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宫夜宴》传统人物形象设计研究

2021-03-21刘博文李芃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形象设计传统文化

刘博文 李芃

摘要:在追求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传统文化类节目承担着重要的传播责任。河南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凭借《唐宫夜宴》在众多卫视节目中取胜,其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是非常精彩的地方。文章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宫夜宴》节目中传统人物形象设计的创新点,从造型设计、服饰设计和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分析该节目的人物形象设计。目的是探索传统文化节目传播的更多可能性,解决以往传统文化节目呈现方式的单一化问题。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运用创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突破原有的桎梏,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

关键词:《唐宫夜宴》;传统文化;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0 引言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是河南卫视于2021年春晚播出的一档舞蹈故事节目,讲述的是唐朝的乐师少女去唐宫赴宴的情景。运用现代智能技术进行了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加上“唐宫小姐姐们”的生动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获得了各界好评。网友们为了可以持续看到更加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纷纷喊话让各路电视台“卷”起来。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节目满足不了当今观众的需求。所以无论是节目的制作方式还是人物的视觉形象设计,河南卫视制作的这档节目都是值得探究的。

1 《唐宫夜宴》传统人物的选取背景

《唐宫夜宴》的主要人物是14名去赴宴表演的唐朝少女,她们的形象来源于收藏在河南博物馆的隋唐乐舞俑。隋唐时期,乐舞盛行,乐舞俑逐渐增多,而唐朝是乐舞俑发展的鼎盛期。唐代的乐舞俑是其陶俑中形象最鲜明活泼的一种,多为女性,演奏的乐器也多种多样。《唐宫夜宴》的灵感来源就是出土于安阳的隋代乐舞俑,她们的发型和服饰都很相近,面部圆润,梳半高髻,穿高腰束胸裙。乐俑们手拿各式乐器,有琵琶、笛、五弦琵琶等,姿态各异。《唐宫夜宴》利用现代多元艺术赋予了她们新的灵魂,让受众仿佛置身于唐朝晚宴的欢乐氛围中,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表演。

2 《唐宫夜宴》传统人物的造型设计

2.1 妆容与发饰

《唐宫夜宴》中的人物造型尽可能地还原了唐代的装扮,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发饰、妆容与体态上(见图1)。在发型上,演员把双髻高高地拢在头顶,像展开翅膀想要飞翔的小鸟,这是唐代仕女和民间未婚女子的常用发型[1]。另外用红色丝带缠绕在发束上作为头绳点缀,喜庆又不张扬。少女妆容是在唐朝女性中非常流行的妆容,叫作斜红面靥妆。这种红妆容是在比较白皙的面部打底上涂抹桃红色的胭脂,然后在两旁太阳穴处各加上两道红色弯月牙状斜红,在脸颊酒窝处点上胭脂。另外,花钿作为古代女子的一种妆饰物,在唐朝非常流行。《唐宫夜宴》中的演员们便在两条细长眉中间画上了花钿,再配上蝴蝶唇,将唐风展现得韵味十足。想要对传统文化有所创新,必须遵从本源,《唐宫夜宴》中演员们的斜红面靥妆便是对唐朝女子妆容的基本复原。

2.2 形态与肢体语言

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模仿而模仿,而没有模仿到其中的精髓,就容易使效果停留在平面视觉上,观众在看节目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枯燥无味的机械感。所以在对斜红面靥妆进行基本复原之后,还要考虑演员们的形态。唐朝审美观念中的“胖”是指形态上的丰腴感。演员们想要达到脸部饱满圆润的效果,仅仅依靠化妆技术是不行的,因此演员们口含医用棉球,使脸鼓起来,所以观众才可以看到舞台上脸部圆润又不失灵动的唐朝姑娘们。

除了外貌,还要考虑演员的体态。舞蹈演员不仅要有丰腴的体态,服装还必须轻盈。因此专门为演员设计了塞有海绵的连体衣,演员们穿上后不仅达到了体态丰满的效果,而且在做舞蹈动作时也非常轻盈。这些造型设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观众看到了这些仿佛从画里跳出来的唐朝姑娘们。体态丰腴优雅的唐朝姑娘们踩着小碎步,模仿着唐俑们夸张的动作,憨态可掬,在去演出的路上互相追逐,嬉戏打闹,用具有亲切感和趣味性的肢体语言在舞台上向观众缓缓讲述大唐的故事。不说一句话,却尽显其风采,这些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也是《唐宫夜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唐宫夜宴》传统人物的服饰设计

3.1 服饰款式设计

在节目表演中,优秀的服饰设计不仅是对古代审美的传承,也是与现代审美需求的结合。《唐宫夜宴》节目中演员所穿的服装便是经过设计的唐朝流行服饰。唐朝非常流行齐胸襦裙,女子上身穿短衫或襦,下身穿长裙,腰部束帶提升至胸部或者腋下,以此达到修身的效果,在唐朝仕女的穿着中更为多见[2]。齐胸襦裙主要包括交领齐胸襦裙和对襟齐胸襦裙两种样式。《唐宫夜宴》中的演员们穿的便是对襟齐胸襦裙,上身的短衫不需要交叠衣领,直接系到下裙中,束带在胸线上打结,裙摆从胸部垂到脚下。长裙设计为两层,里层是带有光滑感的绸缎布料,外层是带有花纹和褶皱的纱织布料。绸缎的质感和纱织的轻透感里应外合,舞动起来摇曳生姿。但单凭服装的设计并不能够体现出唐朝女性的丰腴感,所以把长裙改造成带有海绵的连体衣是这套服饰设计的精彩之处。这样的设计在让演员看起来体态丰腴的同时,也方便演员做出舞蹈动作,让这群唐朝姑娘更加灵动可爱。

3.2 服饰纹样与色彩的设计

在唐朝女子服饰的纹样中,宝相花是最常见的组合装饰纹样,其将牡丹、莲花等花瓣和叶片拆解,再重新进行艺术排列组合[3]。宝相花的中心是花蕊,以此为圆心向外扩展排列。宝相花样式饱满华丽,通常具有吉祥美满的寓意,因此也是中国经典的传统纹样。《唐宫夜宴》的演员服饰上采用的就是宝相花的组合纹样,其呈星状散布在纱织长裙上,花团锦簇,尽显大唐的端庄之美。

基于唐代开明的政治文化背景,加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唐朝女子的服饰色彩大多鲜艳明亮,这些绚丽的服饰彰显了大唐女性热情开放的心态[4]。唐三彩女俑(见图2)是唐三彩中塑造得非常生动的人俑形象,其运用的色彩以黄色、绿色、褐色为主。《唐宫夜宴》演员的服饰色彩便是提取的三彩女俑配色,另加上同色系的红色作点缀,虽是红绿搭配,但降低了明度和纯度,色彩更加柔和,胸前的红色束带随着演员们的步伐摇曳摆动,在黄绿相间的纱织裙上非常亮眼,与黑色发髻上的红色发绳相得益彰,凸显了一种喜庆的节日氛围。节目服饰的色彩搭配不只让观众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唐宫夜宴》人物形象的环境设计

《唐宫夜宴》的环境设计利用了5G和VR技术将中国传统名画从平面转化为立体,并且将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结合起来[5]。在如此多元化的科技时代,虚拟技术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事物,但《唐宫夜宴》将其与传统节目的舞台表演巧妙结合起来具有创新精神。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与现代审美契合的舞台盛宴,实现了人与技术的互动,这一突破也是《唐宫夜宴》成功的重要因素。

4.1 舞台设计

《唐宫夜宴》节目中的舞台设计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设计了四个舞台转场,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视觉盛宴。首先开场是一片星空,表明了时间,继而慢慢呈现14个拿着各式各样乐器的唐朝乐舞俑形象。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迎来了第一个转场,展现的是唐俑们在博物馆复活的场景,制作方运用VR技术把博物馆的文物投射到舞台上,有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文物,还有《簪花仕女图》《捣练图》等历史名画。“复活”的唐俑小姐姐在博物馆穿行,带来了第二个转场。舞台场景转换成了《千里江山图》,唐俑小姐姐仿佛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乐师,踏着欢乐的步子去参加晚宴(见图3)。第三个转场是小姐姐在路边水池“对镜梳妆”,为即将到来的表演作准备的场景。此时响起了皇宫的号角,小姐姐们立即紧张起来,排着队向宫殿走去,迎来了第四个转场,整个舞台是富丽堂皇的宫殿景象,唐宫小姐姐们便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为观众献上了一段气势恢宏的宫廷舞。最后表演结束,舞台场景又变回了星空,唐宫小姐姐们也变回了唐俑,结束了一场沉浸式的表演。舞台四个场景的转换伴随着唐宫小姐姐们一气呵成的表演,人物形象与现代科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节目的呈现水平有一定的突破。

4.2 灯光设计

《唐宫夜宴》节目中的灯光设计采用冷暖光交替的形式出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在表演的开头和结尾,从上方打下来的光束照射在演员身上,周围灯光保持全暗,这种冷色光的运用给人物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也意味着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神秘的大唐之旅[6]。“对镜梳妆”的片段运用的也是冷色灯光设计,只把灯光照射在演员身上,突出强调了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表现了大唐时代去参加晚宴的“打工人”的一种状态,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第二和第四个转场后的场景运用了暖色光,以塑造唐宫小姐姐们在赴宴途中欢乐的嬉闹时光和盛大的唐宫舞宴。随着舞台布景和音乐节奏的变换,整体的灯光设计张弛有度,如同在一片神秘的宇宙中打开了通往大唐的时空隧道,随着剧情的展开、灯光的变换,观众跟随唐宫小姐姐们去参加了一场唐宫晚宴,直到最后灯光暗下,也意味着旅行的结束。

4.3 表演设计

《唐宫夜宴》由古典舞改编而来,在传统的观念中,提起古典舞,就会想到优雅的形态。但在《唐宫夜宴》中,唐宫小姐姐们可爱又有趣的表演打破了人们心中对古典舞的看法[7]。从“唐俑复活”到“宫廷盛宴”,故事情节符合线性发展,饱满生动。再加上唐宫小姐姐们模仿唐俑夸张有趣的动作和表情,以及对盛唐时期女性活力的展现,整体的表演欢快又亲切。《唐宫夜宴》运用现代虚拟技术,不仅做到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也做到了台上与台下精神的交流。虽然没有任何台词,但通过整体的表演设计,观众仿佛被拉进了一幅画里,跟随唐宫小姐姐们参加了一场欢快又激动人心的宫廷晚宴。很多观众说“这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唐宫夜宴》极具亲民性的表演设计。唐宫小姐姐们踏着欢快的步子,嬉戏打闹着去参加晚宴,路上不忘练习和梳妆打扮,这不正是我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仪式感吗?所以打动观众的节目得以“出圈”,也是不无道理的。

5 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历史瑰宝,需要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类节目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更要与时俱进,不能一味追求复原。只有把追溯本源与时代创新相结合,才可以传达出真正的文化自信,即做到守正和創新。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媒体日益发展壮大,传统文化类节目作为一个窗口,呈现方式也要不断更新。但虚拟技术只是一种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会不断更新,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否在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同时,稳住传统文化的根基,能否做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是艺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吉峰.从《唐宫夜宴》看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J].莆田学院学报,2021,28(4):93-98.

[2] 王天凤.浅谈唐朝女子服饰品类[J].西部皮革,2020,42(1):84-85.

[3] 张艳清.基于唐代服饰图案的设计表达研究[J].艺术品鉴,2021(17):70-71.

[4] 龚语婷.唐代女性服饰色彩探析[J].西部皮革,2021,43(16):50-51.

[5] 郭佳静.融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节目“出圈”原因探析:以2021年河南春晚为例[J].视听,2021(9):46-47.

[6] 刘志鹏.舞台表演艺术中舞美灯光的功能和作用分析[J].艺术评鉴,2019(6):179-180.

[7] 武艳.探寻《唐宫夜宴》的“出圈”秘籍[N].中国艺术报,2021-03-03(006).

作者简介:刘博文(1997—),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与媒体设计。

李芃(196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3887501908235

猜你喜欢

形象设计传统文化
当下中国游戏中的妖怪形象设计分析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铲屎的,你是认真的吗
动画技术在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