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贸易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3-20段秀芳王瑞鑫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俄一带贸易

段秀芳,王瑞鑫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思路与中国方案,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多国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2015年,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正式成立;同年,为进一步提高中俄经贸合作水平,共同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俄双方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宣布“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正式启动。2018年5月17日,中俄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该协定于2019年10月正式生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从项目合作进入制度引领的新阶段。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框架下,中俄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全面展开,中俄贸易额于2018年首次破千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在能源、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合作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同时,中俄在科技创新、农产品贸易、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的合作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2019年6月,在中俄建交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将两国关系升级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8月中俄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了2024年双边贸易额力争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19年12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线投产,一系列政治、经济层面的务实合作为提高“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对加快推进“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进程、提高中俄经贸合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简述

俄罗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中俄双边贸易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总的来看,目前有关中俄双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俄贸易影响因素以及“一带一盟”对接两个方面。

关于中俄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有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如张英[1]、王帅[2]通过引力模型对中俄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入APEC会对中俄双边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曹阳[3]通过理论研究阐述了俄罗斯加入WTO后对中俄贸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认为应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政府间双边合作等措施推动中俄贸易迈上新台阶。梅媛和宋立娟[4]、崔金梅和石微巍[5]、万永坤[6]均认为国际油价下跌所带来的俄罗斯卢布贬值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刘用明等[7]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俄贸易进行测算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中依然存在非效率因素的影响。

关于“一带一盟”对接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一带一盟”对接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如李锡奎和严功军[8]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俄罗斯国内媒体与学者对“一带一盟”对接保持高度关注,对“一带一盟”对接的前景较为看好,但认为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万青松[9]认为中俄双方在“一带一盟”的定位、对接模式、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争议,这些将会阻碍“一带一盟”的对接进程。王海滨[10]认为“一带一盟”对接已进入启动阶段,并且在合作平台、机制建设、经济务实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对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张继荣[11]认为中俄双边应以正面清单为基础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建设。王晨星和姜磊[12]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欧亚经济联盟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以及俄罗斯国内经济下滑的产物,中俄关系仍然是影响“一带一盟”对接的核心因素。

综上所述,目前针对中俄贸易影响因素和“一带一盟”对接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前期成果,但关于“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尤其是将“一带一盟”对接作为虚拟变量以定量分析其对中俄贸易影响的研究更为缺乏。鉴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基于2001年—2018年相关数据,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中俄双边经贸合作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特点

(一)中俄双边贸易规模

近年来,随着中俄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中俄经贸合作在缓慢复苏的国际经济环境、俄罗斯经济波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推进、中美贸易摩擦等复杂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规模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从图1①本文图中数据均来源于https://comtrade.un.org。可以看到,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之前的2001年—2014年,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入WTO、政治互信逐步增强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中俄贸易总额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106.6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952.70亿美元,增长7.93倍,年均贸易总额增速保持在19.01%,整体贸易态势良好。

2015年,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乌克兰危机、叙利亚战争以及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等影响下,俄罗斯国内GDP增长大幅下滑,影响了中俄贸易发展;加之2015年欧亚经济联盟的启动,中俄贸易总额2015年大幅下滑至680.16亿美元,较2014年减少272.54亿美元。之后,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影响下,中俄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签订了《关于促进双边贸易的谅解备忘录》等协议,进一步提高中俄贸易便利化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欧亚经济联盟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影响,促使中俄双边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2018年中俄年均贸易总额增速达到16.75%,并在2018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下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中俄双边贸易差额

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差额已从长期贸易逆差状态转变为顺逆差交替出现的状态。2001年—2018年间,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差额表现出逆差年份明显多于顺差年份且顺差总额高于逆差总额的特点。

由图2可以看出,2001年—2006年,中国对俄罗斯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逆差额持续减少,从2001年的52.48亿美元减少到2006年的17.22亿美元,说明中俄双边贸易不平衡、贸易地位不对等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07年后,在卢布波动、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俄罗斯入世、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中俄双边经贸关系变动等影响下,中国对俄罗斯贸易由长期逆差状态转变为顺逆差交替出现的大幅波动状态。2007年、2008年、2013年、2014年中国对俄罗斯贸易顺差高达100亿美元左右,2018年中俄贸易逆差达108.81亿美元,其余年份顺逆差规模较小。

图1 2001年—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贸易额及贸易总额增速(单位:亿美元、%)

图2 2001年—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差额(单位:亿美元)

(三)中俄商品贸易结构

商品贸易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某类商品进(出)口额占该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商品贸易结构可以反映两国之间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直观体现。目前常用的商品分类方式包括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HS编码分类两种,考虑到中俄贸易数据的可得性与连续性,本文在研究中俄贸易商品结构时使用了联合国统计署发布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法第四版(SITCRev.4)①SITC0为食品和活畜,SITC1为饮料和烟草,SITC2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CT3为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CT4为动物、植物油、油脂以及蜡,SICT5为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SICT6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CT7为机械和运输设备,SICT8为杂项类制品,SICT9为未列入其他分类的产品及交易。,该分类法将一级贸易产品划分为10个大类,商品编码为SITC0~SITC9;其中SITC0~SITC4为初级产品,SITC5、SITC7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本文认为,研究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有助于了解中俄经贸合作水平,也有助于把握未来中俄贸易商品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同时,为全面反映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情况,本文以5年为一个时间区间,对2008年、2013年、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由图3可以看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杂项类制品(SITC8)、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SITC5)、食品和活畜(SITC0)这5类产品上,其他几类产品占比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中位居第一,且占比呈上升态势。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机械产品贸易额由2008年的115.82亿美元增至2018年208.1亿美元,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由2008年的35.2%升至2018年的43.35%。本文认为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占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该类产品生产能力较弱但国内需求较高,而中国在这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机械类产品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中的占比不断增加。

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杂项类制品(SITC8)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贸易总额中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且占比呈现下降态势。杂项类制品(SITC8)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由2008年的35.24%降至2018年的29.91%,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占比由2008年的19.74%降至2018年的14.86%,两类产品的合计占比从2008年的54.98%降至2018年的44.77%。本文认为这两类产品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在于2008年后俄罗斯调整了国内产业政策,鼓励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加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因而造成这两类产品出口占比呈现下降态势。

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SITC5)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中位居第四,占比呈现小幅上升态势,由2008年的4.93%升至2018年的6.48%。本文认为占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促进了中俄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贸易的发展。

食品和活畜(SITC0)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近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由2008年的3.75%略微升至2018年的3.85%,该项贸易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其比重(44.77%)明显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43.35%)呈上升态势,两者差距已经很小,说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同时还可看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高度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杂项类制品(SITC8)、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的合计占比高达88.12%。

2.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由图4可以看出,中国自俄罗斯进口产品高度集中在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TC3)以及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CT2)这两类产品上,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SITC5)、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食品和活畜(SICT0)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产品中的占比较小;其他类产品占比极小,可忽略不计。

图3 2008年、2013年、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各类商品贸易额占总出口额比重

图4 2008年、2013年、2018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各类商品贸易额占总进口额比重

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TC3)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中位居第一,且占比明显上升。2018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TCT3)贸易额达421.12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301.65亿美元,占中国自俄罗斯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50.13%升至2018年的71.51%。具体来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TC3)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上,主要原因是2008年后中俄在石油以及天然气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在石油领域,中俄签订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石油贸易的协定,如2009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2013年俄罗斯政府批准俄中扩大原油贸易领域合作协议法案。此外,一系列重大项目也在积极推进落实,如2011年中俄原油管道一线工程正式投产运营,2018年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在天然气领域,2009年中俄双方签订《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2017年亚马尔LNG项目第二列工艺装置投产,2018年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的首船液化天然气抵达江苏如东LNG接收站,2019年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可见,中俄双方在石油及天然气领域达成的一系列协定与重大合作项目共同推动了中俄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CT2)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中位居第二,但近年来其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下降幅度明显,由2008年的24.16%降至2018年的13.69%。本文认为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属于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TC2)分类下的木材进口受俄罗斯政策限制影响较大。中国国内木材需求量较大,俄罗斯是中国主要的木材进口国,但近年来俄罗斯提高了原木出口税率,原木出口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对俄罗斯原木进口数量减少。

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SITC5)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中位居第三,但近年来其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出现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10.65%降至2018年的2.19%。本文认为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橡胶、肥料等化学有关制品国际价格下降。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食品和活畜(SITC0)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中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占比很小,且近年来的占比基本保持不变。

综上可见,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仍以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CT3),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SICT2),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SITC5)为代表的初级产品为主,2018年这3类产品的合计占比达到89.25%,其中又高度集中在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矿物燃料、润滑剂和原料(SICT3)上,且其占比不断上升,2018年高达71.51%。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对油气资源的依存度快速提高以及中俄双方经济互补性特点所决定的。

结合上述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可以看出,中俄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双方产业内贸易仍处于较低水平,商品附加值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中俄双方产业结构特点和双方经济的互补性所决定的。俄罗斯是能源贸易大国,因此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产品中能源类产品居主要地位;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迅速提高,因此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提高很快,已基本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持平,但总体附加值仍较低。

进一步地,从中俄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与资源稀缺程度来看,可以说中国在中俄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能源产品属于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能源贸易的对外依存度大约为21%,而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因此中国在能源产品进口方面较为依赖俄罗斯。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优势逐渐丧失,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初级产品可以转向从价格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市场进口。

此外,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差,易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如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外贸水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初级产品与能源产品贸易来维持中俄双边贸易的高速增长较为困难。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俄商品贸易结构,使中俄双边贸易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四)中俄双边贸易地位

目前学者在研究一国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地位时常使用3个评价指标,即一国对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总额占该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额占该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以及一国自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额占该国对外进口总额的比重。这3个评价指标侧重点不同,均可从不同维度说明一国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地位。因此,本文综合运用上述3个指标分别分析俄罗斯在中国市场的贸易地位以及中国在俄罗斯市场的贸易地位。

1.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为更好地测度“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俄罗斯在中国市场贸易地位的影响,本文以“一带一盟”对接启动为时间节点,通过2015年—2018年中国对俄罗斯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中国对俄罗斯出口额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自俄罗斯进口额占中国对外进口总额的比重这3个指标的变化(见图5),说明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

首先,从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2015年后该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由2015年的1.72%增至2018年的2.31%。本文认为占比上升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一带一盟”对接极大地促进了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深入合作对中俄双方贸易额增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自2017年8月美国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后,美国在单边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中国进一步寻求与俄罗斯等中亚国家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了中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额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15年后该比重缓慢上升,由2015年的1.53%增至2018年的1.92%。本文认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附加值低、集中度高,这是中国对俄罗斯出口额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最后,从中国自俄罗斯进口额占中国对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15年后该比重上升幅度明显,由2015年的1.98%升至2018年的2.76%。本文认为,“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不断推进促使中俄双方在能源领域达成一系列协议,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商品大幅增加,因而中国自俄罗斯进口额占中国对外进口总额的比重大幅提升。

写作最直接地体现了史铁生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史铁生在回答“人为什么写作”这一问题时,曾不止一次三分幽默七分认真地说“为了不致于自杀”。并且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达过相同的意思,如“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更是这样表述:“所有的写作之夜,雨雪风霜,我都在想:写作何用?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可以说,史铁生把生死观照作为写作的起点,写作的根源,对生死意义的探寻是史铁生写作的中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提升了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地位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能源产品贸易额的大幅提升,而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对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地位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小,说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贸易仍蕴藏着巨大潜力,未来可通过增加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进一步加强中俄双边贸易合作。此外,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中国对俄罗斯出口额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自俄罗斯进口额占中国对外进口总额的比重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截至2018年均未超过3%。因此,未来可通过“一带一盟”对接进一步释放中俄贸易潜力,不断提高中俄贸易水平。

2.中俄双边贸易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地位。同样地,为更好地测度“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中国在俄罗斯外贸中地位的影响,下文仍以“一带一盟”对接启动为时间节点,通过2015年—2018年俄罗斯对中国贸易总额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俄罗斯对中国出口额占俄罗斯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俄罗斯自中国进口额占俄罗斯对外进口总额的比重这3个指标的变化(见图6),说明中俄双边贸易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地位。

图5 2015年—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变化

图6 2015年—2018年中俄双边贸易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地位变化

首先,从中俄双边贸易总额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2015年—2018年间,该比重由2015年的12.06%升至2018年的15.65%。2014年以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制裁、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低迷、国际油价下跌等影响下,俄罗斯进一步加大了与中国的合作力度,期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摆脱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

其次,从俄罗斯对中国出口额占俄罗斯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15年—2018年间,该比重连年保持上升态势,由2015年的8.24%升至2018年的12.41%,上升幅度明显。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俄罗斯主要的能源出口国,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推动下,中俄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带动俄罗斯对中国出口额占俄罗斯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

最后,从俄罗斯自中国进口额占俄罗斯对外进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15年—2018年间,该比重较高且处于上升态势,由2015年的19.26%升至2018年21.74%。俄罗斯国内重工业及军事产业高度发达,但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而在轻工业领域,中国在世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俄在轻工业领域一直以来都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俄罗斯自中国的进口在俄罗斯对外进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对中俄双边贸易在俄罗斯外贸中地位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俄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且近年来在各自外贸中的地位都有所提升。“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以及俄罗斯外贸中地位的提升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但在中俄双边贸易合作中仍有巨大潜力未被释放,未来可进一步借助“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深入推进释放双边贸易潜力。

三、“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一带一盟”对接下中俄贸易引力模型的设计

目前,贸易引力模型在贸易领域实证研究中取得较多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双边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本文通过2001年—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借鉴相关研究,选择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2001年—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作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探求中俄贸易的影响因素。

式(1)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3均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TRAij表示i国与j国双方的贸易总额;GDPi表示i国的GDP;GDPj表示j国的GDP;DISij表示i国与j国的地理距离,一般用两国首都距离或者贸易中心城市距离来表示。

最初的贸易引力模型仅包含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地理距离两个变量,模型相对简单。在学者的不断拓展与修正中,贸易的其他影响因素不断被提出,诸如人均生产总值、经济状况、国际经济等。本文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俄贸易特点、解释变量的代表性、数据的可得性,在式(1)原有国内生产总值和地理距离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人均收入水平、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经济自由度等变量,设定如下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式(2)中,TRAij表示i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国的贸易总额,GDPij表示i年贸易伙伴国j国的GDP水平,PCYij表示i年贸易伙伴国j国的人均收入水平,OP表示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DIS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两国首都的地理距离,ECOFREEij表示i年贸易伙伴国j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数,SHJH表示是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YDYM表示“一带一盟”对接声明是否生效,APEC表示是否加入APEC组织,BOUNTRY表示两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α5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2.样本选取与变量说明。为尽可能反映中俄贸易现实状况,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根据中国商务部相关统计数据,选取2018年中国前20位贸易伙伴国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国家2001年—2018年与中国的贸易额进行研究。其中,2018年中国前20位贸易伙伴国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越南、巴西、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泰国、荷兰、新加坡、英国、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沙特阿拉伯、法国、墨西哥、菲律宾,欧亚经济联盟国家有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共包含24组数据432个样本观测值,以更客观地验证“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此外,对于解释变量的选取有几点情况需要说明:第一,相较于原始的贸易引力模型,本文剔除了中国GDP水平以及中国人口数量变量,原因在于本文选取的24个国家的贸易对象均为中国,如果仍将这两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纳入实证分析,将会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第二,本文将原始贸易引力模型的贸易伙伴国人口数量指标替换为贸易伙伴国人均收入水平指标,原因在于人均收入水平更能显示一国居民的购买力水平,能够更好地测度其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研究中各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解释说明、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表1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解释说明及数据来源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STATE12软件对设定的贸易引力模型即式(2)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在本文设定的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地理距离、有无共同边界、是否加入APEC组织这3个变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无法估计这些变量的参数,但同时考虑到这3个变量为本文设定的核心解释变量,故本文借鉴刘威和丁一兵[13]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随机效应测算结果

由表2可知:在方程RE(1)中,R2值在0.8以上,表明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但经济自由度(ECOFREE)和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SHJH)这两个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经济自由度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一国经济自由度与该国GDP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将这两个因素同时纳入模型可能会导致经济自由度变量出现多重共线性。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上海合作组织的重点合作领域是安全合作,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相对于安全合作来说较少,故其对经贸合作的影响较小。

在剔除经济自由度(ECOFREE)、是否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SHJH)这两个变量后再次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方程RE(2)所示。由表2可知,在方程RE(2)中,R2值虽较方程RE(1)略微下降,但仍大于0.8,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同时,各解释变量均通过1%或5%的显著性检验,且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与预期相符,符合现实经济状况。因此,根据方程RE(2)可得出如下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进一步地,根据表2及式(3)可对实证结果作出以下判断:

1.俄罗斯GDP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俄罗斯GDP每增长1%,中俄贸易总额约增长0.8%。一国国内经济积极向好是其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2016年—2018年间,俄罗斯经济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这为中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俄罗斯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俄罗斯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中俄贸易总额约增长0.73%。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有助于释放居民购买力,可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发展。世界银行数据库资料显示,2001年以后,俄罗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波动中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2100.36美元增至2018年的11288.87美元。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促使俄罗斯居民释放更大的购买潜力,对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每增长1%,中俄贸易总额约增长0.22%。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石油市场供给过剩等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2020年4月2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55.90美元,收于每桶-37.63美元,跌幅超过300%①详见《纽约油价20日罕见跌入负值》,http://www.xinhuanet.com/,2020年4月21日。,而以能源贸易为主的中俄进出口贸易势必会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冲击。对此,中俄双方可通过领导人会晤等形式积极加强高层交流,为应对油价下跌对双边贸易带来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与合作协调机制。

4.两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对中俄贸易产生了负向影响。两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每增加1%,中俄贸易总额约减少0.89%,但现实中负面影响可能小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原因在于:目前中俄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诸多合作成果,如中俄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跨阿穆尔河大桥于2019年5月成功合龙,中欧班列中渝新欧国际铁路等国际班列途径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开往欧洲各地,等等。中俄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合作能够有效消除中俄两国首都地理距离对双方贸易合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这一国际贸易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海外仓等新型贸易方式,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经贸合作中因路途遥远而产生的高昂运输成本。因此,在现实经贸合作中,中俄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负面影响可能小于本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

5.“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变量(YDYM)的系数为0.2486235,说明“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中俄贸易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启动之后,中俄两国随即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此后中俄双方不断提高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简化通关手续、加强互联互通,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贸易机制,因此其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推动了中俄贸易的发展。虽然“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启动时间不长,但随着未来合作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俄双边贸易将会出现新的机遇、动力和贸易增长点,继续带动中俄进出口贸易高效发展。

6.加入APEC组织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是否加入APEC组织变量(APEC)的系数为0.7196244,说明加入APEC组织对中俄贸易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加入APEC组织对中俄贸易总额的提升效应可能低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原因如下:第一,APEC组织是一个较为松散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没有设置组织首脑,也未设置常设机构,对成员国的约束力有限。第二,从成员国的地理位置来看,APEC组织成员国遍布亚洲、美洲、大洋洲;从成员国的发展水平来看,既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俄罗斯、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成员国对市场开放程度、贸易便利化水平等诉求不一致。因此,APEC组织在促进成员国市场开放、提高成员国之间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进展较慢。第三,虽然每届部长级会议以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都会达成一系列战略协定,但有时因缺乏具体目标和分阶段任务要求,没有形成具体的行动计划,致使措施未能得以切实落实。

7.拥有共同边界对中俄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且影响较大。有无共同边界变量(BOUNTRY)的系数为1.619252,说明拥有共同边界对中俄贸易额的增加有较大的正向影响。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4300公里的漫长边界线,边境贸易一直是中俄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中国在中俄边境开放了6个口岸城市,其中包括满洲里口岸、黑河口岸等,巨大的地缘优势有助于促进中俄贸易水平的提高,这也符合模型实证检验的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贸易规模、贸易差额、商品贸易结构以及中俄双边贸易地位4个方面对2001年—2018年中国与俄罗斯贸易现状进行了量化定性分析,并选取包括2018年中国前20位贸易伙伴国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在内的共24个贸易伙伴国为样本,同时加入多个能够反映中俄贸易特点的解释变量,选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俄贸易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阐释“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总体来看,中俄双边贸易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从贸易规模来看,除个别年份外,中俄贸易规模增长稳定,尤其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启动后,中俄贸易额总体上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贸易额于2018年成功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从贸易差额来看,中国对俄罗斯贸易已从长期贸易逆差状态转变为顺逆差交替出现状态。中俄贸易差额主要分为2001年—2006年中国大规模逆差稳步缩小以及2007年—2018年中国顺逆差交替出现两个阶段,但总体来说,中国对俄罗斯贸易逆差年份多于顺差年份,且逆差总额小于顺差总额。

三是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提高很快,已基本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持平,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但总体附加值仍较低;出口产品高度集中在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杂项类制品(SITC8)、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6)这3类产品上;而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产品高度集中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总体而言,中俄贸易仍主要依托产业间贸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俄商品贸易结构势必会受到一定冲击,应进一步采取措施调整中俄双边商品贸易结构,维持中俄贸易在疫情期间的健康发展。

四是从中俄双边贸易地位来看,中俄双方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尤其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启动之后,中俄双边贸易在中国外贸以及俄罗斯外贸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各变量对中俄双边贸易有不同的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俄罗斯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一带一盟”对接、加入APEC组织、拥有共同边界对中俄双边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俄罗斯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入APEC组织、拥有共同边界对中俄贸易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大,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小。此外,两国首都间的地理距离对中俄双边贸易具有负向影响。

3.“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虽然启动时间尚短,但已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中俄贸易总额的增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发布后,中俄在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领域达成并实施了一系列合作,对提高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扭转中俄贸易下滑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推动了中俄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同时,目前有关中俄合作方面的组织架构仍不够完善,双方在经贸合作领域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未能完全落实到位,仍然存在着阻碍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因素,因此“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对中俄贸易的推动作用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可更加积极地推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进程。

(二)对策建议

1.抓住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培育新兴贸易增长点,推动中俄双边商品贸易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目前中俄双边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贸易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这不利于中俄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如2020年国际油价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的影响而大幅下跌,势必会对中俄进出口贸易带来一定冲击。因此,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方面,应抓住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主攻“智能制造”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在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方面,在使进口商品多元化的同时,努力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总的来说,中国应借助“一带一盟”对接合作,通过领导人双边会晤、部长级会议等形式,与俄罗斯在军事工业、空间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核能产业等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培养新的贸易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双边贸易潜力,推动中俄双边贸易合作走向多元化、深层次、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2.提高海关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落实“一带一盟”对接经贸合作协定。“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启动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随即展开经贸合作谈判,经过多轮谈判与磋商,双方于2018年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其中既包括降低海关通关难度、保护知识产权等传统合作项目内容,也包括加强电子商务领域合作等新型合作项目内容。但是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对与中国开展深层次经贸合作仍有顾虑,部分国家在海关合作中仍然存在海关管理效率低、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的进一步实施。对此,本文认为一方面中俄双方应进一步提高经贸领域的互信程度;另一方面在海关合作中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提高海关管理水平,规范海关执法标准,形成统一海关过关规则,进一步消除经贸流通的固有障碍,增强通关便利性。

3.加快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消除地理距离对中俄贸易发展的负面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交易方式,在节省时间、拉近空间、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推动中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除两国间地理距离对中俄双边贸易的负面影响意义重大。一方面,中俄双方应更加重视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海外仓、边境仓等提供政策便利;另一方面,中俄两国的高等院校应通力合作,根据现实需求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更多能够掌握中文和俄文的高素质综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4.以“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减少阻碍经贸合作的安全因素。“一带一盟”对接合作为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目前中俄在贸易合作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阻碍双边贸易发展的安全因素,中俄双方应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在中亚地区安全领域的合作,对“一带一盟”对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维护中亚地区稳定,为开展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探索推动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自贸区建设已成为中国扩大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建设自贸区有助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关税、促进贸易发展。目前欧亚经济联盟已与多个国家开展自贸区建设谈判,并已成功与越南、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虽然中俄双方已经共同签署了《关于实质性结束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谈判的联合声明》,但是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有关“一带一盟”对接的谈判仍处于非特惠协议谈判阶段,在关税与自贸区建设方面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进程。未来,中俄双方仍需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人文交流,助推双边自贸区建设。

猜你喜欢

中俄一带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俄罗斯快递与中俄国际快递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我的梦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