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1-03-18陈艳君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个体化神经功能脑梗死

陈艳君

(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脑梗死临床常见,具有较高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该病病程长、并发症多、难以彻底治愈,长期的疾病折磨及药物的副作用,容易引起一系列不良心理状态,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为此,本研究针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并加强心理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排除:意识障碍者;精神病患者;伴严重心肝肾疾病者;依从性差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4~82岁,平均(69.11±17.45)岁。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4~83岁,平均(69.83±14.21)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加强巡房,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状况,并指导其注意清淡饮食;做好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护理;帮助患者适当按摩肢体,协助翻身,避免出现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另外,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日常能力训练、站立、坐起、行走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包括:(1)加强认知干预。由于老年患者对该病缺乏正确认知,配合性相对较差,护理人员应主动向其及家属详细介绍脑梗死病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康复要点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2)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需保持亲切态度,礼貌待人,多与患者家属保持有效沟通,告知家属应多给予理解、鼓励、陪伴、尊重患者等,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增加互动机会,了解其感兴趣的内容,使其感受到人文关怀,以尽快取得信任的护患关系。(3)提高治疗信心。在交谈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其不同心理特征进行及时疏导、安抚,对于表现出悲观情绪者,邀请康复效果理想的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增强其治疗成功的信念;对于表现出焦虑情绪者,可通过聆听轻音乐方式,确保情绪平稳,提高治疗与康复依从性。此外,还可通过发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在发病早期,患者存在恐惧、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保持沟通,提高患者认知力;在恢复阶段,患者容易出现失望、沮丧等心理,需侧重消除病因、提高康复信心。

1.3指标评定 ①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分值越高,则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②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

2 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大幅降低(P<0.01),但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分)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研究组:40例患者中,中度9例,轻度31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重度4例,中度16例,轻度20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33,P=0.016)。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率高等特点,患者一旦突然发病后,由于心理准确不充分,加之肢体偏瘫、言语障碍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等,容易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3],心理变得脆弱,久病后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大多伴有“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往往会出现生活悲观、人际交往热情下降等,加深了孤独无助感[4],甚至对未来生活绝望等[5]。因此,有必要加强注重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本研究根据其不同心理特征,从加强认知干预、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治疗信心方面采取对应的个体化心理护理,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结果表明,研究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好于对照组。提示通过接受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一步改善其神经功能,对促使病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开展。

猜你喜欢

个体化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