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去功利主义”教育

2021-03-21董丽程秀花张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

董丽 程秀花 张伟

[摘 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的滋生和蔓延,功利主义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去功利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现状出发,解析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产生的原因,从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助人为乐精神,以及改革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等角度阐述该如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去功利主义”教育,为大学生“去功利主义”教育及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提供指导。

[关键词] 去功利主义;大学生;思想教育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基于互联网+的二维数字教材编写模式探索”(YZUJX2018-49C)

[作者简介] 董 丽(1988—),女,江苏海安人,农学博士,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家畜营养调控研究;程秀花(1973—),女,山西太谷人,博士,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饲料加工技术研究;张 伟(1990—),男,江苏海安人,工程硕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研究实习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5-11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大学生在时代的浪潮中,其思想价值观受到世俗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现象,学习动机、交友动机、就业动机日趋功利化,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和实践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去功利主义”至关重要。本文从大学生功利现状、功利原因及减少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措施等角度出发,综述“去功利主义”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可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借鉴。

二、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现状

(一)交友功利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61.2%的学生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进行交友,有2.4%的学生是从利益角度出发进行交友。这种方式是很不友好的,会影响大学生正确友情观的形成[1]。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交友,交往目的性强,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教师或同学交友,对自己没有利的则冷漠或者拒绝联系,这种交友方式给身边的师生带来极度的不适感,削弱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感情,长久下去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二)目标功利

据报道,有超过20%的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因是“毕业后好找工作”[2]。曾有报道,某名牌大学毕业生在网络发帖表示“对不起父母,名牌大学毕业,但没能挣大钱、当大官”[3]。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大学生人生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给其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畸形,同时会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应该引起社会、家长和教师的关注。

(三)学习功利

当代大学生学习功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选择方面偏向功利化、学习时间和内容上功利化、就业导向下的学习功利化、学习氛围的不断功利化[4]。調查数据显示,48%的大学生选择实用性强和学分高的课程,44%的大学生在需要考证的实用性科目中花费的时间最长,64.24%的大学生每天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考试不挂科,57.59%的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学分[4]。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功利,我们需要加以纠正和引导,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学习氛围。

(四)择业功利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个人物质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利益[5,6],因此出现大学生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相对稳定且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岗位趋之若鹜,甚至出现招考比例达到1∶1000的现象;而对于一些在短期内较为辛苦,社会地位不高的岗位,出现了无人可招,或者招到的人很快会辞职或跳槽的现象。作为畜牧专业的教师,我们发现研究生在毕业择业的时候也出现了一窝蜂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现象,而养殖企业往往没有人愿意去。但从长远来看,先沉下心来在养殖场待1~3年,然后进入饲料配方设计或技术服务领域的人往往在行业内能走得更顺畅,甚至会成为行业内的中流砥柱。对于大学生的择业进行因人而异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每个大学生个体都不同,适合从事的职业也不相同,切不可一窝蜂地去读博士,或者一窝蜂地冲着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去找工作,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畸形择业,加重社会内卷。

三、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产生的原因解析

(一)信仰危机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现代性是“祛魅”的进程,而“祛魅”之后的现代社会将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世俗的社会,即剥离了社会生活中高贵价值的部分,会使得个人信仰缺失,人们更多地去追求可量化的现实价值[7]。部分大学生在享受我国现代化社会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精神生活匮乏,急功近利,崇权拜物。信仰问题是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充满生气的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仰状态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而对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解除,要依赖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观的再建和巩固。

(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名言本是勉励人们学习的警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变了味道。利润最大化成为衡量社会评价的基本原则,社会文化中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的动机[8]。每年高考后,学生在报考专业时父母最关心的还是未来所报考专业的“钱途”如何。留守女孩钟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考出了高分,却选择了冷门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高分选择考古专业,这个看似毫无“钱途”的专业,成为轰动全国的社会新闻,究其原因是社会功利主义在作祟。

(三)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高考之前,几乎所有学生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高考,在这种考试制度的压力下,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目标,这种导向性使得家长和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而不是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品德,应试教育催生了学生的功利心。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氛围相对轻松,为了能拿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部分学生为了加分而进学生会和社团,为了拿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生,平时不学习,考前背考点,甚至有目的地跟任课教师拉关系,只为多拿一些平时印象分。而在评奖评优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年都有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跟教师、同学关系紧张,甚至大打出手。另外,还有部分本科生不是为了兴趣和解决问题而参与科研,只为评奖评优和保送研究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评价制度不合理导致的功利主义。

四、如何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去功利主义”教育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进行“去功利主义”教育,根本在于改变社会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唯利是图、损公肥私、见利忘义等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9]。要对大学生进行“去功利主义”教育,首先要解决目前混乱的社会价值观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信念,并转化为行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1)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增强其价值判断能力[ 10 ]。(2)加强大学生的国际交往,通过一些海外交流和志愿服务活动,增进大学生的民族意识,传导文明、和谐、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3)利用网络平台,投身社会事务,提升其政治认知,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 12 ]。针对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奖惩机制进行激励。相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驱使下,可以改变大学生功利主义的现状。

(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中国梦”作为时代信仰指引可打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功利心理与助人行为的回归效应显著,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人可以减弱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而树立有利他人、理性与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助人行为的产生[ 14 ]。因此,教师可从营造良好的校园助人文化氛围的角度出发,开展一些助人与志愿性公益活动,促进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长。比如,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学生暑期到边远山区支教,到科技馆担任义务讲解员等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改革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

法国作家圣伯夫最早用“象牙塔”比喻大学,说明大学是追求学问和真理的场所,是人类文明的殿堂。如果作为“象牙塔”的大学变得媚俗、行政化、官僚化,那么身在其中的大学生也会沾染功利主义之风,变得功利和浮躁[ 15 ]。目前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 16 ]。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去学校化”是建立和实施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的前提,也就是说学校不能作为“多元”评价主体中的“一元”,而应该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 17 ]。此外,应该让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组织、用人单位、同行专家等评价主体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18 ],但是这样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机制的运行需要各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合理分配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共享资源,这样才能使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方式更加合理和公平,因此多元化、社会化的评价机制的建立还需摸索。

五、结语

交友功利、目标功利、学习功利、就业功利,这些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盛行,给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埋下了隱患。针对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的蔓延,我们从信仰危机、社会大环境的渲染及学校考核评价机制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本文可为大学生“去功利主义”思想教育提供指导,同时本文中所提出的改革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进行实践,仍需探索。对大学生进行“去功利主义”教育刻不容缓,但教育方式除了本文提出的几个角度之外,还需摸索创新,未来在这个领域还需加强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武媚洋,谢剑媛.当代大学生友情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当代旅游,2019(12):244-246.

[2]陈波.“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去功利化思考与践行[J].求知导刊,2015(20):10-11.

[3]韩知益.目前我国青少年人生目标功利化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才智,2014(12):70.

[4]耿曦彤.当代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D].延安:延安大学,2020.

[5]黄珍,李冬凤.“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培育[J].学理论,2017(6):187-188.

[6]李建平.大学生成长性需求调查报告——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144-146.

[7]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上海:复旦大学,2012.

[8]宋岭.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6(2):114-118.

[9]龚强,董文欢.当代大学生功利教育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4-15.

[10]谭建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关系[J].青年发展论坛,2020,30(1):42-50.

[11]侯燕.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12]许克松,孙楚航,唐飞,等.一场国际思政大课:青年大学生关注美国大选的现象透视与思考——基于全国58所高校11231名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1(3):45-52.

[13]许晶.“中国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重塑信仰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4,22(5):68-71.

[14]刘阳,陈鹏.大学生功利心理与助人行为的关系[J].教育观察,2020,9(1):135-138.

[15]蔡先金.大学与象牙塔:实体与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3-38.

[16]汤晓蒙,詹春燕.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10(5):5-9.

[17]徐红勤,崔靖宇,潘瑞雪.职业教育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实施条件与配套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2):108-112.

[18]杨红荃,黄雅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构想[J].职教论坛,2016(25):40-44.

3764501908230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