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2021-03-21韩莹王明新薛金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韩莹 王明新 薛金娟

[摘 要]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众多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将环境前沿问题的研究融入其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结合大数据平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促进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学习产出教育模式;翻转课堂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 韩 莹(1989—),女,河南林县人,博士,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078-04    [收稿日期] 2021-05-21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针对新工艺、新设备进行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对科学管理环境工程实践项目提出新思路。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程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目前的教学情况,应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学时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普遍偏少,一般只设置24学时[1]。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总授课学时是32课时,每次2个学时,一周2次,连续8周完成本课程的讲授。课程内容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综合分析方法、流域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等内容,与其他专业授课内容联系较为紧密。本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授课学时较短,既无法深入讲解重要的课程知识点,也无法覆盖所有的关键内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概括为:(1)随着当前环境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内容出现了老化、更新较慢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主动摄取课本知识的动力。(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程内容比较枯燥,缺少相关工程实际案例的形象化展示,造成了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积极性不足,教学效果差。(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实验条件,特别是现代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装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5)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电子、机械、化工、生物等其他专业课程方面的教学理论,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课程内容,也无法应用这些知识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2]。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是背离了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工科创新人才指的是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制造4.0”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面对全球工业发展的新趋势,能够综合掌握科技、经济、法律、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的工程类新型人才。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当代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前沿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能够自由整合运用多领域的知识技术,融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球性战略视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重理论型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培养新工科创新型环境工程师,必须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前沿环境问题与基础知识的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涵盖了较多其他专业课的内容,学生在掌握其他知识的基础上有助于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对于学生已经熟知的相关理论,可以直接进行教学,而对于学生尚未了解的内容,教师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课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此外,“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虽然已经包含了环境类专业课程的若干内容,但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环境类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热点问题。例如我国场地大数据支持场地污染的靶向识别、阻隔与削减、风险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开展;复杂组分固体废弃物的分质高值化的处理处置是我国的重大需求,需要深入剖析,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可控转化;等等。因此,教师需要关注环境类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及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界。例如,教师在讲解“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一章时,引导学生查阅国家对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相关规定、无废城市的试点建设方案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质量。

(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的出现带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提供的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動性和积极性,可以互助互动,形成协作式学习。然而,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教学,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仅仅增加了课堂的内容量,其他并无太多改变。“互联网+”“工业制造4.0”“中国制造2050”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虚拟现实及现代生物技术等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相关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需要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这种传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已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新型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工科人才。因此,未来的教学过程必须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并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新颖性和实践可推广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想。在未来,更具互动性、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技术将加快发展,以3D网络环境、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和混合式学习等学与教的方式与技术将会逐步普及,成为未来教学模式的主导[3]。

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部分章节内容框架化,将重要内容录制10~12分钟的视频,同时运用学习通、超星、“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建立教师个人的资料库,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徐琳瑜教授开设的环境规划等课程,为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虽然都是“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知识点相近,但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会依据高校毕业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结合教师的实时线上讲授,充实知识内容,线上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更加灵活、透彻。通过线上课堂的学习,结合翻转课堂,利用“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要求学生通过政府网站查阅相关案例资料,融入自己的观点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之后通过PPT的形式进行简单汇报,其他小组共同讨论案例,进行分析补充,使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利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学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方案设计[4,5]。同时,将科研引入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和企业接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学生获取实践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需而学既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新模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

(三)專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须结合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将“六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全民行动观、共赢全球观)贯彻到本课程的讲授和育人过程中[6],包括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等,能够通过传授课程知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能够展现学生与祖国同向同行的风貌。例如,在讲授生态学理论基础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时,可引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所孕育的生态文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在“流域水环境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等章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整体工程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其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工程实践中。在“城市环境规划”章节中主要介绍了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工作程序,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和现场参观,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深入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自觉践行为民理念,生态惠民、利民。通过对组织层面、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树立环境风险意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加深学生对我国发展现状的了解。深化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通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有机改革,把国家意识、政治认同、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四)考核方式的完善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以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关键,建立分层次、分阶段、多样化的考核体系。原本的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偏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还需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过程考核的占比,通过课堂提问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认真思考,通过线上课堂、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规划及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资料搜集、工具方法运用等能力,采用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活化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善于思考。将过程考核的占比增至40%,期末考试的占比减至60%,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评价机制的建立

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制定规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建立督导、学生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有用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组学生之间、团队之间进行互评,对优秀学生及优秀团队进行表彰,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指出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转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信心等。

(六)成果转化的扶持

加大以科研促教学的力度,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融入“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将其运用于实习和实践环节,模拟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工程案例或者建立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讨论有关的工程案例,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方法,继而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在工程实践案例中。课程结束时,各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通过投票的形式由学生和教师评选出最优秀的成果,教研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将成果转化并推广,实现大学生的校园创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人格健全,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还存在教学水平低、教学枯燥、授课效果差等问题。依据新工科建设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既有的完整理论体系,以及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新技术及应用密切相关的特点,针对环境前沿问题,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设计性实践活动,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构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课程进行改革探讨,开展“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使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使其能够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苑丹丹,荆国林,袁瑞霞,等.《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改革新措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1):64-65.

[2]田秀芬,唐成林,黄思琴.中医药院校“教”与“学”共同改革进行本科生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21-123.

[3]黄泽文.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162-168.

[4]杜诚,张冬梅,涂宁宇,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改革实践与反思[J].高教学刊,2020(2):135-138.

[5]李芬,杨莹,于彩莲,等.“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视界,2021(1):1-2.

[6]胡婷莛,操金鑫.《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改构思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7):247-248.

3623501908207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