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转化意识 提升数学素养
2021-03-22张道霞
张道霞
[摘 要] 转化既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必备的数学技能. 文章以类比、数形等常见转化策略为例,阐述了转化在揭示问题本质、优化解题策略、提升解题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以此来提高其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 转化;数学思维;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常强调解题能力的提升,但解题能力实为一种转化能力,即将陌生难懂转化为熟悉易懂,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将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通过对问题的恰当转化提升解题能力. 数学转化的方法较多,笔者不一一列举,本文选取了几个常见的转化方法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视.
[?]类比转化
类比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段,通过对属性相近问题的类比,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发现其本质的区别,从而让新知与旧知在碰撞中不断沉淀和升华.
案例1:探究几何概型计算公式
如图1,AB是一条长3米的线段,线段AB上的5个等分点P,P,P,P,P将线段分成6等份,现从5点中任取一点,求其到顶点A和顶点B的距离不少于1米的概率.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加快探究的速度,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师:请说出基本事件及其总数(问题简单,很快有了答案)
生1:基本事件为取点,总数是5.
师:若记“选取的点到顶点A和顶点B的距离都不少于1米”为事件A,则满足事件A的总数有多少个?
生2:有3个,即P,P,P.
师:谁能求出P(A)呢?
生3:P(A)=.
师:通过上面的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该概率模型有什么特点吗?(同学们开始讨论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生4:其基本事件是有限的,且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
师:总结得很好,我们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古典概型.
师:如图2,若是在AB上任取一点,那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通过与上面问题相类比,学生发现虽然基本事件都为取点,并且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满足该事件的点却有无限多个,因此该概率模型不再是古典概型.
师:若记“选取的点到顶点A和顶点B的距离都不少于1米”为事件B,若继续用古典概型可以得出答案吗?
生5:P(B)=事件B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但两者都是无数个,故无法算出.
师:很好!参考图1,你知道任取的点对应哪部分线段吗?
生6:应该是线段PP.
师:如图3,将P和P转化为C,D,则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 线段AB上的点为基本事件的总数,线段CD上的点为事件B的总数. 根据这个条件,是否可以将“无限”转化为“有限”呢?
生7:是否可以将个数转化为份数呢?
在猜想、尝试、争论下,学生将1份线段长度上的无数个点看为一个整体,进而得出P(B)=. 通过类比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对古典概型的成立条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对非古典概型的转化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联想、多类比,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体验,提升学习信心.
[?]数形转化
数中有形可以使数更加直观,形中有数会使形更加具体,两者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挖掘等手段让数与形完美融合,即通过数形转化将未知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的,与已有经验匹配的数量关系,从而提升解题能力,活化思维.
案例2:已知a>0且a≠1,f(x)=x2-ax,当x∈(-1,1)时,均有f(x)<,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题目给出后,大多数学生应用了直接代入法,即将f(x)=x2-ax代入条件f(x)<,得x2-ax<,但代入后,如何解呢?学生感觉无从下手,看来若本题单纯从数的角度出发难以解决,因此需要另辟蹊径. 形往往是数的最直观表达方式,通过数形转化往往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故学生尝试从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不等式x2-ax<的左边既有二次式又有指数式,这样的图形很难找出,思维再次受阻,需要进行转化,如何才能将其转化为熟悉的模型呢?教师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生1:可以将原不等式x2-ax<进行变形,得x2- 师:非常好. 通过生1的转化,将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够得着的模型了. 那么现在是否可以直接画出图形呢? 生2:根据不等式与函数的关系可知,在区间I上,若f(x) 师:很好,请大家画出函数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绘制,接下来展示成果,如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