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兴趣 意于探究 成于建构
2021-03-21蔡泽曦
蔡泽曦
[摘 要] 文章以“全等三角形的拓展”为例,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以“教什么”为探究式教学的立足点;以“为何而教”为探究式教学的切入点;以“如何教”为探究式教学的生长点.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建构;兴趣
问题的提出
基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不少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致使教学过程“涸泽而渔”.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探究,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以“全等三角形的拓展”的教學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淘气的强强在与弟弟打闹时不小心打破了如图1所示的一块三角形玻璃,妈妈准备去配一块新玻璃,该拿哪一块去玻璃店才能配到和原先一模一样的玻璃呢?为什么?
(问题提出后,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认为应该拿第①块. 因为两个角对应相等,且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设计说明 教师通过简单而有趣的生活问题进行导入,既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ASA”,又能让学生明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 这样的设计既能为全等三角形的拓展做好充分准备,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精设探究,思维生长
师:下面,我们来拓展“ASA”判定法. 以其他条件来置换“两个角”和“夹边”,请完成如下问题.
______分别对应相等,且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请填上适当条件,使命题完善)
生2:填“两条边”和“两条边的夹角”,就是“SAS” 判定法.
生3:填“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就是“AAS” 判定法.
师:刚才大家所说的都是课本中的定理. 那么,谁能跳出课本定理的框架,想出一个新的命题呢?
师:(拾级而上)现在我们还是保持两个角不动,改变“夹边”这一条件,是否也能全等呢?请完成下面的问题.
两个角对应相等,且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把命题补充完整,变成一个新命题)
生4:两个角对应相等,且第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生5:不可以这样填吧,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但一定相似.
生6:我觉得这里也可以像生4这样填写,问题中只说补充完整命题,并没有限制其必须是真命题.
师:生6提出了一个非常正确且创意的思考,从题意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并没有限制命题的正确性,这样就给予了我们思考的多样性.
生7:那可以填写的内容就多了,可以填“角平分线”“中线”“高”等.
设计说明 教师控制一个变量后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变式问题,让学生尝试通过变换条件来思考,从而触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经过多样性思考,得出了多个可塑性答案,生成了新的命题,这样的探究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宽度.
师:那现在再变化一下题目,题目如下.
两边对应相等,且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把命题补充完整,变成一个新命题)
生8:可以填“第三边”,即“SSS”判定法.
生9:可以填“夹角”,即“SAS”判定法.
生10:可以填“两边的夹角的外角”.
生11:可以填“任意两角”或“任意一角”.
生12:可以填“第三边上的高”.
师:类比生7的答案,还有什么思路吗?
生13:可以填“一组角平分线”“一组中线”或“一组高”.
设计说明 类比前一个问题,教师继续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使学生在类比思考中发现问题. 整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类比思维的发展,且活动过程组织有序,学生主动探究,教学效果显著.
3. 充分联想,实现建构
师:经过刚才一系列探究,我们得出了许多新问题,下面老师选取几例继续探究. 以下三种情形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情形1——两角对应相等,一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
情形2——两角对应相等,一组高对应相等;
情形3——两角对应相等,一组中线对应相等.
生14:判断起来难度颇大,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过,我感觉它们都是真命题.
师:事实上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倘若相似比并非1 ∶ 1,则对应中线不可能相等,但此处与题设矛盾,所以相似比只能是1 ∶ 1. 也就是说,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进一步地,我们再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基本判定方法有几种?
(2)如图2所示,∠BAC=∠B′A′C′,∠B=∠B′,AD是∠BAC的平分线,A′D′是∠B′A′C′的平分线,CF是∠ACB的平分线,C′F′是∠A′C′B′的平分线. 如果CF=C′F′,那么△ABC和△A′B′C′全等吗?
设计说明 以上探究历程是上述活动的延续,目的是以教师追问、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方式来启迪学生思维,构建数学思考,透过现象探究问题的本质.
师:上述新命题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分类思想和转化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大家的探究势头也越发猛烈,就让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前进!请大家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两条边对应相等,且一组角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需要分类吗?为什么?
生15:需要,因为第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有待考量.
师:不错,这就是这一类问题与刚才所探究问题的不同之处. 显然,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将其中一种情况迅速转化了,所以分类不可避免. 那如何操作呢?下面分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汇报交流.
……
设计说明 在教师的启迪、点拨和引导下,学生立足于审视教材的高度进行探索和质疑,深刻感受到了探究之趣、收获之悦,更重要的是能生长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
1. 探究式教学的立足点:教什么
探究式教学的立足点是课题的选择. 从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选择本课题时不仅考虑到了教学生学习知识,更多地考虑到了教学生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因此,教师在讲解完“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应适度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不失时机地融入这样一个拓展课题,让学生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入手,探究置于新环境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为全等三角形,从中感悟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問题的能力.
2. 探究式教学的切入点:为何而教
探究式教学的切入点是为什么教. 因此,厘清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相当重要. 从内容设计上来看,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必然要跟进其应用,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学奠基. 而事实上,学生对于判定法的应用大多是生搬硬套,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基于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节拓展课,以趣味性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类比思考,从而学会用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3. 探究式教学的生长点:如何教
一个独特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在质疑中分析,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对于本课,教师通过一个创意性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拓宽认知,直至完成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系统的理解与认识,让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结束语
总之,对于探究式教学,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创意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整个班级共同进步. 这个过程应充满挑战和乐趣,应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与进步,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能力,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向上的探究者、发现者和建构者.
3226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