市为例,由于不断完善老年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每个区县的老年大学每年所获的经费均在千万元左右。而在被调研的长宁区街镇老年学校,由于并非独立法人单位,没有独立的财政拨款,大部分经费都源于街镇支持,但并没有老年教育的专项经费,一般从文化教育经费的总额度中支出。而同样是直辖市的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对重庆老年教育的投入是“给政策、给一定经费”,力度相较上海弱了很多。再如四川省,虽然各地市都出台了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也有不同程度的经费投入,但在经费保障方面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投入标准。可见,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在经费供给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四、可持续发展的老年教育管理路径优化建议
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还很不平衡,教育服务离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还有相当距离。《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项目、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20%以上”。在此总体规划的指引下,各省市也根据各自地区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安徽、江西、河南、四川等中部地区大都以20%为目标;新疆建设兵团、珠三角目标为30%;上海、天津的目标则为40%。为了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实现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从老年教育的体制机制、服务网络、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优化老年教育的管理路径。
(一)加强老年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老年教育发展到今天,有着庞大的受众,理应将老年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而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应厘清老年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发展规划,明确各部门在政策上的职权。要从国家层面明确管理体制,颁布促进老年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随着借鉴社会治理理念改革老年教育管理体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民间团体参与到推进老年教育的主体行列中,这也是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路径选择。当然,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参与度也参差不齐,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进多方、多力协调治理,使政府主导性与社会主体性融合发展,形成教育资源的集约共享。
(二)重塑老年教育服务网络
老年教育的全面发展,要从服务网络的创新建构入手。一是纵向型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地、县、乡、村居委老年教育五级网络,聚焦城区可以搭建以区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镇老年学校为基地,以睦邻学习点、居家学习点为延伸的多级网络;二是横向圈层建构,形成以党委、政府所办老年大学为地区老年教育中心,以高等学校所办老年教育为老年教育高端环节,以社区老年学校为老年教育的群众基础,以社会多元化办学为老年教育的重要补充的架构体系,构建多元化发展的老年教育新格局,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注重老年学校内涵建设,对接统一建设标准,形成优质均衡的发展格局。深化楼宇课堂建设,根据老年学习者需求开发课程,开展菜单式配送服务。延伸基层学习网络,整合利用社区居家养老资源、居民睦邻学习点等,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活动。培育多元老年教育主体,支持老年群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三)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就队伍建设而言,应整合社会人才资源,建设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教育和管理队伍。制定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在职管理、规范培养、定期教研、有效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全面提升老年教育的发展水平。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扩充一支热心参与终身学习服务的志愿者队伍。突出终身教育队伍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分类分层培训,工作业务培训和专业机构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建设和谐的学习型、创新型队伍。鼓励老年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职进修老年教育专业课程,开展工作实践研究,促进老年教育实践智慧的养成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四)促进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具有区域特点、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拓展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把握“互联网 +”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和科技资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探索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打造空中课堂,加强微课建设,使线上学习、移动学习成为老年学习者课堂学习、团队学习之外的另一种主要学习方式。优化各类终身学习资源,搭建优质师资聚集和共享平台,开展针对性、菜单式的资源推介与配置。统筹区域内各类学习资源,推进学习资源的社会化。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各系统的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整合与共享文化体育科技资源等,使其服务老年教育,结合区域实际,根据各地区文化、历史特色,利用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创建体验基地、社会学习点,为老年学员提供人文行走和体验学习的课程菜单,并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农村、边远地区的老年学员线上体验、线上行走,使老年学员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五)构建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本区域财力相适应、与老年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公共财政经费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分担学习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理顺机制,保证老年教育经费向成员单位、街道、居委等参与建设单位拨付到位。按照学习型城区发展,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优先支持重大项目实施,重点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老年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各项主要工作的经费比例结构。加强老年教育经费的绩效管理,实现财政支出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将老年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和使用情况逐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保障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人口深度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对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课题。要努力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氛围,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和谐共处的社区共同体和精神家园,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