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若干证据
——以《冒辟疆全集》为主要依据

2021-03-20

江苏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脂砚斋潇湘林黛玉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但迄今为止,《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没有形成共识。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有完全确凿的依据和非常充分的理由证实是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本文将以《冒辟疆全集》中的记载为主要依据,围绕这一话题进行充分论证。

一、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原型是董小宛,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基本依据

《红楼梦》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林黛玉是一个最为突出的艺术形象。冒辟疆之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这么成功,除了他的文学天赋以外,更因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董小宛围绕在他身边,盘桓在他心上。本论文作者读了冒辟疆的大量诗文,他对董小宛写了又写,把满腔的忧愁愤恨、悲痛酸楚和深情厚意,都倾注在以董小宛为原型的林黛玉身上了。

何以见得林黛玉的原型就是董小宛呢?如今回答这个问题,已经不困难了。2014年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冒辟疆全集》,我们只要把冒辟疆及其友人的有关诗文记述同《红楼梦》中的有关描述对照一下,董小宛是不是林黛玉的原型,便很清楚了。

1.董小宛进入冒府之前的故事。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引起了钱谦益对她的关注。钱谦益帮助她还清了欠债,脱了贱籍。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辟疆。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钱谦益“旋买舟送至吾皋”[1]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纪遇》,见《冒辟疆全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584页。。这样,董小宛便来到如皋。而后,由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2]《冒辟疆全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584页。。

再来看《红楼梦》。《红楼梦》第3回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在第64至65回里,采用“脂砚斋”指出的“一击两鸣”法,写贾珍把尤二姐转送给贾琏。尤二姐在花枝胡同别室里过了四个月,才由贾琏的正妻王熙凤引入贾府。董小宛进入冒府前发生的这些事,没有直接写在林黛玉身上,而是转写到尤二姐身上了。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有了实际生活中的董小宛的故事,才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以及尤二姐的故事,包括“登舟赴府”“他人转送”“正妻引进”等,都相对可比。

2.董小宛初见冒辟疆的故事。冒辟疆文友张明弼所作《冒姬董小宛传》记载:“一日,姬方卧醉睡,闻冒子在门,其母亦慧,倩亟扶出,相见于曲栏花下。……已而,四目瞪视,不发一言。盖辟疆心筹谓:‘此入眼第一,可系红丝。’而宛君则内语曰:‘吾静观之,得其神趣,此殆吾委心塌地处也!但即欲自归,恐太遽。’遂如梦值故欢旧戚,两意融液,莫可举似,但连声顾其母曰:‘异人!异人!’”[1]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见《冒辟疆全集》,第874页。

《红楼梦》第3回写林黛玉初见贾宝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一时回来,再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我们把《冒姬董小宛传》所记和《红楼梦》书中所述两相对照,“故欢旧戚”,一脉相通。正是实际生活中的冒董初见的真情实感,化作了《红楼梦》中宝黛初见的真情实感。此处所写林黛玉,源自董小宛。

3.董小宛葬花的故事。董小宛于1645年跟冒辟疆避难在浙江海盐南北湖鸡笼山方家湾。据《海盐县志》引《澉水补录》记载:“明末清初,董小宛与冒辟疆曾避难于此,传有董小宛葬花处。”2003年9月,正是此处发现了一块“董小宛葬花处”石碑。

《红楼梦》第23回写贾宝玉“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林黛玉道:‘……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红楼梦》第27回写贾宝玉“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接着,才有了令“宝玉听了不觉痴倒”的黛玉边葬花边哭唱的那篇饱含千种凄楚、万般感慨的《葬花辞》。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神来之笔、精彩篇章,不知让多少读者拍案叫绝,热泪横飞。冒辟疆所以写得如此扣人心弦,让人刻骨铭心,最根本的还在于有董小宛葬花的真实存在,才铸造了林黛玉葬花的文学丰碑。

4.董小宛诗稿被焚的故事。董小宛不仅丽姿动人,而且诗才出众。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写董小宛“阅诗无所不解,而又出慧解以解之”;“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又写道:“是日偶读七岁女子‘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之句,为之凄然下泪。至夜,和成八绝,哀声怨响,不堪卒读。余挑灯一见,大为不怿,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2]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纪谶》,见《冒辟疆全集》,第597页。这是董小宛在被威逼进京、十分无奈的情况下赋诗抒怀。她不愿充当西施、王昭君一类的角色,希望当红拂女,同郎君一起远走高飞;实在不行,可学绿珠坠楼,或学虞姬自刎。冒辟疆一看,一时火起,夺稿烧毁。对此,冒辟疆一直郁结于心,无法自释。

《红楼梦》第97回,详细描述了林黛玉焚稿的故事,完全是从冒辟疆焚董小宛诗稿而来。虽说是把董小宛的诗稿烧掉了,但烙在冒辟疆心灵深处的诗句是烧不了的。冒辟疆在《红楼梦》第64回里,写林黛玉作诗五首,这就是蕴含着董小宛厚重的、沉痛的思想情感的《五美吟》。后来,冒辟疆把他和董小宛共同居住的地方更名为“五美居”。

5.董小宛得“潇湘妃子”别号的故事。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纪游》中写道:“壬午清和晦日,姬送余至北固山下,……舟泊江边,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1]冒辟疆:《影梅庵忆语·纪游》,见《冒辟疆全集》,第580页。此游在冒辟疆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喜称董小宛为“潇湘妃子”,并把水绘园中一座建筑命名为“湘中阁”。打开《冒辟疆全集》,其诗文中不断出现“潇湘”二字,“静夜画潇湘”,“潇湘一幅小庭收”,“我昔游潇湘,最爱潇湘雨”,“望洞庭,荡漾于潇湘”等等[2]《冒辟疆全集》,第37、68、138、162、243、915、1214、1291页。。不难看出,冒辟疆对“潇湘”二字情有独钟。

《红楼梦》第37回写探春为林黛玉起别号,说:“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这“潇湘”二字,在冒辟疆心中力重千钧,情深万重。《红楼梦》全书中“潇湘”二字屡见不鲜,仅就回目标题统计,就高达五次之多。第26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第42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音”;第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108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红楼梦》作者对“潇湘”二字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此可见,现实生活中的潇湘妃子董小宛,便成了鸿篇巨著里的潇湘妃子林黛玉了。

董小宛身上发生的故事写入《红楼梦》的远远不止这些,但就凭上述几处记载,也足以说明,林黛玉的原型正是董小宛。能把董小宛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如此具体地、生动地写入《红楼梦》,塑造出林黛玉这样一个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除了冒辟疆,谁也担当不了这一文学重任。

二、“贾元妃省亲”来自董小宛省亲,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具体证明

打开《冒辟疆全集》,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董小宛省亲的记载;翻阅《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贾元妃省亲的描述,两相对照,基本上是一致的。

1.一样的筹备和流程。为迎接董小宛省亲,冒辟疆精心地做了准备,大兴土木修葺水绘庵(即水绘园)。冒辟疆《水绘庵修禊记》里写道:“此庵榛芜已久,只剩空蒙数十亩”[3]冒辟疆:《水绘庵修禊记》,见《冒辟疆全集》,第396页。,于是,在原园址上加以修葺。但如此浩大的修葺工程,所需费用何来?有人指控冒辟疆之父冒起宗为修园做了不堪之事,气得他一病六十五天后一命呜呼,此事刺痛了冒辟疆的心。园修成以后,冒辟疆在《水绘庵修禊记》里,记载了他和家人及友人游园赏景、尽情赋诗的感人场面,并汇集水绘园修禊诗一卷,留下八位诗人的三十八首诗[4]《冒辟疆全集》,第396页。。

《红楼梦》第16 回、第17 回、第18 回写了“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将要“省亲”,“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这说的就是修建大观园。用地也和水绘园一样,利用现有园地,“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写到所需费用,说:“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大观园修建成功,贾政带了宝玉等人也是游园并题匾额、对联。而后,也有八首咏大观园的诗作。

2.一样的时间和目的。陈维崧,清代文学家,认冒辟疆为义父,长时间居住冒府。他在《己亥冬赠冒巢民先生为太母七十寿》一诗中写道:“飘然仙乐来麻姑,双成乘鸾相与俱。”[1]陈维崧:《己亥冬赠冒巢民先生为太母七十寿》,见《冒辟疆全集》,第1151页。此诗的题目就把董氏省亲的时间说清楚了,那是1659年即顺治十六年冬天。正式的贺寿仪式是在正月初七举行的,贺寿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佳节。诗中把董小宛、董年姐妹俩称作“双成”(董小宛居住在苏州半塘的房子就叫“双成馆”),比作麻姑仙女来为王母娘娘献寿。这表明,这次她们回如皋省亲,是给冒母祝寿的。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贾政方略心意宽畅,又请贾母等进园,色色斟酌,点缀妥当,再无一些遗漏不当之处了。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这样,贾元妃省亲的时间和董小宛相同;省亲的目的是为贾母祝寿,也和董小宛给冒母祝寿一样。

3.一样的盛况和安排。陈维崧在上述诗里,对给冒太母祝寿的盛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太母堂前正悬帨,两旁鹄立罗儿孙。……生也读书水绘庵,仰视扶桑正东出。……陈生此时乐莫当,愿随群真称一觞。……痛饮玉女浆,笑说人间事。……行年七十原非偶,霞觞为酌瑶池酒。愿借平原五色丝,绣作冒家贤太母。……”陈维崧还以《巢民先生招陪务旃分韵一先》为题作诗二首,其中一首有“翻尽海涛真有曲,买来元夕不论钱”句,还特别加注:“先生于元夕后七日张灯悬霤山房,极一时之盛。”[2]陈维崧:《巢民先生招陪务旃分韵一先》,见《冒辟疆全集》,第1150页。水绘园里不仅张灯,而且结彩,专门扎了纸绢花以示庆贺。特别有趣的是,此时此刻,冒辟疆赋诗道:“春半蓬蒿锁丽华,重来觞咏自天涯。……不期咸集真芳䜩,独张狂颠去别家。”[3]《冒辟疆全集》,第207页。此诗是责怪那位颜姓朋友也太狂了,董小宛都从“天涯”重归了,你竟负约,跑到别的人家去了。冒家举办寿宴是常有之事,而这次寿宴在冒辟疆看来,非同寻常,还特意安排了夜游水绘园。

《红楼梦》第17回至18回写道:“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元春下舆后,“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这样,水绘园里贺寿的盛况和安排,都写进《红楼梦》中了。

如上所述,把董小宛省亲的故事,这样全面地、具体地、真切地写入《红楼梦》,除了冒辟疆,谁也不可能达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境界。深知内情的“畸笏叟”批道:“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事,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其所以有如此批语,因为这是写的真实故事,而这一故事里正隐藏着一件远远超过省亲本身的更大的事,是实际存在着的而书本上不能写出来的弥天大事。

三、“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生动记录

120回的《红楼梦》,有2200多条“脂砚斋”批语,成了皇皇巨著《红楼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在全人类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有了“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就能帮助我们破解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问题,还能让我们领悟到是谁字字如血地铸造出这部人间绝唱《红楼梦》。因此,研读《红楼梦》,必须同时研读“脂砚斋”批语。

说到“脂砚斋”批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脂砚斋”为何许人也?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经过深入研究,得出唯一的结论是:“此人如不是一个女性,一切都难以讲得通。”他还说,这女性是《红楼梦》作者的妻子。周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我沿着周先生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研究,终于弄清楚了,“脂砚斋”是冒辟疆的三个妾蔡含、金玥、张氏女的合称。

何以见得“脂砚斋”是冒辟疆的这三个妾呢?只要翻阅一下《冒辟疆全集》中的有关诗文便一目了然了。冒辟疆所作《影梅庵忆语》《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同样出现了她们的批语。既给《红楼梦》作批,又给与《红楼梦》密切相关的这两篇著作作批,谁是“脂砚斋”,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特别注意到,蔡含、冒辟疆于1685年、1693年先后离世,“脂砚斋”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沉痛之言:“而今后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脂砚斋”是谁,更是一清二楚了。

“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正是打开一道道红学之门的金钥匙,给我们的启示不仅非常广泛,而且十分深刻。

1.揭示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动机。《红楼梦》第13 回回前评写道:“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这“一步行来错”,是冒辟疆念念不忘的口头禅。因为他在1642年没有娶陈圆圆为妾,造成陈圆圆北上进京,最后成为吴三桂的妾。李自成率军进北京,刘宗敏抢走陈圆圆,吴三桂怒发冲冠,引清兵入关,导致大明皇朝灭亡。冒辟疆为此抱恨终身!关于《红楼梦》第1回“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本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脂砚斋”批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还说,“是作者一生惭恨”,“总是作者大发泄处,借此以伸多少不乐”。并指出,这是“点题处”,是“秉刀斧之笔”,“一句一滴血”地写一部《红楼梦》,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发泄满腔郁恨。

2.点化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时间。《红楼梦》第1回写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此处,“脂砚斋”批道:“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深知冒辟疆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的“脂砚斋”,指出这是“大关键处”,这是提醒读者不可一览而过,要用脑子好好想一想。如果是称赞太平盛世,不会称“昌明太平朝世”,“朝世”一词是难得一见的,只有《红楼梦》中出现了这个词。特别的词语,表明了这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昌”,是两个“日”,即“双悬日月照乾坤”之意,指的是明末清初的满清和南明对峙。“昌明”,含有光复大明、使其重新昌盛之意。这样,就把《红楼梦》著作的时间和背景点化出来了。如果不是“脂砚斋”写下这条批语,谁去深思冒辟疆写上述那段文字的深意呢?

3.指出了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的重点。《红楼梦》第1回写道:“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脂砚斋”于此作如下批语:“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这就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红楼梦》这部书,全是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也就是冒辟疆和董小宛这两个人。“脂砚斋”含辛茹苦帮助夫君著批《红楼梦》,几十年如一日,但只对一个人唯命是从,即主宰全部的冒辟疆。《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有500多个,“脂砚斋”明确指出,重点人物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在第1回里就开宗明义写下这样的批语很有意义,对如何读懂《红楼梦》,做了十分明确的提示。

4.确认了冒辟疆写入《红楼梦》的事实。《红楼梦》全书有1200多个故事情节,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凭空虚构的东西是很少的。《红楼梦》第1回写道:“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脂砚斋”在此批道:“据余说,却大有考证”,“妙在‘无考’”。作为冒辟疆的妻妾,完全清楚他写的是什么事。你说“失落无考”,我说“大有考证”,这就告诉《红楼梦》的阅读者,书中写的这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实际生活中具体存在的,只不过是为了避免惹文字狱之祸,采用了曲笔而已。“脂砚斋”类似上述的批语,在《红楼梦》中屡次出现。例如,《红楼梦》第3回写道:“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于此,“脂砚斋”批道:“‘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既然写的是一个出名的历史人物,那就非董小宛莫属了。“脂砚斋”对冒辟疆所写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宜作史笔看”这类批语,对我们深入研读《红楼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5.道明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实质。《红楼梦》第1回写道:“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疯疯颠颠,挥霍谈笑而至。……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于此,“脂砚斋”批道:“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脂砚斋”在此书一开卷就提醒读者,决不要把这部书看成是“言情小说”,这部书寓意非同一般。“脂砚斋”太了解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实质所在了。毛主席说:“明末四公子中,真正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就是要凭借一部《红楼梦》,寄托他的反清复明之梦想。

6.说清了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的手法。冒辟疆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天才、写作高手。“脂砚斋”在《红楼梦》第1回写下了如下长篇批语:“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因为“脂砚斋”太了解冒辟疆所写的故事,所以才能把冒辟疆的写作手法说得这么精彩。例如,“脂砚斋”批语几次提到的“一击两鸣”手法,主要是指冒辟疆把在董小宛身上发生的事情,分别写到元妃、秦可卿、香菱、尤二姐、袭人、平儿、晴雯等人身上,可见冒辟疆这支笔是十分灵动的。

7.注释了冒辟疆写进《红楼梦》的隐语。冒辟疆是在特别严酷的历史条件下著作《红楼梦》的,而该书的主题思想又是当朝不可容忍的。冒辟疆有真故事要写,但不能秉笔直书;有真心话要说,但不能畅所欲言。于是,他采用“真事隐”的手法,运用“假语村言”,写他想写的事,说他想说的话。这样,便给读者阅读此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深知内情的“脂砚斋”用画龙点睛般的批语,为我们深入研读《红楼梦》扫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关于《红楼梦》第1 回“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脂砚斋”批道:“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脂砚斋”十分清楚,这“绛珠草”,明写林黛玉,实指董小宛。冒董姻缘是三生石上注定了的,冒在诗中独撰“精魂”一词,特指董小宛。而后董被迫跟随了他人,所以“脂砚斋”称之为“旧精魂”。回首往事,怎不让人心滴血、眼流泪呢!“脂砚斋”在此处这一点拨,启发非同小可。再例如,《红楼梦》第7回焦大骂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处,“脂砚斋”批道:“是醉人口中文法”,“作者秉刀斧之笔,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惟批书者知之”。这一批语表明焦大虽是醉汉,但说的不是醉话,是有事实为依据的。这里用宁国府代表满清,用荣国府代表大明,其中有人在满清和南明之间投机反戈,这是“往事”,也有“近故”。有了“脂砚斋”这一批,冒辟疆写焦大破口大骂的用意何在,也就昭然若揭了。

8.回答了冒辟疆创作《红楼梦》的过程。《红楼梦》是怎么成书的?读《红楼梦》,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第1回写道,“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脂砚斋”在此作了一条内容十分精深、行文十分精妙的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破解这条批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红楼梦》不是“石兄”所写,而是“曹雪芹”所写,否则无法解释“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再参照《红楼梦》第1回和75回“脂砚斋”批语:“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缺中秋诗,俟雪芹”。这表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第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并不是“曹雪芹”所为,而是“脂砚斋”所为。既然《红楼梦》系“曹雪芹”所作,他可以“校阅增删”,对自己的作品决不会称“披阅增删”。这个“披”字很重要,说的是“披露”之意。对《红楼梦》作出“披阅增删”的是“脂砚斋”。有大量的批语做证,她们披露了隐藏在《红楼梦》中的许多不可秉笔直书的东西。第三,类似“曹雪芹”这类“狡猾”之笔,不是孤立现象,后文还出现不少。“脂砚斋”提醒读者,要睁大眼睛,看个清楚,万不可被作者瞒蔽过去。

9.记下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遭遇。冒辟疆撰写这样一部反清悼明的鸿篇巨制,深深感到事关重大。于是,他怀着高度的警觉,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写了一篇《梦记》。果然不出所料,其庶弟冒裔为窃夺冒门房产起了恶心,控告冒辟疆“通海”,即通起兵抗清的郑成功。满清朝廷派员到冒府寻找证据,搜查《红楼梦》《石头记》。冒辟疆把《梦记》上交官府,总算鱼目混珠,侥幸过关。“脂砚斋”亲历这段险恶遭遇,怀着满腔“感慨悲愤”,专门写出了一大段“非批《石头记》”的批语,抄录了他人改写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怒斥冒裔“忍能对面为盗贼”,痛骂“贪吏之毒手”,叹惋“才人之厄”,并特地写下了“索书甚迫”四个大字,记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10.描述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艰辛。冒辟疆是怀着满腔悲愤著作《红楼梦》的,他有一肚子的话要倾注在《红楼梦》里,但在当年那种政治环境里,他又不可能一吐为快。他必须更加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用特别的方式和语言,写出心中想写的事,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这样,为了这一部书,他前前后后苦苦煎熬了三十多年!这也严重损害了他原本健康的身体。“脂砚斋”十分痛心地写道:“三十年前作此话之人,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这就是说,当年在我身旁的这位《红楼梦》作者,已经年过古稀、进入耄耋之年了,他已是满头白发、弓腰驼背了。“脂砚斋”批道:“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从上述分析来看,“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成书和阅读研究,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蔡含、金玥、张氏女才情横溢;其中蔡含、金玥,不仅能文,而且善画。《红楼梦》的插图多达260余幅,大诗人何其芳的藏本竟达320余幅。有专家经过深入研究认为,《红楼梦》的插图是蔡含、金玥所绘,我赞成此说。

四、“曹雪芹”“雪芹”“芹”是冒辟疆的笔名,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有力证明

《红楼梦》正文中和“脂砚斋”批语中提到的“曹雪芹”“雪芹”“芹”,这到底是谁?作者经过深入研究,终于使真相大白——原来就是冒辟疆!

1.冒辟疆早就使用笔名“雪芹”。冒辟疆使用笔名“雪芹”,最早见于《书史纪原》一书。该书由明朝夏兆昌编纂,编者自序写于明天启四年(1624)春。此书由蒋源刻成于当年的夏天。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亲笔为此书写了“叙”。冒辟疆幼年时就拜董其昌为师,在董氏门下长达十年之久。董十分欣赏冒在十三、四岁时就显露出的非凡才华,热情洋溢地为其《香俪园偶存》诗集作序。《书史纪原》现收藏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在紧接着“书史纪原终”五个字下面,有手签的“雪芹校字”四个字;再在“雪芹校字”下面,盖上了刻着“长相思”三个字的闲章。冒辟疆在《寒碧孤吟》诗集中,以《长相思》为题赋诗三首,抒发了“千丝万线”的情结,“风波难越”的愁楚,“饮恨吞声”的无奈。因此,刻一枚“长相思”闲章,正是寄托了冒辟疆的满腔感慨[1]《冒辟疆全集》,第481、926、1002、1054页。。

2.冒辟疆在《红楼梦》正文中亮出了笔名“曹雪芹”。冒辟疆在《红楼梦》头一回和最后一回亮出了自己的笔名“曹雪芹”。冒辟疆取这三个字作笔名是十分讲究的,是饱含深意的。首先说一说这“曹”字。曹,实际是隐射大明皇帝朱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在古代,姓是一个氏族的血缘总徽志,氏则是姓的分支。冒辟疆用“曹”隐“朱”,是“脂砚斋”指出的“伏线千里法”。同时,这“曹”字,又是“冒”与“董”的结合。《说文解字》中说,“昌”和“冒”是相通的。冒辟疆善用明朝兴起的、清康熙年间盛行的“拆字法”,董小宛的“董”字可拆作“千里草”。冒和草字头一结合,就是“曹”了,意思是说冒董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再说一说“雪芹”二字。冒辟疆一生崇敬“苏氏三杰”(苏洵、苏轼、苏辙),苏轼有诗曰:“泥芹有宿根,一寸磋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芹”二字很有可能由此而取来。而“雪”又是冒辟疆对董小宛的昵称,即“雪儿”,冒辟疆的诗友们也都喜欢这样称呼董小宛。董小宛名“白”,字“青莲”,这样,又和“雪芹”二字所显示的色彩紧密相关了,冒董二人更显得结合成一体了。冒辟疆作为一名大学问家,是决不会轻易给自己取名的。冒辟疆取“雪芹”为笔名,还有更深的含意。雪芹,即雪地里的白芹,也为芹泮的采芹之人,即白衣秀才。冒辟疆不喜功名,源自于其母亲。正当冒辟疆在功名途中猛进之时,其母阻挠他,不许他去考试,认为年纪轻轻,不要太醉迷功名。冒辟疆受其影响,认为成为一名白衣秀才就可以了。至于后来参加科考,是遵循其父亲之意。由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为笔名的“曹雪芹”三个字,非冒辟疆莫属了[1]《冒辟疆全集》,第152、1153、1156、1210、1400、1487、1521、1596页。。

3.冒辟疆的诗友挑明了“曹雪芹”就是冒辟疆。冒辟疆的诗友汪耀麟,在1676年以《巢翁先生如君蔡女罗三十诗十二首》为题,写了十二首七言绝句,祝贺冒辟疆爱妾蔡含三十华诞,其中第三首写道:“曹氏当年世所无,毫端胜概集江湖。谁言鸾凤鸳鸯手,不画桃溪蓼岸图。”[2]汪耀麟:《巢翁先生如君蔡女罗三十诗十二首》,见《冒辟疆全集》,第1615页。此诗前两句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当代世上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以如此非凡气概,把普天之下的万般风情汇集成《红楼梦》的“曹雪芹”就是冒辟疆!这是汪耀麟在写诗赞赏蔡含画的《凤凰图》时,巧妙地露了这个“底”,泄了这个“密”。

4.冒辟疆还在《红楼梦》中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冒辟疆”。冒辟疆实在是一位天才作家,他竟然能把自己的真姓实名十分巧妙地写进《红楼梦》中。《红楼梦》里两次提到“良家子”。冒辟疆被人戏称为“良家子”。后来有人出谜语,谜面是“冒辟疆”,打一句杜甫诗,谜底就是“自云良家子”。这则灯谜制作得十分精巧,用“冒”扣“自云”,用“辟疆”扣“良家子”,即汉朝重臣张良之子张辟疆。《红楼梦》一开篇,就写上“作者自云”,用了谜底的前二字;然后写了一僧一道说的“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其间,“脂砚斋”点了“昔子房”,又点了“子房当年”(张良,字子房),这样,就暗示出了谜底的后面三个字。我这样说,似乎有点玄乎,但冒辟疆当年就是这么做的,我们现在只是将其点破而已。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画家烟云模糊处”,要用“巨眼”才看得出来。此外,冒辟疆还在《红楼梦》第5 回里,写贾宝玉梦游幻境,听舞女演唱《红楼梦》十二支,一开口便是“开辟鸿蒙”,并将这四个字专列一行。“脂砚斋”在这四个字下批“故作顿挫摇摆”之语,提示读者千万不要一览而过,要睁大眼睛看一看,要仔细想一想。“鸿蒙”,即混沌世界,“开辟鸿蒙”,就是开辟疆土。这不就把“辟疆”二字十分巧妙地写进了《红楼梦》吗?所以,《红楼梦》一开篇和开篇后不久,作者就一而再地留下暗记:是我冒辟疆写的这部《红楼梦》!

五、“咏潇湘”“自写生前照”,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直接表述

冒辟疆用毕生精力,著作这样一部惊天动地的《红楼梦》,这部书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有人或许会问:冒辟疆做着这样一件大事,难道他就不透一点风声,当时就没有任何人知道吗?这只有凭有关文献来回答了。

1.冒辟疆著作《红楼梦》自云天天笔耕不已。冒辟疆在《附书邵公木世兄见寿诗后》说自己“每夜灯下写蝇头数千”[1]《冒辟疆全集》,第893页。。后来他在《癸亥扬州中秋歌为书云先生仁安堂张灯开䜩赋》中写出了“老眼灯下书蝇头”的诗句。李宗孔作诗赞扬冒辟疆“灯下蝇头数千字,见者叹服出一口”。冒辟疆之子冒禾书也写道:“府君每于午夜披裘拥火,作大小书券。”[2]《冒辟疆全集》,第995、1228、1403、1404、1414页。这些都表明冒辟疆天天都在勤奋写作《红楼梦》。

2.冒辟疆自云“著书”就是著作《红楼梦》。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说董小宛“佐余著书肥遁”。从冒辟疆的全部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下笔用字用词是十分严谨、十分讲究的。这里用了“著书”一词,就决不是做一首诗、写一篇文章之类的事了。冒辟疆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但称得上是“书”的,只有《红楼梦》。冒辟疆的诗文挚友对其“著书”之举称颂不已。邓汉仪赋诗“著书深鄙杨雄阁”,尤侗赋诗“东篱今著隐居篇”,白梦鼎赋诗“著书藏名山,袖领传吾党”。孔尚任给冒辟疆写信说:“所赐佳书大著,受教良多。”[3]《冒辟疆全集》,第1008、1471页。冒辟疆赋诗为文很多很多,称得上“大著”的,唯有《红楼梦》。

3.冒辟疆自荐《红楼梦》。冒辟疆晚年在南通狼山卖字,并赋诗三首:“偶发游山兴,聊为卖字翁。奇怀付老笔,莫漫此相逢。”“七十何所求,而况当八秩。渊明拙言辞,吾以托之笔。”“春蚓与秋蛇,虎卧兼龙跳。我愿识字人,放眼观其妙。”[4]冒辟疆:《卖字五狼偶成三绝》,见《冒辟疆全集》,第1517页。我们把这三首五言绝句联系起来看,就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冒辟疆说是在卖字,实际是卖文。他说,我已是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已把我的非凡襟怀付诸于笔端了,把一生梦想追求寄托在笔下了。我希望天下所有识字读书之人,一定要透过我的这些神奇多变、雄伟俊逸的文字,睁大眼睛看清楚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进入耄耋之年的冒辟疆,满怀深情地、十分自负地推荐自己一生血泪凝结而成的《红楼梦》,真让人感慨系之!

4.冒辟疆著作的《红楼梦》让文友阅读过。冒辟疆的文友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写到冒辟疆和董小宛相见时说:“主宾双玉,有光若月,流于堂户。”[5]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见《冒辟疆全集》,第874页。冒辟疆曾号称“玉山”,后将此号转给了爱妾金钥[6]《冒辟疆全集》,第905页。;而董小宛的名也好,字也好,号也好,根本就没有取这个“玉”字的。称呼他们为“双玉”,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张明弼已经读过《红楼梦》,并且非常明白书中写的贾宝玉就是冒辟疆,林黛玉就是董小宛。作为《红楼梦》读者的张明弼,正好证实了《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冒辟疆。特别是冒辟疆的文友吴绮(号园次),他不仅认真阅读了《红楼梦》,而且以“绮园”之名写了批语,还赋诗赞颂冒辟疆“著书已了三秋梦”。

5.冒辟疆著作《红楼梦》被文友直接点明了。冒辟疆编辑的《同人集卷之三》里,有阙名的《并头抹丽引》一文,写道:“湘江之二女,空留楚国之啼痕”,“而并头抹丽何其巧与辟疆值。辟疆者,文人而情人也。笔梦文通,琴传司马,……抹丽而并头花,辟疆而并头抹丽哉”[7]阙名:《并头抹丽引》,见《冒辟疆全集》,第865页。。这里把董小宛、董年姐妹比作并头抹丽,冒辟疆与她俩并头在一起。“笔梦”,这就把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直接点明了。

冒辟疆七十大寿时,许多诗友赋诗庆贺。其中,诗友佘仪曾填《莺啼序》一阕。他称颂冒辟疆“咏潇湘、吾生可了”,“鲁连功业,平原豪举,谢公丝竹中年后,总英雄、自写生前照”[8]佘仪曾:《莺啼序》,见《冒辟疆全集》,第1597页。。这就是说,冒辟疆咏叹潇湘妃子林黛玉,这是了却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大心愿;冒辟疆亲自写出了自己一生的风雨历程,这是英雄壮举,可以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的功业、平原君的豪举和东晋谢安的伟绩相比拟。这不仅清楚地说出了冒辟疆著作《红楼梦》这件事,而且极高地评价了《红楼梦》这部书。

猜你喜欢

脂砚斋潇湘林黛玉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欢乐潇湘
一水成潇湘
潇湘花月谣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脂砚斋是曹雪芹的什么人
潇湘之梦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
红楼茶馆·脂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