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经方伏水火
2021-03-18车翀
车翀
傅延龄
傅延龄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身于中医世家,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是我国少有的既有中医家学,又接受了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完整大学教育,并且完成国家级师徒式培养的中医专家,长期工作在中医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及教学一线。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理事。
具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擅治多种内、妇、儿科疾病,如急、慢性发热,咳喘;食道、胃肠、肝胆、胰腺疾病,如食道炎、胃炎、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肿瘤等;肾病,心脏病;月经病及带下、不孕,慢性湿疹、皮炎、痤疮,自体免疫性疾病,腰腿痛等各种慢性疼痛、眩晕、耳鸣聋、失眠、虚弱、便秘、浮肿等。精于脉诊和望诊,善用经方。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经方降服“浇不灭的火”
火作为一种中医中的邪气,在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多数人遇到口腔溃疡、面部毛囊炎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便是“上火”。诚然,火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病理因素,许多病机、证型都与火有关系,但火仍然有更细致地划分,所导致的症状也非常复杂,而许多看似是由火所致的症状其实并不一定背后只有火热之邪作祟。
傅教授告诉我们,临床上有两种“火”非常奇怪,症状非常像“上火”,但吃西瓜、喝凉茶,甚至吃清火药都不管用,而且这两种“火”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见,如果不及时认清它们的真面目,对症下药,“火势”会越来越大,最终酿成大祸!
1.浇不灭的“类火”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出现手脸发红、头晕目眩、失眠易怒等症状时,都会觉得是阴虚阳亢、肝火上升导致的上火,需要吃牛黄清心等降火的药。但事实上高血压并不都是肝阳上亢,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身体寒气太重,牛黄清心等降火药吃得越多,可能让我们的症状越严重。
傅教授告訴我们,这种火叫作“类火”,它的本质是阳虚生寒。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调和,寒热有序而平衡,如果因为一些病理因素导致体内阳气虚弱,那么会导致肌体内部的寒气旺盛,阳气受到制约。进一步发展,寒气占据了体内本属于阳气的“家”,将其逼得“离家出走”,这样过多的阳气散发到体表、上升到头面,就在局部形成了热性症状,比如我们普遍认为的上火症状:失眠、口舌生疮、咳嗽咳痰等。这种情况又被称为“阳虚火旺”。
付教授说,第一种“浇不灭的火”又叫“类火”,它的本质是阳虚生寒,表现为类热高血压、类热口疮、类热失眠、类热咽喉肿痛等。
【类热口疮】溃疡面部充血、基底部苍白、疼痛不重。
【类热高血压】形体肥威、下肢肿胀、肢体不温、小便量少、舌苔白滑、舌体胖大。
【类热失眠】烦躁多梦且是噩梦、心慌气短、恶寒喜暖、精神萎靡、舌苔白舌淡红。
【类热咽喉肿痛】舌苔白滑、舌体胖大,虽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但黏膜水肿而无充血。
既然明确了类火的根本病机是寒,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使用“温阳散寒”的方法,用辛热的药物去治疗即可。
● 寒性高血压——真武汤
【药材】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炮)、生姜。
【功效】温阳化气、行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方义】本方是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要方。方中附子温壮肾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利小便、止腹痛。五味相配,既能温补脾肾之阳,又可利水祛湿。故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聚所产生的诸证。身体中的水湿之气减少后,血压也会随之下降。
● 寒性口疮——理中汤
【药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
【方义】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傅教授告诉我们,方中所用的干姜辛热,温脾散寒效果很好。如果口疮很疼,可以切一片生姜贴到溃疡表面,1分钟就可以缓解疼痛(只针对寒性口疮)。
● 虚寒性烦躁失眠——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药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功效】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主治虚劳少腹弦急、阴部寒冷、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失眠等。
【方义】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而达阴平阳秘、精不外泄之功。桂枝汤加入龙骨、牡蛎后,不仅仍具有温阳散寒、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还有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功。
傅教授介绍,失眠烦躁是心气虚寒的表现,心阳不足易导致失眠、噩梦,桂枝加甘草能温心阳,龙骨加牡蛎能重镇安神。
除了傅教授善用的经方之外,其实我们在厨房的调料柜里也能找到调理这种“类火”的妙药。
● 治疗寒性口疮茶饮
【材料】干姜9克、甘草6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放于锅中,加200~300毫升温水,煮5~10分钟后取汁代茶饮用。如果有寒性口疮的患者还可将汤含在口里,让药物充分作用于口腔黏膜。
● 治疗寒性高血压茶饮
【材料】肉桂3克、茯苓15克。
【做法】将茯苓洗净、浸泡后加水煮沸,煮好后取汁,在饮用前将肉桂粉加入调匀即可。
2.浇不灭的“假火”
第二种“浇不灭的火”被称为“假火”,本质是肾阳不足、中焦痰阻导致的上热下寒,表现为上半身上火症状明显,而下半身往往阳虚怕冷,这是中医寒热错杂证的典型表现之一。肾的阴阳失去平衡,不能很好地相互制约、调控,阴虚导致阳亢,火热上行而导致上热下寒。或是内寒过甚,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导致热性体征。
傅教授曾经接诊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她本身患有长期的“老慢支”,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患上了肺心病,表现为痰多、咽喉疼痛,尤其感觉上身热、出汗,可是下身及脚却是冰凉的。傅教授告诉我们,如果这时辨证不仔细,以为这仅仅是热证或者虚寒而清热、补阳,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应该使用“引火归元”的治疗方法。
所谓引火归元,即引导上浮、外泄的阳火回归到命门——肾中。这就需要用到温热药物协同滋阴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傅教授的临床经验是用金匮肾气丸配合生脉饮或加牛膝配合肉桂,起到引火下行、引火归元的作用。
● 金匮肾气丸
【药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功效】补肾助阳。
【方义】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泽泻、茯苓利水滲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助阳之效。
● 生脉饮
【药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方义】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故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故为臣药。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效。
● 家庭调理简便茶饮方
【药材】熟地黄30克、肉桂粉0.3克。
【做法】取30克熟地黄加水煮沸后滤渣取汁,在煮出来的水中调入0.3克肉桂粉即可饮用。
经方降伏“看不见的水”
水是人体重要的成分,在中医的认识中,水既是人体必需的物质,也同样可以成为一种病理产物,也可以作为一种病理因素引发新的问题。提起水液代谢异常,大家往往会想到水肿。其实,水肿只是水液代谢疾病中的一个类型,而且属于“看得见”的水,傅教授告诉我们,水作为病理因素的表现多种多样,有一些“看不见”的水往往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引发严重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里所描述的即外来饮食进入的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由胃到脾,在脾的运化、升清降浊下到达肺,又在肺的气化作用下散布全身,最后到达膀胱排出人体。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我们的肺是天,主宣发肃降;脾是地,主运化水湿,可以形成一个循环。而肾主水,司开合,肾调节水液代谢运行,同时肾气主管膀胱开合,维持膀胱排尿、贮尿功能正常,宛如人体天地间的大坝。不难看出,在水循环中三个最重要的脏腑是肺、脾、肾,如果种种原因导致这三脏的功能出了问题,人体就会水灾泛滥,也就可能出现这种“看不见”的水。
水液代谢异常,在体内往往形成水湿痰饮这四种病理产物,它们也会作为病理因素引发新的疾病。湿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的一种状态,湿进一步发展、聚集,也变化为水。水多溢于肌表,以形成头面、四肢等的水肿为典型特点。水停滞、凝聚则成为饮,饮多停于胃肠、胸胁、胸膈等脏腑组织的间隙。饮进一步凝聚,则化生痰邪。
傅教授告诉我们,看不见的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在症状并不严重时容易被忽视,许多病证都与这种看不见的水有关系,比如上焦受侵犯可能出现心悸、胸闷、哮喘、胁肋疼痛等问题。肠道受这种水的影响,腹泻和便秘都有可能出现。
中医治疗因水导致的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金匮要略》中专门探讨了水气病的诊治,研究的就是看不见的水导致的疾病。在《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记载了中医治水的3个重要原则——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这也是中医对于水饮痰湿治疗方法的有效总结。
治水第一法:麻黄汤开鬼门
所谓鬼门,即汗腺的开口——毛孔。治疗时通过宣发肺气,使汗从皮肤而出,帮助人体将肌肉皮肤多余的水排出去,这一步的核心便是发汗。傅教授临床上常用麻黄汤作为开鬼门的方药。
● 麻黄汤
【药材】麻黄、桂枝、杏仁、灸甘草。
【方义】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黃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药性猛烈,切不可自行随意服用。傅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与麻黄汤功效相似的食疗方——代麻黄汤。
● 代麻黄汤
【药材】葱白20~30克,姜15~30克,防风、白术各9克,甘草3克。
【做法】上述药材洗净后放于锅中,加水煮沸,滤渣取汁饮用。
傅教授提醒,药物有发汗作用,服用后需要避风寒,避免受寒加重疾病。尽量在温暖的环境中饮用,避免寒冷环境影响发汗。
治水第二法:五苓散洁净腑
此处的腑指的是膀胱,把膀胱的水过滤掉,使得水道疏通,这就叫洁净腑,通俗来说是利尿。这是一种治疗“饮”证的方法,可以通利小便将积聚于关节、肢体以及脏腑中的水饮排出体外。这种“看不见”的水导致的症状有喝水变多但排尿和出汗却没有变化,且排尿少,出入量不平衡等。
针对这种体表之外的水,可以用五苓散通小便的方法来祛除。
【药材】猪苓、茯苓、桂枝、泽泻、白术。
【方义】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诸药共用,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做法】将猪苓、茯苓、桂枝、泽泻、白术做成细粉,每次吃6克,用米汤调匀后服用。没有米汤也可以用开水调和后服用。
傅教授提醒,当体内水分过少时、较为干燥时不可用五苓散。
治水第三法:三仁汤去菀陈莝
菀就是瘀,在体内堆积停滞,这是一种瘀结的病理状态,当用通利之法祛除。而陈的意思是久,这句话的含义是祛除久积滞于体内的糟粕、病理产物。其主要的方法是通利大便,是积聚物质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水肿严重者的治疗,或是水气病较为严重者。傅教授推荐使用其创立的“三仁汤”(非经典名方三仁汤),药性相对平和,也都是日常饮食中可以寻找到的材料。
【药材】郁李仁、火麻仁、决明子。
【做法】先将郁李仁、火麻仁、决明子打碎,放入锅中加水煮15~30分钟。
如果只是身体肥胖、脾虚湿气重的情况,傅教授推荐使用苓桂术甘汤,可以预防体内产生“看不见”的水,预防水湿进一步发展。
● 苓桂术甘汤
【药材】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
【方义】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药,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药,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药,健脾燥湿。炙甘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药、使药之用。
【功效】健脾、温暖阳气,有利尿的作用。
傅教授介绍,这四味药都是药食同源之物,家庭可常备,合理使用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看不见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