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1-03-22郭明
郭明
[摘 要] 有效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文章指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主要有: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参与知識本质的揭示,开展思维发散的训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有效性;思维品质
新课改推进下,可以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日益更新,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变化日常的“步步引导式”为“自主探究式”. 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个性自然得以张扬,这林林总总的变化的确是值得欣喜的. 然而,伴随着热闹与自主的是有效教学吗?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浮躁与放任“如影随形”,由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一线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立足点.
由此,必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削弱“题海战术”的呆板模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改进,关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注重对一些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整体认识,在过程体验和心理感悟中提升思维,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再发现”和“再创造”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学习应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点拨学生开展这种发现活动,像数学家一样进行数学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引发数学探究的感性素材,为学生提供感知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尝试等一系列过程,在亲力亲为的探索中追根溯源,理清数学本质,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知识本质.
案例1:复数的概念.
问题1:复数a+bi(a,b∈R)和实数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问题2:复数的一个特征“每一个有序数对(a,b)构成一个复数”与哪个已学知识相似?
问题3:基于复数与实数、点和向量的关系,试着说一说复数的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问题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复数本质. 同样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将这个概念与已学概念建构联系,从而促进认知网络的建构,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本质.
[?]参与知识本质的揭示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知识传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传授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合理且有效的教学手段,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引领学生揭示知识的本质. 众所周知,合理且有效的感性素材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揭示知识的本质,获得充分的内心感受,提高数学素养. 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合理且有效的情境,以开放性、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其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的本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品质,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
案例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活动1:PPT展示皮影戏的精彩动画,让学生在观赏中思考:图形是如何形成的?形成原理是什么?这些原理有何用途?
活动2:PPT演示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感知中思考:平行投影下,当与投影面平行时,平面图形所留下的影子与该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与投影面不平行时呢?
活动3:PPT展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飞机、轿车的三视图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课题.
活动4:正方体、长方体、球的三视图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请试着画一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活动5:仔细观察讲台上柱、锥、台、球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PPT演示如何探究长方体的三视图,并思考:①从你观察的方向出发展开想象,一束平行光正对着物体投射,留下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②试着在三视图中标出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③几何体的三视图是否唯一?为什么?
活动6:试着画出圆柱、正四棱锥、球、圆台这四个几何体的三视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解来准确定位教学,让学生参与对知识本质的揭示,可以真正使课堂有效. 本案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营造“可探究”的环境,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从而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想象、思考和实践,挖掘三视图的本质,充分感受和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历程,潜移默化中孕育科学家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获得知识和体验成功,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学[1].
[?]开展思维发散的训练
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学习质量,锤炼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课本素材出发,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思维发散的训练,并“同中求‘活,变中求‘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锤炼思维[2].
案例3:如图1,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是θ,且在直线a上取点A′和E,在直线b上取点A和F,使得AA′⊥a,AA′⊥b(故AA′为异面直线a,b的公垂线). 若A′E=m,AF=n,EF=l,试求AA′.
分析:课本为了彰显解题过程中向量的重要性,运用了向量运算后求模的方法,事实上,这样的思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基于此,笔者在讲解这一例题时,通过构造学生熟悉的几何体,再自然引出问题,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1:如图2,已知长方体ABCD-A′B′C′D′中,AA′=d,A′C′=m,AB=n,且异面直线A′C′与AB构成角θ,试求BC′的长.
解:由AB∥A′B′,AB=A′B′,AA′∥BB′,AA′=BB′,则有A′B′=n,BB′=d.
在Rt△A′B′C′中,B′C′=;在Rt△BB′C′中,BC′= ①.
问题2:如图2,已知几何体ABCD-A′B′C′D′是直平行六面体,试求BC′的长.
解:由AB∥A′B′,AB=A′B′,AA′∥BB′,AA′=BB′,则有A′B′=n,BB′=d. 在△A′B′C′中,B′C′=;在△BB′C′中,BC′=②.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熟悉的长方体开始,再过渡到直平行六面体,以面衬托异面直线的关系,并逐步展开,这样的思维历程才是学生易于接受的. 学生经过比较后可以发现,在②式中,当cosθ=时就是①式,可见①式是②式的一个特例.
问题3:作图完成例3.
学生易类比图2并由②式可求得d=. 教师点拨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1和问题2中条件有何不同. 之后,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究后得出:问题1中的∠B′A′C′只能是锐角,但问题2和案例3显然没有这样的限制条件,如图3,∠B′A′C′可以是锐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钝角. 因此应修正结论为d= ③.
问题的研究到了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若止于此,学生活跃的思维则无法持续下去,于是笔者从条件、结论和方法发散出去,得出以下变式:
变式1:如图4,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与公垂线AA′形成的两个平面α,β所成的二面角是θ,在直线a上取点E,在直线b上取点F. 若A′E=m,AF=n,EF=l,试求AA′.
变式2:过二面角α-AA′-β的棱上的两点A′和A,分别在平面α,β内作垂直于棱的线段A′E=m,AF=n. 若AA′=d,EF=l,试求出二面角α-AA′-β的余弦值.
设计意图:课本例题都具有典型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质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锤炼思维品质.
总之,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铺设通往新知的桥梁,为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当然,不同教师对于有效教学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其目的都是服务于学生,都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采取合理教学策略,努力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张晓敏,王兆云. 高中生高效率数学学习的智力特征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16(03).
[2] 張林,张向葵. 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3(04).
[3] 林伟.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能[J]. 数学教学通讯,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