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需警惕“脆性高血压”
2021-03-18杨小龙
杨小龙
王洁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综合)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擅长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病、周围神经及肌肉病的诊治。
〇 血压
血压,顾名思义,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侧压力,是推动人体血液流动的动力,可谓生命之源。当人无法与血压友好相处,也就是血压高于正常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受其危害最大的就是心脏,若长期的高血压使心脏负荷过大而无法代偿,便会出现喘憋、心悸、浮肿等症状。
心脏在人体中就像一个泵房,心脏搏出血液的多少决定了血管搏动时对血管壁的张力大小,这种张力就是血压。当血压升高的时候,心脏得耗费更多力气将血液搏出到血管中,它的收缩功能易出现疲劳。久而久之,心脏的收缩功能逐渐减弱,使它很难正常发挥“泵房”的作用,导致血液积压在心脏中,出现心脏逐渐增大的症状。与此同时,这种膨大也让心脏的收缩能力变得更差,无法为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运作提供足够的血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心脏功能。
因此,保持血压水平波动在正常范围内应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事与愿违,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日益趋升,尤其高发于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如此居高不下,与其居于首位的病因息息相关,大约有60%的高血压患者有高血压疾病的家族史,这些患者高血压疾病大多是由于基因遗传所致,另外,有研究表明还有30%~50%的患者有遗传背景。由于我国老龄化社会愈发明显,有高血压家族史或遗传背景的中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所以高血压作为“三高”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疾病。
〇 脆性高血压
高血压其实就是舒张压和收缩压变高的一组临床症状,血压一旦增高,血管壁受到的压力增大,便会危机四伏,究其原因,不外乎血管内的自身因素和血管外的其他因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王洁妤主任告诉我们,老年人的高血压跟成年人的高血压大不相同,主要就是由于年龄增大,血管硬化导致的,因此应对起来也是有其特点。
老年人因为动脉硬化和血管内环境的改变,导致神经、体液调节失常,常出现一种“脆性高血压”。脆性高血压就像跷跷板一样,有血压数值波动性大、血压失去正常节律、机体自主调节能力下降 、维持正常血压困难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老年人更容易因为血压不稳定处于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瞬间就可能晕厥、跌倒,甚至发生意外。
王先生提醒,“脆性高血压”的老年人无论是起床、吃饭还是睡觉都需要注意,因为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血压节律异常都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了帮助中老年人群更好地应对脆性高血压导致的突发意外情况,专家总结了生活中三大容易发生危险情况的场景。
“脆性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场景
● 起床
“脆性高血压”的老年人起床时尤其要当心体位性低血压,当从卧位变成立位或者头部倾斜位置大于60度时,这样的体位改变可能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进而快速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
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发生的低血压被称为 “体位低血压”,“脆性高血压”患者如果在改变体位时收缩压(高压)降低大于2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降低大于10毫米汞柱,同时伴有眼前发黑、头晕、飞蚊症、晕厥、跌倒、乏力、衰弱等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的症状,便是出现了“体位性低血压”。
想要避免“体位性高血压”的危害,王主任提醒我们一定要做到一下四个15:
1. 躺15秒: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醒来时不要马上起床,先睁开眼平躺15秒钟,然后再慢慢坐起来。
2. 坐15秒:坐起来后先不要着急下床,静静地坐15秒,缓和心绪之后再下床。
3. 坐在床边15秒:下床的时候仍应动作轻柔,建议先慢慢把双腿放在床边,坐在床边清醒15秒后再起身。
4. 床边站立15秒:最后從床边站起来,站起来后也不要着急迈步向前走,而应站在床边再休息15秒左右,这样即使发生头晕等不适症状可以马上坐到床边休息,避免发生意外。
● 吃饭
王主任建议,老年人不可餐食过饱,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周围血容量较年轻人便有所下降,顿顿饱餐会使其胃肠道负荷过重,如此一来血液便会大量聚集至消化系统帮助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导致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餐后低血压:
1. 餐后两小时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等症状。
2. 餐后两小时之内收缩压(高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
3. 餐前收缩压 (高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上,餐后舒张压(低压)低于90毫米汞柱。
出现上述任意一种情况,就说明可能已经出现了餐后低血压的情况。
王主任建议,老年人不宜吃得过饱,有餐后低血压的老年人建议少食多餐。餐前可以适量饮水,缓解餐后低血压,年龄不大的中老年人可以餐前喝300毫升水,80岁以上的人可以减少到200毫升,心衰、肾病患者不建议水补。
● 睡觉
正常的血压节律表现为“双峰一谷”,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在上午6~10点和下午4点~晚上8点会出现血压峰值,晚上8点后血压开始逐渐下降,凌晨2~3点达到血压的最低谷。而“脆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血压节律可能会变得不正常,有可能日间血压变低,夜间血压反而变高,长期如此会对人体的许多靶器官造成损害。
〇 学会测量血压
更可怕的是,80%的老年人对自己是否存在血压节律异常、血压是否存在异常波动等问题毫不知情,那么如何发现自己的血压异常呢?王主任告诉我们,之所以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处于“三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众对高血压的认知目前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降压药物有依赖性、过度地夸大药物的副作用等。很多高血压患者都“跟着感觉走”,却忽略了“血压是测出来,不是感知出来”的事实,直到不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产生严重的心、脑、肾、外周大小血管病变等并发症才就诊,而这时,有些并发症已不可治愈甚至致死。
所以定期检测血压,了解自我血压在每天不同时段的波动范围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血压测量前,以下四点必须有所了解:
1. 了解血压的正常值。根据目前的国内外医学指南,正常成年人血压应该小于140/90毫米汞柱,当血压非同一天多次测量情况下,医院诊室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或家庭测血压高于135/85毫米汞柱,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建议就诊。
2. 了解血压测量的器械。目前测量血压的仪器主要有水银血压计、电子自动血压计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等。对于自我家庭测量血压,目前推荐的主要是电子血压计,其优点是便捷、准确、易操作,但是其缺点是只能测量某一个或某几个时间点的血压,无法起到动态监测血压的效果,因此王主任推荐中老年人群先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来监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血压非常勤奋,白天每20分钟测量一次,夜间每30分钟测一次,佩戴一天我们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这种血压节律异常的人,如果血压节律和波动范围没有明显异常,那么日常仅需使用普通的电子血压计即可。
王主任建议,起床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吃饭发生餐后低血压以及失去正常血压节律的人,都可以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3. 了解血压测量注意事项。测量前不要抽烟,饮用浓茶、咖啡,排空膀胱,保持心境平和及全身放松,宜选择有靠背的椅子上坐位,至少休息5分钟后再开始测量。袖带的上臂中点与心脏应该处于同一水平。每次测量2~3次,至少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并注意记录。
4. 了解血压测量周期。无高血压的18岁以上成人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变化。有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应经常测量血压。对于初诊高血压、治疗早期或经治疗血压尚未达标的患者,应于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至少1天。
〇 正确饮食,辅助降压
除了遗传因素,精神和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的病因之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人们长期生活在精神紧张的环境中,激动、焦虑等负面情志因素的长期刺激也会引发高血压。另外,年龄的增长、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等诸多因素均会诱发高血压。
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了“脆性高血压”,除了遵医嘱吃药及锻炼以外,饮食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一部分患者单纯通过饮食管理,血压就能达到目标血压值。
1.正确吃盐
限盐是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盐摄入过多会影响到高血压的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王主任希望大家通过控盐,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来减少恶性高血压的发病率。
生活中常用到的食盐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钠盐,一种是低钠高钾盐,钾对于心脏血管有保護作用,还可以协助机体排出过多的钠负荷,因此用适当钾盐代替一部分钠盐,可以缓解“脆性高血压”。
王主任建议,“脆性高血压”患者或中老年人群可以星期一到星期五吃钠盐,星期六、星期日吃钾盐,但应注意每日的盐摄入量不能超过5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摄入过多的钾。
2.喝点绿茶
研究发现,适当喝点绿茶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发病风险;还能降低冠心病风险,同时改善血脂和尿酸水平;每天饮茶≥4杯,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20%。
王主任提醒,绿茶也不能多喝,且不能泡得过浓,经常喝绿茶的人应注意一个月的绿茶消耗量不要高于50克。
3.远离酒精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喝酒的习惯,但是有相关的研究表明,过度酗酒实际上是诱发高血压的一大重要原因。饮酒量越高的患者血压升高得也越快,而且酒精会影响降压药的治疗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戒酒是必不可少的。
4.晚餐少吃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饮食上不仅要保持清淡,晚饭也应该减量。这是因为晚上暴饮暴食会给自己的肠道增加负担,影响睡眠质量,容易导致血压出现异常波动。晚上如果实在想吃,王主任建议可以吃一些新鲜的水果。
5.正确用油
在食用油的选择上,高血压患者要优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菜籽油、茶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以及花生油等,尽量不吃动物油。此外,也要少吃或不吃油炸、高油脂以及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如蛋糕、点心或人造黄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