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野下大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以《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为例

2021-03-18甲鲁海

关键词:核心学科素养

甲鲁海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高等外语教育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会议指出,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求变,要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①参见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2期,第1-7页。。这一目标的提出,是为了使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21世纪世界范围内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等带来的挑战。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时代,国际视野被公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认知,它能帮助学习者改进思维、拓宽视野,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沟通协作等方面有出色表现。具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的学习者,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风采,进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和政策的发展趋势,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努力探索,满足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外语人才需求。本文以《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为例,从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及评估模式等方面探讨国际视野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的概念,要求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国际上,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对核心素养定义有所不同。例如:欧盟将核心素养定义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是人提升自我、胜任工作必备的素质,而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认为它是21世纪人所必备的技能和能力②参见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3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核心”被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示“主要的”,“素养”则被定义为“平日的修养”。可见,“核心素养”代表着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应当具备的思想、艺术、知识、态度等的水平,它突出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国内教育界一般将它定义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①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0期,第1-3页。,也有学者提出,它并不仅仅是能力、品格和观念,而是“这些方面整合在一起的综合品质”②杨向东:《关于核心素养若干概念和命题的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0期,第48-57页。。可以看出,虽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阐述不尽相同,但广泛认同的一点是,“核心素养”能够支持学生的终身发展,“既包括传统的知识和能力,也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它“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角度出发,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③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5期,第79-86页。。

二、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核心素养”是一个伞形术语,内涵丰富,涵盖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学科素养以核心素养达成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科特点,发挥学科特长,体现学科价值④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9期,第29-35页。。核心素养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充当宏观的课程目标,而学科素养则界定了具体的学科目标,学科目标引导着具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⑤郭文娟、刘洁玲:《核心素养框架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3期,第16-28页。。

英语作为通用的国际交流语言和我国最大的外国语种,其学科素养对学生的总体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⑥束定芳:《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山东外语教学》2017年第2期,第35-41页。。在中国语境下,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它要求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⑦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中国考试》2017年第5期,第7-14页。。这就是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通过课堂不同环节的紧密结合来实现,如学习目标的创设,教学内容的丰富,活动设计的更新等等。

总体而言,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措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2016-2018年为例,在知网上搜索到的有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术期刊文献共有900余篇,其中绝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中小学英语教学,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的探讨较为匮乏,仅有几十余篇。这些文献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体系构建研究,如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总体培养策略等;二是具体个案研究,涉及到不同课型课堂教学策略,如阅读课、写作课、听说课等。针对学科素养的落地,有学者认为,应当首先突出中国特色,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⑧林崇德:《建构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1期,第66-73页。。学科素养的实施关键在于建立与核心素养对应的“目标、课程体系”,“变革课堂教学方法”⑨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与实践探析》,《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第14-20页。。要实现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需要将其具体落实在单元设计和学习评价等方面”①彭寿清、张增田:《从学科知识到核心素养:教科书编写理念的时代转换》,《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第106-111页。,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改进考试内容”、“创新评价手段方法”②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6期,第29-32页。等。除此之外,有的学者建议采用“分层结构”实现目标,即聚焦于“双基”、“问题解决”和“学科思维”三个层面③钟柏昌、李艺:《核心素养如何落地: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第55-63页。。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教育界对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落实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例如,结合具体情境的行动研究以及具体教学案例数量较少,鲜有对情感陶冶、开放思维、发展眼光等的实践培养案例,难以对一线教师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同时,对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评价研究虽然有所提及,但不够充分,仍有待于深度探讨。因此,积极研究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一般认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而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④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发展:挑战与课题》,《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期,第3-23页。。这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等所提倡的“做中学”⑤郭文娟、刘洁玲:《核心素养框架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第16-28页。。如前所述,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在课堂实践中落实,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内容、活动、以及评价等载体,否则,素养的形成就无从谈起。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素养来设计、组织和展开,只有聚焦课堂,充分理解教学活动的性质,真正把握学科的育人本质,重新构建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一)教无定法,教学有法

从教学活动来看,多样化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设置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寻求问题的答案。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双人或多人小组研讨,让学生充分表达看法、进行合作竞争等。改进和丰富活动形式可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事后,小辉的妈妈在朋友圈里写道:“妈妈眼中的孩子总是缺点大于优点,老师却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将它放大,使孩子更加自信,也更加努力!谢谢老师!我家辉儿把小红花很小心地放到自己的‘宝贝盒’里。”

表1:创意活动组织策略

(二)文化引领,提升思维

在教学中,可通过丰富内容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进步,这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审美鉴赏

艺术素养的培养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他们在吸收古往今来人文艺术的精华同时,开拓联想空间,拓宽创新视野。因此,结合不同主题,使学生借助英语语言的学习,进行艺术欣赏和鉴别,陶冶艺术情操,健全完善人格,提高他们对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审美鉴别能力。

表2:艺术情操培养策略

提高自身修养 加大学生阅读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语言材料的训练,鼓励学生用所学语言去探索和学习。丰富课余艺术生活 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参观画展等,如简略了解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等。

例如:在进行“艺术“主题的学习时,除了推送有关艺术的定义、功能、分类、流派等文章,可在教学中组织“艺术(家)在我身边”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机会,包括各种类型的才艺展示,如英文诗歌诵读、歌曲演唱等,使他们接触并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理解艺术的形式和功能,体会到艺术无处不在。同时要求学生课余参观美术馆、画廊、参加音乐会等,以日志形式记录所见所思,并分享艺术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2.文化传承

由于课程“涉外”的特点,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格外突出“国际交流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等特点,突出中西不同思维方式碰撞和比较中的“思维品质”的提升①束定芳:《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山东外语教学》2017年第2期,第35-41页。。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应该特别注重将英语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即在学习和探索外国文化的同时,积极介绍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②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年第2期,第5页。。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加大论述中华文化的比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欣赏和珍视本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除此之外,还应补充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高铁、5G等热点现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使英语与母语的融合发展,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增强对外交往中的自信,正确地定位和分析自己,更好的介绍本国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不要以西方的品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体制为标准来审视自己的国家”,要避免立场的偏离。在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时,应擦亮眼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③张德禄:《外语教学中的评价与品德教育》,《英语研究》2019年第1期,第12-22页。。

表3:文化自信提升策略

随着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教育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在这种形势下,应该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能以理性的态度、良好的辨别能力看待国际形势。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在这一主题的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复杂原因、影响、对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个人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些什么,即为世界的改变贡献力量,愿意在个人层面采取行动,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在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成了“世界公民”。正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人人需要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此类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包括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

再如:进行“文化意识”主题的学习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各国在子女教育、民俗节日、建筑特色、人生哲学、生活方式、审美标准、休闲娱乐、饮食文化等方面表现各有不同。通过学习,让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使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的目标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尊重、理解和包容文化差异,克服狭隘民族主义,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世界公民做好准备。为了提升学生分析、判断和辨别能力,可以布置论文写作任务,要求利用所学的“比较与对比”方法,选择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无优劣之分,应当对不同的文化给予尊重和理解,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3.思维发展

对10所世界一流大学制度的文本分析显示,不同大学在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上存在共性,其中“问题解决与创新”是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①臧玲玲:《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基于文本分析的视角》,《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12期,第102-106页。。它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这些高阶思维不但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将来从事其他工作必备的职业素养和公民素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各自学科与英语密切结合,通过增加写作能力训练、补充文化背景知识等做法,使他们消除思维定势,发现问题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同一主题下,补充观点相异、相反的不同文章,引导学生仿写或续写,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②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2期,第30-35页。。

表4:国际视野拓展策略

例如:转基因食品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关于它的利弊展开辩论,题目是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Does More Harm than Good,辩论分为两个阶段,要求正方和反方在第二阶段互换立场。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比较全面地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模拟联合国活动关注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当今各国面临的热点问题,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国际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可借鉴这种形式,要求学生模拟书写文件、听取发言、表述观点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语言和写作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些目标,学生需具备独立判断能力,能够整合各学科知识,进行信息的鉴别、加工、组织、评价等,并密切联系大会要讨论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从跨学科角度学习。

上述各类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既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设想如果身处多元文化的环境中,遇到挑战性问题时如何应对,这样能够促成学生站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格局上看待问题,也就是具有前文中所说的“国际视野”。只有充分具备在国际交往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才能切实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以评促教,相辅相成

评价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它能够为教学提供导向,及时反馈信息,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确保教学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教学有积极的反拨作用。评价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核心素养目标是否达成,因此,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在对核心素养评价时应该超越对学科知识、学习结果的简单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是否通过学习具备了学科素养包含的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决策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视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持续、变化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建立相应的记录,加强对学生长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监测。

2.重视考核方式和效果评价模式多样化。设置合理、多元的评估手段,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使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有机融合在一起。

3.重视学生的参与。采用同辈评估方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对于自己或同辈的表现进行评价,这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素养发展状况,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

4.重视将评价依托于真实的情境①林洛颖、边国霞、周文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年第12期,第50-54页。。测试中应注重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以及通过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学习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调整和改进单一的考试形式,增加真实情境问题考查的比重。例如:在考试中可以创设国际会议交流、跨文化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探究挑战性问题的积极性,以此考察其解决具体的、不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视不同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会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应努力推进英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将各自专业与英语学科密切结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找到切入口,使英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凸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因此,评价时不能割裂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应当将英语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结合在一起评量②郭宝仙:《核心素养评价:国际经验与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第48-55页。。

四、结语

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新的形势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外语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英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目前,对于大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尚处在探索阶段。由于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优化授课方式,完善评价模式,进而使这一目标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最终使学生从中受益。由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它值得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核心学科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