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1-03-19李中阳
李中阳
[摘 要] 以“有理数加法”为例,立足生活实际,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在设计中,渗透分类讨论、数学结合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 有理数;加法;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及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三节“有理数加法”第1课时的内容. 有理数的运算是有理数运算的起点,是小学非负数加法的拓展,又是有理数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 对于后面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解方程或不等式等都有帮助. 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后续学习也有作用[1].
有理数加法有较强的生活价值,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学生应掌握和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思维方式,即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确定结果的绝对值. 鉴于此,本节课的重点应为: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及解析
教学目标:(1)理解与识记有理数加法法则;(2)能直接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中,感受分类讨论、数学归纳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
目标解析:(1)能利用不同的问题情景解释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如“负数+负数”用物体先向左运动再向左运动来解释;(2)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能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3)物体在数轴上运动,根据运动步数与方向写出对应加数,根据终点的位置写出对应结果.
教学问题诊断解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正数+正数,正数+0的运算,进入初中后学生又学习了负数、数轴与绝对值等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基础知识. 当数系扩大后,加法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相同或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相加,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七年级学生已具有观察、猜想的能力,还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限,知识储备不够,所以有理数的加法应分几种情况,如何归纳各种情况,教师需要做适当的引导,特别对于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3].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情境1:原来的温度是-4 ℃,上升7 ℃后的温度是多少呢?
情境2:小明中午支出20元,下午又收入90元,那么小明今天结余多少钱呢?
教师:生活中存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表示,当这些量依次发生变化时,可以用有理数加法表示,如上述两个情境可以分别用-4+7,-20+90表示,这些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理数的加法.
设计意图:根据生活实际,获取有理数加法的数学模型,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它们的结果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
2. 观察探究,总结法则
教师:在小学已学习了正数+正数,正数+0,当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加法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呢?
学生: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负数+0.
追问:上述六种情形,从大的方面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呢?
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将上述六种情况归纳为三种情况:相同符号的两数相加,不同符号的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
设计意图:在引入新数即负数之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能列出有理数加法的六种情况,但是把这六种情况归类成三种类型,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与总结.
探究1:一只蚂蚁在一条直线上向左或向右运动,设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如果蚂蚁先向右运动5米,再向右运动3米,那么这只蚂蚁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用算式如何表示呢?
教师首先让学生从数的视角分析运动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表示蚂蚁的运动过程,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以具体可感的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加法的合理性得到了解释,教师从数与形两个角度加以引导,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探究2:一只蚂蚁先向左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蚂蚁向哪个方向运动,运动了多少米?用算式如何表示这个过程呢?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教師的引导下,学生要明白两次运动的相互关系,如何用算式表示这个过程.
追问1:算式(-5)+(-3)=-8,结果合理吗?其中的负号与绝对值分别代表了什么?
追问2:请从符号与绝对值两个角度考虑,概括相同符号的两个数相加的情形.
设计意图:此探究是为了说明“负数+负数”的情形与“正数+正数”的情形类似,两种情形综合,学生容易得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有理数加法法则. 教师重在从研究思路上引导学生总结,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探究3:(1)一只蚂蚁先向左运动3米,然后向右运动5米,那么这只蚂蚁最终向哪个方向运动,运动了多少米?请用算式表示这个过程.
(2)一只蚂蚁先向右运动3米,然后向左运动5米,那么这只蚂蚁最终向哪个方向运动,运动了多少米?请用算式表示这个过程.
学生:第一只蚂蚁最终运动结果为向右运动了2米,用算式表示为(-3)+(+5)=+2;第二只蚂蚁最终运动结果为向左运动了2米,用算式表示为(+3)+(-5)=-2.
追问1: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从有理数的符号与绝对值两个视角,你能概括符号不同的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法则吗?
追问2:如是这只蚂蚁先向右运动10米,再向左运动10米,那么这只蚂蚁向哪个方向运动,运动了多少米?如何用算式表示这个过程呢?
设计意图:利用数轴验证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用形象直观的方法验证了有理数加法的合理性,突破了难点. 提高了学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教师:如果一只蚂蚁第一段时间向左运动12米,第二段时间原地不动,那么这只蚂蚁最终向哪个方向运动,运动了多少米?用算式如何表示这个过程呢?
设计意图:此实例旨在引出一个数与0相加的情形.
此时,师生共同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符号取与加数相同的正负号,然后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符号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然后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其和为0;(4)任何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样一种变化,即有理数运算的结果,不仅要考虑结果的符号,而且要考虑结果的绝对值. 这种思维方式在向量运算、力的合成运算中都有体现.
3. 典例演练,巩固新知
例:计算:(1)(-9)+(-7);(2)(-9.2)+3.8;(3)0+(-2020);(4)(-100)+100.
学生:(-9)+(-7)=-(9+7)=-16. (同号两数相加,符号取与加数相同的正负号,然后把绝对值相加)
学生:(-9.2)+3.8=-(9.2-3.8)=-5.4.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符号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然后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学生:0+(-2020)=-2020. (任何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学生:(-100)+100=0.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其和为0)
师生活动:总结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运算步骤,(1)判断是同號、异号、互为相反数,还是其中一个为0;(2)确定结果的正负号;(3)将它们的绝对值实施加减运算.
教学反思.
1. 重建加法概念
按照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十分困难,为此,本节课引入了蚂蚁在直线爬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建立过程.
2. 有理数加法法则实际是将其转化为小学数学的加减法运算
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难发现,当结果确定了符号之后,接下来进行的就是小学学过的正数或0的加减法运算,所以确定结果的正负号是本课的重头戏.
3. 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落实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思想方法,然后用这些思想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本节课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冰冰,王洁. 渗透数学思想 培养运算能力——以沪科版“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为例[J]. 教育文汇,2019(12).
[2]杨慧园.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23).
[3]贾京周. 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有理数加法教学探究[J]. 新教育,2017(34).
3218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