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紫翔的战后中国工业化建设观

2021-12-03杨宏雨陈立波

关键词:工业化条件工业

杨宏雨,陈立波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工业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国民经济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建设一个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国家。1944年前后,抗日战争的胜利已渐露曙光,如何在战后重建中国、尽快完成中国的工业化成为时人热议的话题。李紫翔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工业化问题的论文,从工业化“整体改造观”出发,对如何正确处理战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工业发展与农业改造问题、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问题、辩证利用外资与创造民族资本问题、战后中国经济体制问题以及工业区位的选择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

一、产业的选择:工农配合与轻重协调

(一)农业的改造应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妥善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所在。李紫翔将工业与农业的不相配合视为是阻碍战后工业生产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农村既不是工业品的市场,而农村所需要的物品,工业也不能供给”;另一方面,“工业需要的原料,农业不能生产,或是农产原料在量上和质上都不适合工业的需要。”①李紫翔:《三十三年的后方工业生产》,《新经济》1945年第11卷第11期。换言之,近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对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与当时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大优势的农业,完全建筑于手工业的历史基础上,它的供需关系也与手工业完全相协调,而与近代工业是格格不入的。”②李紫翔:《当前工业生产的几个问题》,《中国工业(桂林)》1944年第23期。从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而言,“工业技术规定了工业生产是以大量,集中和统一标准为特征的,因而对于工业原料的要求亦是以大量,集中和品质纯一的生产为主要条件。”③李紫翔:《从工业化观点论我国农业政策》,《中国农民(重庆)》1944年第4卷第4期。而现实恰恰相反,“我国现存的农业生产,在粮食或原料方面,都是以细小分散的生产为主要的特征。”产量如此,质量更成问题。“小块土地上的农业生产者,无知亦无法做到品质的标准化。”“小商品的农业生产,品质的多种多样,决无标准可言,却是自然的亦是无法改良的结果”。①李紫翔:《我国工业建设与农业改造》,《中国经济》1944年第1卷第4期。

如何解决工业与农业的失衡,民国时期的学者曾经提出了不少观点。有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之争,在以工立国中,又有重农与重工之异,还有工业乡村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工业化之辩。②参阅聂志红:《民国时期的工业化思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孰是孰非,如果仅从各自的逻辑论证看,都能自圆其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李紫翔认为,以往学界的观点,缺陷在于“都把这个问题从我国工业化的具体发展过程分离开来,只在一般的抽象理论上予以处理的。”③李紫翔:《从工业化观点论我国农业政策》,《中国农民(重庆)》1944年第4卷第4期。在他看来,“工农业的关系,并非如我们从工业化成功的国家所看到的那样,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进步,而农业的进步又促进了工业发展的平面的相互影响,而是农业的改革是工业长足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④李紫翔:《从工业化途径论工业建设纲领》,《经济建设季刊》1945年第3卷第4-5期。“我国固有的手工农业经济,应该依照工业生产方法的性质和要求,积极的有所建设,消极的也要有所废除,才能为工业与农业相互平衡发展,建立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为工业建设提供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另方面也使农业改造成为工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以达到工农两业的相互发展”⑤李紫翔:《从工业化观点论我国农业政策》,《中国农民(重庆)》1944年第4卷第4期。一言以蔽之,中国的工业化需要实现农业的工业化。没有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的工业化就失去了根基,犹如在沙滩上建塔。

(二)以重工业为首要,重轻工相互协调。

重工业是国防建设的根本。近代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军事国防力量上的落后。李紫翔指出,“我国必须并可能走上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了抗战的需要与胜利,更为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独立平等的强大国家,就必须建设工业,首先是国防工业的重工业。”⑥李紫翔:《农本主义之最后清算》,《经济建设季刊》1943年第1卷第3期。然而,以重工业为首要并不等同于工业化建设应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在战后工业建设计划中,重工业建设固应占到首要的地位,但是重工业的首要地位,与工业建设的重心放在重工业上,是有区别的。”李紫翔认为,“事实上,战后每个国家除了国防最低限度需要外,亦是不需或不容许著重军事工业生产的,假如一个国家还著重军事工业,就会减低工业化的速度。”而中国矿藏资源的缺乏,又尤其限制了全面建设重工业的可能。“如由资源力量言,则我们的国防工业必须严格限制于自卫方面;超过此种限度,就非我国资源的和经济的力量所能胜任。”⑦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

二、资本的来源:利用外资与创造民族资本

(一)取长补短,大胆辩证地利用外资。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在一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启动工业化进程时,都不得不考虑实现工业化的资金从哪里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资本短缺问题成为阻碍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国内资本缺乏,于是转而寻求外资的帮助,这本身无可厚非。李紫翔认为“外资的应该利用和可以利用,不是一个原则的争论问题。”③李紫翔:《利用外资的自我条件》,《新中华》1945年复刊第3卷第8期。“战后外资的利用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我们应须计划大量的利用。”④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

恐于近代中国遭受外资经济侵略历史,不少人对于是否应该利用外资心存疑虑。李紫翔指出,在战后的中国,因着抗战的胜利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奠立,外资“可能具备为工业化服务的新性质”,“外资的破坏国民经济的历史作用,可能转变为实现工业化的一个有力工具。”辩证地看待外资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的不同作用,这是在理论上主张合理利用外资的第一步。继而李紫翔进一步说明了外资利用的可行性,即“战后国际上也有数量巨大的剩余资本,需要投放到需要资本的国家去,尤其是美国更可能作到协助工业建设的大量投资。”⑤李紫翔:《利用外资的自我条件》,《新中华》1945年复刊第3卷第8期。然而,李紫翔对于利用外资也并非毫无保留。他清楚地认识到,利用外资并非是没有条件的。事实上“战后友邦的资本输入,可以是无政治条件的,但不是无经济条件的。”这个经济条件就是经济的独立和发展。如果没有经济的独立,没有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利用外资,就可能转化为“依赖”外资;如果没有经济工业化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仅靠原料和农产品的输出”来换取外汇,那么利用外资的能力一定会“受有极大的限制”,因为“外资无论来自友邦政府或其资本家,对利息利润的支付,是须有确实保证的”。⑥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1948年,李紫翔尖锐地抨击被国民政府寄予厚望的美国援华法案,“不免是以牺牲国民经济的独立发展,和加甚经济体有机构成的脱节为条件的”,其结果“恰好是损害抵消了‘协助’,限制并取消了真正走向自立的自助。”⑦李紫翔:《美援与中国经济》,《新中华》1948年复刊第6卷第24期。

(二)积极创造民族资本,避免过分依赖海外资本与市场。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甲午战败以后,中国在列强炮火的轰击下,不得不抛弃闭关自守、自成一体的幻想,对外开放,走向并融入世界成为历史的大趋势。李紫翔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他指出中国“事实上既已不能闭关,并与外界通风了百有余年”⑨李紫翔:《农本主义之最后清算》,《经济建设季刊》1943年第1卷第3期。。对外开放是战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外开放的水平也决定了利用外资的程度。但与此同时,李紫翔指出不能因为外资的可得利用便忽视了创造民族资本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有了外资,或是只要努力争取外资,放弃甚至抑制民族资本的创造,那亦就会构成另一极端的严重错误。”⑩李紫翔:《利用外资的自我条件》,《新中华》1945年复刊第3卷第8期。

因日本战败,东南亚国际经济秩序随之巨变。许多人主张中国应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对外输出,扩大海外市场。李紫翔则认为“过分重视海外市场对于我国工业发展的作用,亦是一种错误,而危险的想法。”①李紫翔:《从工业化观点论我国农业政策》,《中国农民(重庆)》1944年第4卷第4期。一方面,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尚不具备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过于依赖海外市场,必然导致扩张与殖民,这已由二战血淋淋的事实所证明。李紫翔认为“国内市场的大小或有无问题,实是我国工业的存在关键。”②李紫翔:《中国工业的国内市场问题》,《西南实业通讯》1946年第14卷第3/4期。“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亦只有从国内市场的广大发展才能为其建立一个发展的稳定基础。”③李紫翔:《我国工业建设与农业改造》,《中国经济》1944年第1卷第4期。强调国内市场的作用,并非完全否定向外输出的必要性。事实上,由于战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严重失衡的外汇政策,使得贸易入超成为异常严峻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李紫翔指出“应实行出口津贴制度”,④李紫翔:《应实行出口津贴制度》,《民国日报》1946年12月17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国外,以缓解因外货倾销而导致的国民经济危机。

李紫翔一方面认识到了战后外资利用的必要性,主张“外资的大量利用,既有极大的可能,并亦可能是利多弊少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工业资金不能完全依靠国外援助,而是“必须著重创造国内资金市场”。⑤李紫翔:《从战时工业论战后工建的途径》,《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复刊第1卷第1期。综合考量外资与民族资本之于工业化的意义,李紫翔认为外资虽可得利用,但只能是“极小的并是暂时的一部分”,推动一国工业化实现的资本来源,“只有在全体国民的积极动员中才能完成。更进一步说,只有在传统的经济机构及经济关系的改造中才能完成并迅速发展。”⑥李紫翔:《从战时工业论战后工建的途径》,《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复刊第1卷第1期。换言之,“一国工业化的资本,必须建立于民族的来源之上,才可以完成工业化的计划与目的。”⑦李紫翔:《利用外资的自我条件》,《新中华》1945年复刊第3卷第8期。李紫翔进而指出了创造民族资本的三重可行性:其一,“我国国民总所得固然十分微小,但过去剩余资本的累积数却亦是相当可观的。”其二,我国人口巨大,人民有储蓄的习惯,一旦我们确立并积极发挥国民作为工业化建设主体的积极作用,则“这样筹集的工业资本,决不是任何形式的数字所能预计出来的。”其三,“工业资本的累积……主要的是发生于工业发展过程上的扩大再生产。在适当政策及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累积是几何级数,甚至是超几何级数的。”⑧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

三、实现的机制:修正的合理的自由经济体制

确立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前提。正如李紫翔所言:“经济体制的某种型式的采取,已成为我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之一了。”⑨李紫翔:《论我国可能采取的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季刊》1944年第2卷第4期。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主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经济体制,另一种则是苏联的计划统制体制,这两种体制在当时都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能力。李紫翔认为,“我国将来要采取的经济体制,应该并只有是本质地的自由经济……这种本质地的自由经济,当然不必是英美型的复版,应该并可能是修正的合理的自由经济。”⑩李紫翔:《论我国可能采取的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季刊》1944年第2卷第4期。“自由经济还是我国可能采取的一种最适宜的制度,尤其是经过民生主义修正了的自由经济,更是比较弊少利多的经济体制。”11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

(一)政府主导而非计划统制是一种有效的工业化方略。

一国的工业化,就是要实现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的转变。这个过程对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而言,大多是伴随其内部社会条件的变化自然实现的。然而对于近代中国,一方面小农经济的社会条件根深蒂固地长期窒碍着现代经济的生长,另一方面振兴中华、洗刷屈辱的压力要求中国尽快实现国家富强。这样的情况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是在政府主导之下才能实现。在目睹了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民国学界普遍对完全放任的自由经济体制产生了质疑。在“英美干预主义盛行和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背景下”,强调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发挥“宏观主导作用”,这是民国工业化思想的特征之一。①聂志红:《民国时期的工业化思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0-151页。李紫翔也认为“我国工业建设中,要由政府负起计划、领导和执行的责任,是无问题的。我们的政府在工业建设中,要比英美等国政府负起更多更重的责任,亦是无问题的。”②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政府主导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能制定一个完整的工业建设计划,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奋起直追。正如李紫翔所言,“建设计划却是必要的,亦是可能的。甚至可以说,计划得越宏伟而精密,则我们‘迎头赶上’的时间亦将越加缩短。”③李紫翔:《我国工业建设与农业改造》,《中国经济》1944年第1卷第4期。

经过多年历史的孕育,个性化学习的思想内涵日益丰富,而且各种教育理论如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但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包办工业化建设的一切,更不等同于建立一种计划统制的经济体制。虽然李紫翔对计划统制体制颇为欣赏,认为“计划经济是比自由经济更美善的一种体制”;④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是优于自由经济”⑤李紫翔:《从工业化途径论工业建设纲领》,《经济建设季刊》1945年第3卷第4-5期。。但同时,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计划经济不是单纯的理想产物,而是附托于客观的基础之上的。”⑥李紫翔:《论我国可能采取的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季刊》1944年第2卷第4期。这种客观的基础主要是两方面,即“一个是最高度的工业技术和大规模的工业组织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另一个是生产工具必须由各个独立的私人手中转变到国家的手中”。而中国暂时缺乏实行计划统制体制的条件,一方面是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决定了工业化初期无法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统制。“像我们这样一个长远而广泛的手工业经济的国家,工业化的完成,至少也须经过五六十年的时间,所以在开始工业建设的时候,自然也没有实行统制经济的客观条件。”⑦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另一方面,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中国经济总的指导方针。“民生主义是著重享受大众化的,但达到享受大众化的手段,却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同时发展。”换言之,“民生主义的最高发展,可能是一切资本都成国有,但是它的现实的实践意义,恰是否定了计划经济,肯定了自由经济。”⑧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化的途径》,《四川经济季刊》1945年第2卷第4期。尽管孙中山曾说过,“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⑨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55页。,但民主主义主张的是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节制资本,它与国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彻底消灭私有制的苏联计划统制经济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中国工业化的主体应该是国民,这决定了它的基本体制应是自由经济。

李紫翔认为,以政府主导工业化建设,并不等同于以政府为工业化建设的主体。恰恰相反,“必须国民都是积极的经济活动者,都是充分发扬创造才能的经济活动者,工业化才有迅速实现的可能”,换言之,只有以最广大国民为主体,发挥国民的“企业心”和“创造力”⑩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化的途径》,《四川经济季刊》1945年第2卷第4期。,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任何计划或统制单是依据于政府本身,那会是极少意义的”,“必须是由下而上的综合,才能保证它的实施的可能性。”[11李紫翔:《从工业化途径论工业建设纲领》,《经济建设季刊》1945年第3卷第4-5期。政府主导只是手段,并且这种主导更多的是消极的保护作用,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形成市场主体间的良性竞争。政府主导,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计划,不是要让人民成为计划的奴隶,而是要以人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目的。李紫翔认为,“经济的进步,只是人类不断活动和创造的结果,而进步的迟速与大小,亦就由经济人的自觉程度或创造力的大小来决定。”一个体制“赋予经济人的自由越大,他们的自觉心越高,创造才能亦能空前无比的充分发挥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不赞成政府拥有“拟定与推行计划的强大权力”,并认为工业化或工业建设“是不能由政府自身来实现的”。当时李紫翔虽然看到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巨大成功,但他对苏联的全盘计划经济持保守态度,“在任何经济制度中,人都是处于决定的地位,而在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上,依赖于人的活跃的积极的努力的,更是唯一的决定条件。计划固然可以加速与扩大建设进行,但计划如果不是,甚至相反的建立于发扬国民创造力的基础上,则就重复了本末倒置的历史错误。反之只要充分发扬了国民的企业心和创造力,无论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或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都是能达到工业化的目标的。”①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化的途径》,《四川经济季刊》1945年第2卷第4期。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②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3页。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活动比任何社会活动都更依靠利益机制。李紫翔指出:“任何经济制度中的人,亦都是重视本身的现实利益的”。所以判断一个经济体制的优劣,不是看这个经济体制能否最大程度地推进国家战略和公共利益,而是要看这个体制能否做到“在公共利益的发展条件下”,个人利益“更能增加,更能发展”,如果能够做到,这个体制就是好的、优秀的。反之,“如果把公共利益视为超越并脱离国民个人的现实利益,那无论理想如何高远,亦将是时代落伍的严重错误。”④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化的途径》,《四川经济季刊》1945年第2卷第4期。在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之间,李紫翔更倾向于自由经济体制,他认定“只有经济自由,才能引发人民从事经济改造的兴趣,发扬人民的经济创造能力。”⑤李紫翔:《从战时工业论战后工建的途径》,《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复刊第1卷第1期。修正的自由经济能“在保障个人经济的发展中”,“激发我国民自觉地无限地创造力”,进而“从个人经济的广大发展中”,“体认到公经济的意义和关系”⑥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化的途径》,《四川经济季刊》1945年第2卷第4期。,是一种最适宜中国未来发展的经济体制。

实行修正的自由经济也是消除小农经济对中国工业化阻碍的要求。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小农业和小手工的紧密结合,造成了中国农村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其因陋就简、闭关自守的心理是是阻碍国民积极参与现代经济活动最顽固的因素,而只有采取自由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种封建基础。“自由经济却是破坏封建经济的地方性和行会性的唯一武器,同时亦是促进工业生产的最有力的工具。”“改取工业生产的方式,自由经济还是一种最有力的动力。”⑦李紫翔:《论我国可能采取的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季刊》1944年第2卷第4期。“就内部条件说,手工业经济以及依据于手工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最顽固的阻力,而自由经济却是破坏与战胜这种落后经济的锋利的武器。”⑧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

四、工业区域分布:以国防安全为前提,以经济条件为首要

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搬某个先进国家的发展方略,必须结合本国具体国情确立符合实际的工业建设方案。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区域的分布将会成为影响工业化建设迟速的重要问题。李紫翔指出工业区域问题“是需要预先确定的重要问题之一”⑨李紫翔:《我国工矿业复员的几个一般问题》,《经济建设季刊》1944年第3卷第1期。“工业化是民族存亡,国家强弱,和民生贫富的根本关键,而工业部门和工业区域的如何配置,也就成为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问题了。”①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区域问题》,《广西企业季刊》1944年第2卷第2期。

(一)工业区域分布要适应国防安全的要求。

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更不要说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了。战前中国工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据李紫翔统计,“战前的三千九百多工厂中,沿海的苏、浙、冀、鲁四省就占了百分之七五。”“以上海、天津、青岛几个通商口岸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约计占工厂数的百分之三六,资本的百分之四六,工人的百分之三六。”工业高密度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极易受到敌人的攻击,影响国家的国防安全。“工业集中于少数口岸,极易为敌人所毁坏和侵占,这样既削弱了自己的作战的物质力量,同时复不免‘齐敌以粮’。”②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区域问题》,《广西企业季刊》1944年第2卷第2期。战争一经爆发,这些地区立即沦为与侵略者交战的主战场,不论是否最终沦陷,分布于这些地区的工业都将受到严重打击,并进而对中国整体国防安全造成威胁。有鉴于此,李紫翔指出“从国防的目的说,一国的工业固然不应该集中于一二个区域,尤其不应该集中于一二个通商口岸。”③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区域问题》,《广西企业季刊》1944年第2卷第2期。他主张一方面“应将兵器工业尽量分散的设立于离开敌人海军和空军有效攻击范围以外,以减少战争初起时军事资源遭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直接间接有关兵工事业的工矿业,“亦不可完全集中于经济条件优良间易遭攻击的少数区域”。④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

否定完全集中于沿海地区,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将工业全部分散到内地。针对当时学界部分学者主张“工业农村化”“促进农民自己从事于副业生产,扩充农村手工业”“使都市工业分散,建立于农村”的观点⑤顾翊群:《中国战后农村工业化问题》,《大公报》1943年6月20日。,李紫翔特别指出,在分散的农村进行工业建设也是没有前途的。“如果‘农村工业化’了,亦即等于说消灭了一切工业,工业既不存在,更有何国防可言?”“凡是可以被选为一种重要工业的所在地,必然发展成为某种工业的中心,同时必与其它一切有关而不可缺少的工商企业组织配合而成一个工业区域。假如有人设想近代工业可分散的设置于农村中,那无异于沙漠中建筑一个具有近代设备的建筑物一样,其结果是不问可知的。”⑥李紫翔:《论我国工业区域问题》,《广西企业季刊》1944年第2卷第2期。

(二)以经济条件为确定工业区域分布的首要条件。

抗战胜利前后,围绕战后中国如何进行工业重建问题,学界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在如何确定工业区域分布这一问题上,学界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些学者主张经济条件第一,如任美锷、吴景超、戴世光等人认为中国工业区位的规划应当首先考虑经济条件。另有部分学者则主张国防条件第一,如齐植璐等针对战前工业分布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弊端,而主张战后工业区位的规划,要以国防为第一原则。⑦参阅聂志红:《民国时期的工业化思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3页。

与任美锷等人的观点类似,李紫翔也持经济条件第一的观点。在他看来,“工业区的选定,必须以经济条件为首要的条件。”⑧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之所以倚重经济条件,实则因为工业建设与经济条件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工业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正如鱼与水的关系一样。鱼有了必要的水才能生活,有了充分的水才能繁殖。工业也是有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才能生存,有了充足的经济条件才能发展的。”⑨李紫翔:《从战时工业论战后工建的途径》,《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复刊第1卷第1期。上海、天津等之所以在战前成为我国工业的集中区域,并不单纯是因为存在优越的政治条件,更在于具备了便于工业发展的经济条件。“上海在战前所以成为我国最大工业中心的原因,主要的仍是在于原料、市场、运输、技工和金融等经济条件较为优良的缘故。”⑩李紫翔:《我国工矿业复员的几个一般问题》,《经济建设季刊》1944年第3卷第1期。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之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交通技术的改进,打破了原先社会生产的分散性与地域性。工业建设的协同性以及规模性,使得工业区位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强调经济因素,以最低成本、最大利润等为原则来确定工业区位,这是西方工业区位理论学派的一大特点。①参阅王守安等编:《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与方法》,四平: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82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佛雷德·韦伯的观点尤具代表性,他以降低成本作为工业区位的原则,主要从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集聚这三个因素,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基于经济力量区位分布的一般规则去揭示经济力量的区位分布与我们所看到的巨大更替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是可能的。通过这些已知的一般规则,就可能展示经济力量如何和在怎样程度上决定人口聚集的。”②[德]阿尔弗雷德·韦伯著:《工业区位论》,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页。换言之,工业区位问题的出发点,只能是经济条件。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国防压力暂时得以缓解,而如何从战争的泥潭中重振中国经济,却是当务之急。李紫翔将经济条件作为确定工业区位的首要条件无疑是正确的。

(三)应积极创造工业区所需要的经济条件。

工业区的选定应以经济条件为首要条件,那么是否意味着战后工业区的划定仍应以沿海经济条件发达地区为准则?李紫翔认为,这样的理解无疑是曲解了“以经济条件为首要”的真正含义。针对战后部分企业家想将大后方工业全部重新迁回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做法,李紫翔指出,“这不单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亦且阻滞了今后工业正当发展。而这种无知以至近于愚妄的举动,实是令人啼笑皆非的。”③李紫翔:《从战时工业论战后工建的途径》,《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复刊第1卷第1期。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极度失衡,如果以现时的经济条件为标准,则几乎难以找到既符合国防要求又满足经济条件的工业区域。故而,“以经济条件为首要”之真义,在于“创造”,而不仅仅是“选择”。李紫翔指出“一个经济落后的或未被开发的荒野,一但被选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区时,对于它所未具而又未可缺的其他经济条件,是必须由计划的建设来补足的。”④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在任何选定为新工业区的地点,以人为的积极努力,改造,补足并发展它所缺乏而又必须的各项经济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有符合于国民经济及国防需要的工业区的发展。”⑤李紫翔:《从战时工业论战后工建的途径》,《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复刊第1卷第1期。

五、思考与总结

李紫翔工业化思想第一个特点是不迷信计划经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并从十月革命之前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接着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成功地抵御了德国的侵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因而计划经济成了一块让不少人羡慕的香饽饽,特别是那些想要弯道超车、迎头赶上的落后的国家,计划经济似乎成了绝对必然的选择。在中国,不少人把苏联的计划经济与经济民主挂钩,主张“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⑥《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941-1949》,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第77页。,同时兼得英美民主政治和苏联计划经济的好处。但李紫翔显然看到了苏联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看到这种经济方式因为忽视人民个体利益而缺少刺激经济不断发展的因子,还看到了这种依靠政府强力推进国家工业化模式中过度计划的消极性。李紫翔的这些观点究竟受何人影响还有待探究,但在当时毫无疑问是非常难得的真知灼见。

李紫翔工业化思想的第二个特点是兼顾性与发展性。在思考中国工业化的重大关系,如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关系、工业区位建设问题时,就明显地带有这一特点。鉴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落后挨打和被侵略的地位,李紫翔强调要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一切工业和国防的基础”,①李紫翔:《四川工业建设中的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2期。“工业化的首要工作,应着手重工业的建设。”②李紫翔:《从战时工业论战后工建的途径》,《中央银行月报》1946年复刊第1卷第1期。但重视重工业,并不等于可以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与轻工业必须协调的平衡的发展”,“我国战后工业建设,应该并只能是以建设重工业入手方法的重轻工相互配合的平衡发展计划。”③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过于畸重,必将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衡,最终重工业也难以快速发展。在工业区位的确定上,他主张要兼顾“经济条件,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和国防安全等三方面的要求”④李紫翔:《战后我国工业建设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4期。,“不能取其一而舍其他”。⑤李紫翔:《四川工业建设中的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经济季刊》1944年第1卷第2期对于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他主张根据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反对把某种方案绝对化、神圣化。李紫翔关于利用外资和创造民族资本的思想也带有明显兼顾性与发展性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从最初“以苏为师”,全面建设重工业,大搞计划经济,到八大前后反思苏联模式,提出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特别是农、轻、重的关系和工业布局问题,再到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一系列探索成果前后经过了三四十年的努力。回头看,这些探索成果与李紫翔等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构思大致相仿,联系到李紫翔、陈振汉等大批学人在1957年前后,特别是文革中的凄苦命运,令人不禁陷入沉思,并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历史的崎岖曲折感慨不已。

猜你喜欢

工业化条件工业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