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设计的实践流程研究

2021-03-21王婉蓉王婉婷傅凯莉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王婉蓉 王婉婷 傅凯莉

摘要:信息是物质有序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需求之一。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数据爆炸、信息冗余。为应对新时期的信息挑战与信息需求,信息设计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在与诸领域融合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逐步发展。信息设计是在需求导向下,通过筛选、过滤信息,排除冗余熵值,提升信息价值,并以恰当的逻辑架构信息,促进受众有效理解信息的设计实践活动。随着信息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所涵盖的领域也不断扩展,然而设计领域内将信息图表设计、信息可视化等与信息设计的概念相混淆的情况却屡见不鲜。此外,在信息设计实践过程中,还出现了过分强调数字技术与过分强调呈现形式的两种错误倾向,甚至还有为了保障视觉效果伪造数据的现象,背离了信息设计的初衷。文章以探讨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设计为大众服务为目的,通过对信息设计的定义、信息设计研究领域的把握,在前人设计实践与理论基础上,对信息设计的实践流程进行优化,以期为信息设计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信息设计;信息设计流程;感官体验;心智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3

0 引言

信息,即有意义的符号、数据和消息,可以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和本能需求,人类社会因信息记录、信息分析与信息传播得以发展。科技进步引发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也大幅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提升了传播效率。与此同时,隐私泄露、信息茧房、信息过载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应对信息社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挑战,信息设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逐步发展起来,并在诸多领域中交叉结合,发挥了巨大作用。

1 信息设计的定义

尽管人类信息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信息设计才作为设计领域的一个学术名词为世人所知[1]。此后随着信息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所涵盖的领域也不断扩展,众多学者基于自身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设计的含义作出了阐释,其内涵得以丰富发展。

信息设计从一开始就与图像学、符号学、语言学、统计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从结绳记事到图腾岩画,从象形文字到地图招幌,都体现着符号、图像、语言等对于转译信息、传达信息的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信息设计的实践史。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传播的媒介日益丰富,信息设计逐渐与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人因工学等学科相结合,在医疗、军事、科普、游戏、城市规划、人机交互等领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际莫尔斯电码作为早期一种通过断断续续的信号代码传递信息的数字化通信手段[2],就曾在军事情报传输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至今仍受众多无线电爱好者追捧。

目前,信息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通过与各学科的有机结合,被广泛应用于新闻传媒、智慧城市、科普教育、医疗健康、安全监控、学术研究等领域。但不论在何种领域,信息设计始终渗透于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达和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从设计学角度来看,信息设计是为促使受众的信息交互更便捷,而在合理的逻辑下对复杂信息的内容与形式进行重构与传达的设计活动。

2 信息设计的不同研究领域

信息设计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除了与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之外,还与统计学、教育学、情报学、认知心理学等有密切联系。在与诸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催生了许多信息设计的热点,使信息设计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充。由于其涉及领域众多,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信息设计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分类。凯瑟琳·寇特从信息传播媒介的角度将信息设计分为了印刷、交互和环境三类。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师黄启帆从处理信息的工作角度将信息设计分为了记录信息、分析信息和表现信息三类[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则从信息设计的主要研究范围对信息设计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了信息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多媒体信息艺术设计、数字化游戏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智慧场景设计和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七类[1]。文章从信息感知器官角度对信息设计进行分类,将信息设计分为视觉信息设计、听觉信息设计、触觉信息设计、嗅觉信息设计、味觉信息设计以及多感官信息设计。

由于信息设计一词最早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平面设计领域,早期的信息设计也集中于视觉信息设计。视觉信息设计,顾名思义,即通过视觉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转译和呈现的设计活动。近年来,信息设计主要集中在信息可视化领域。需要明确的是,诸如信息可视化、信息图表设计等信息设计热点实际上都属于视觉信息设计,与信息设计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听觉信息设计主要通过听标、耳标和参数化映射可听化等可听化技术,以非言语的形式,将信息转换为听觉信号进行传达[5]。触觉信息设计通过肌理、材质、震动等途径传递信息,常见于盲人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和虚拟现实领域。嗅觉信息设计目前主要通过气味交互装置等对信息进行组织与传达。味觉信息设计目前还不够成熟,味觉的信息传达仍然依赖于视觉等其他感官的转译。在信息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因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大多数情况需要综合运用多感官通道傳递信息,因而以某一感官为主,其他感官为辅的多感官信息设计十分常见。

3 信息设计的实践流程

在信息设计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对信息设计实践流程进行了研究。1980年霍尔等人提出了编码—解码模型,这也是信息设计最基本的流程[6]。2011年利普顿强调信息设计应明晰传达对象(受众)和设计对象(信息)的属性,以信息设计师视角进行再设计[1]。2016年,凯瑟琳·寇特等人对信息设计流程进一步细化,在前人强调明确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结构化处理信息、提升信息的可阅度和识别度、选择适宜媒介三个环节[7]。2018年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助理馆员张兵及副研究馆员周孀菊在探讨情报研究服务模式时,分别对信息设计与情报研究服务的流程进行了梳理。基于共性角度,可以将其归纳为需求识别、信息采集、信息序化、信息传达、产品测试与审核、产品传递六个步骤[8]。2021年鲁晓波教授提出信息设计主要包括信息感知、处理与反馈三个过程[1]。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信息设计由早期单纯强调信息处理与表现的过程,慢慢转为强调以用户需求与体验为中心。文章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将信息设计的实践流程归纳为信息收集、信息分类、用户研究、模型建立、信息架构、信息表现、信息反馈七个环节。

3.1 信息收集:综合运用多种调研方法、数字技术及媒介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

信息收集是信息设计的基础环节,也是信息设计的起点。信息收集既包含对具体题材内容的挖掘,也包含对市场环境数据的收集。信息收集为信息设计的选题策划、需求识别、内容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3.2 信息分类:基于一种或多种逻辑关系对原始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

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指出,分类是理解的起点[4]。只有根据相似性原则或其他关联性原则,将庞杂无序的信息的部分属性特点进行归类、分组,才能准确把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规律。信息分类为人们对信息的理解、运用、思辨奠定了基础。

3.3 用户研究:对信息传达受众的群体特征、认知习惯、信息获取需求的分析过程

用户研究是一门通过定性、定量等研究方法对用户的属性、行为、态度、需求等进行分析的学问。在信息时代,用户研究与产品研发、交互设计密不可分。用户研究能够帮助信息设计师挖掘受众的信息需求,帮助信息设计师明确信息设计的方向。此外,用戶研究还能为信息设计师对智能信息产品进行迭代优化提供帮助。

3.4 模型建立:不同信息受众的心智模型构建过程

心智模型的概念最早由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在《解释的本质》一文中提出[9]。之后被引入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学领域。心智模型是个体基于既往经历、经验,在现有思维定式与行为习惯影响下,对个体内部及外部事物和周遭环境进行认知、思考和行动的依据。在人机交互领域,设计师需要通过对用户心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设计与用户心智模型相适应的概念模型,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产品。在信息设计的实践过程中,信息设计所涉及的信息对象往往体量庞大,且较为复杂,难以理解,因此建立信息传达受众的心智模型,对于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理解信息、获取信息是十分有必要的。

3.5 信息架构:对信息以合理的逻辑方式划分表现层次的过程

未经合理逻辑关系组织的信息就像一团乱麻,毫无头绪,更遑论高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架构就是从需求角度出发,对无意义的原始数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合理的次序重新构建的过程。建筑学专家理查德·沃尔德指出,“信息架构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远离信息焦虑或‘数据与知识间的黑洞’”[10]。

3.6 信息表现:选择合适的信息表现形式并进行信息表现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感以及心觉获取对外界信息的直观感受和初步认知。不同人不同感官的感受性存在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同一感官的感受性也会发生变化。当某种感官功能存在障碍时,人会通过其他感官功能获得代偿。例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往往比普通人更好。盲文就是基于盲人感官特征以触觉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典型案例。信息表现就是在经济、高效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选择能够引发一种或多种感官体验的表现形式来呈现信息的活动。信息表现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帮助受众获得更清晰、更舒适的信息交互体验为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有40%是视觉反应区,人类是典型的视觉动物,对视觉信息十分敏感[8]。在信息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大多数信息设计实践都与视觉形式紧密相关。然而,还须关注诸如盲人等特殊人群的信息设计体验,根据特殊人群的感官特点,发掘基于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信息设计形式与方法。

3.7 信息反馈:给予受众信息反馈并获取受众反馈的过程

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受众需要通过信息设计师构建的信息传递逻辑和方式获取所需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这一过程是否舒适、流畅直接关系到受众信息交互体验的优劣,进而影响受众进一步的信息获取行为。因此,信息反馈过程既是设计师和受众双向反馈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估信息设计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依据。

信息收集、信息分类、用户研究、模型建立、信息架构与信息反馈之间并非孤立地逐步推进,而是相互交织、联系紧密的。信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收集,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与表现,其侧重也会有所不同。信息设计是信息设计师在以达成良好的信息设计效果为诉求的信念指引下,对信息进行设计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设计师具备信息传达者和信息受众双重身份。此外,信息反馈并非信息设计流程的终点,信息设计师可以基于信息反馈环节对整个信息设计流程进行回顾,分析已暴露的或潜在的信息设计问题,对信息设计产品进行迭代。而分析现存的信息设计问题,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信息设计的方法,为之后的信息设计实践做准备。

4 结语

信息化时代,信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但信息设计不仅要有精度、效度,还要有温度。信息设计既要关注普通人的信息体验,也要为残疾人士、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未来,信息设计必将为智慧城市、智能生活的构建作出巨大贡献,信息设计师不能迷失在数字技术与表现形式相互排列组合的汪洋大海中,在进行信息设计时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本着真实、客观、高效的原则,以严谨的态度、恰当的逻辑对信息进行重构与表现。

参考文献:

[1] 鲁晓波,卜瑶华.信息设计的实践与发展综述[J].包装工程,2021,42(20):92-102,12.

[2] 刘军,贾梅.中国营地教育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1-10.

[3] 黄启帆.雅克·贝尔坦图形学理论在信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装饰,2021(6):132-133.

[4] 张迪.信息设计中的信息组织逻辑[J].设计,2016(4):116-117.

[5] 王渤森,丁冰言,仇诗杰.基于信息可听化的听觉显示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7,38(20):184-187.

[6] 霍尔·斯图尔特,霍布森·多萝西,劳·安德鲁,等.编码/解码[M].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80:63-87.

[7] 凯瑟琳·寇特,安迪·埃里森.信息设计导论[M].王巍,译.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30-35.

[8] 张宇,任福兵,周霜菊,等.融合信息设计的情报研究服务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7):42-46.

[9] 陈其超.基于心智模型的电动汽车车载信息系统交互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9.

[10] 李四达.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72-73.

作者简介:王婉蓉(1997—),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王婉婷(1997—),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傅凯莉(1988—),女,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实证美学、感性工程学、用户体验设计。

340850190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