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1-03-19王华英姚依坤孙晓静

护理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酮体尿管剖宫产

王华英,姚依坤,孙晓静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北京100086

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处理异常分娩、抢救母儿生命的重要方法[1]。2014 年,宗克成[2]报道我国剖宫产率达50%[2],是剖宫产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作为一种非自然分娩方式,剖宫产存在术后疼痛、活动受限、影响胃肠功能等弊端[3]。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对围术期病人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以减轻或避免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提高康复效果[4]。ERAS 在剖宫产术后的应用包括早期进食、早期活动、早期拔除尿管、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多模式镇痛及出院前宣教等[5]。本研究以ERAS 为指导,改进护理模式,探讨其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9 月—2019 年12 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行择期剖宫产的剖宫产再孕产妇200 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 例。纳入标准:①剖宫产后再孕产妇、择期剖宫产;②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急诊剖宫产;②术中出血超过1 000 mL 或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需要抢救;③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疾病者;④不愿参与本研究者。试验组:年龄25~35 岁(30.6±2.9)岁,分娩孕周38~40(38.8±0.7)周,孕前体质指数(22.5±2.9)kg/m2。对照组:年龄23~36(30.7±3.0)岁,分娩孕周38~40(38.7±0.6)周,孕前体质指数(22.7±2.6)kg/m2。两组产妇麻醉方式相同,均为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年龄、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参与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试验组 鼓励早期进食,术后1 h 进水,清醒后咀嚼口香糖[6],术后4~6 h 进流食,后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而无须等待排气后[7]。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并在术后24 h 后改为口服药物镇痛。在良好的镇痛基础上鼓励早期活动,术后2 h翻身,之后1~2 h翻身1次,主要以两侧交替翻身为主。根据产妇耐受性逐渐增大活动量及活动范围,下床活动后即可尝试拔除尿管,一般不超过术后12 h。产妇及新生儿返回母婴同室后即刻协助母乳喂养。

1.2.1.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后6 h 进行翻身、进流质饮食,排气后正常饮食,术后12~24 h 拔尿管,拔尿管后下床活动。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24 h。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如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24 h 腹胀情况,术后24 h 及48 h 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2 h 和24 h 尿酮体阳性率。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 腹胀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产妇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试验组术后24 h、48 h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t 值P例数100 100术后24 h 3.3±1.2 4.5±0.9-2.640 0.017术后48 h 2.9±0.6 3.7±0.6-3.394 0.003

2.3 两组产妇术后尿酮体情况比较 试验组产妇术后12 h、24 h 尿酮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术后尿酮体阳性情况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近10 年来,ERAS 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个领域。2018 年,ERAS 协会推出了剖宫产围术期的临床指南[8],我国于2019 年发布了“妇科手术加速康复的中国专家共识”[9]和“加速康复妇科围术期护理中国专家共识”[10]。目前,ERAS 在产科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已有研究表明,剖宫产产妇应用ERAS 可减少并发症,增进母婴关系,提高病人满意度[11]。整体的ERAS 理念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各方面,本研究以ERAS 为指导,改进术后护理措施,以期为ERAS 在产科应用提供证据。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方式,在降低母儿病死率、保障母儿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但是,术后疼痛、饮食及活动受限都会影响产妇的术后恢复,并对产妇泌乳和胃肠功能产生影响[13]。腹胀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术后腹胀可引起子宫切口感染、血液回流,甚至肠梗阻及肠粘连等,严重威胁产妇的身体健康[14]。而术后胃肠功能的尽快恢复是ERAS 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还可降低肠粘连的发生率[1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术后1 h 早进食,清醒后咀嚼口香糖,术后2 h 开始进行早翻身,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术后24 h 腹胀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研究发现,术后指导病人早进食、早翻身、早下地,可促进胃肠蠕动,显著降低术后腹胀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6]。本研究还以咀嚼口香糖来刺激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17]。

ERAS 中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是术后早翻身、早活动的基础。本研究中,术后24 h 内的镇痛以自控镇痛泵为主,术后24 h 以上如仍有镇痛要求,以口服镇痛药为主。有文献报道,病人自控镇痛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镇痛效果和更高的病人满意度[18]。本研究中,试验组术后24 h 及术后48 h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以ERAS 改进护理模式后,产妇的术后疼痛等不适减轻,更加有利于产妇的术后恢复。

ERAS 对剖宫产术后拔除尿管时间没有明确界定,认为下床活动后即可尝试拔除尿管。有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最早期撤出尿管时间为6 h[19]。本研究拔除尿管时间一般在术后8~12 h。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2 h 及术后24 h 尿酮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剖宫产术后早翻身、早进食,避免血糖过低,有利于产妇能量代谢恢复,减少术后出现尿酮体阳性发生率,同时,早期拔除尿管使病人尽早开始自主排尿,可加快膀胱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酮体尿管剖宫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尿酮体“±”或“+”代表啥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