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五孔法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应用价值

2021-03-18艾常华刘洪波蒋世宇龙祥恺甘泽林李盛国罗喜顺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修补术穿孔开腹

艾常华,陈 伟,刘洪波,李 皓,蒋世宇,龙祥恺,甘泽林,李盛国,罗喜顺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广西 桂林,541199)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常见的危及患者生命的急腹症,腹腔镜修补术创伤小、康复快,优于传统开腹手术[1]。对于病程长、粘连致密、穿孔部位隐匿不易显露及污染重不易清洗的复杂病例,腹腔镜下操作困难,常中转开腹。本文旨在探讨改良五孔法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效果,尤其对于复杂困难病例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可能性大,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方同意手术。排除标准:下消化道穿孔可能性大,胃癌,有胃部分切除术手术史,严重心肺功能障碍。随机分为研究组(行改良五孔法腹腔镜手术,n=25)与对照组(非改良五孔法腹腔镜,n=2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穿孔时间、穿孔部位、穿孔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取平卧位。套管放置按改良五孔法布局,脐下缘做横弧形切口穿刺10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A孔),左腋前线肋缘下2 cm处穿刺10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B孔),左锁骨中线平脐穿刺5 mm Trocar作为牵引孔(C孔),右下腹麦氏点处穿刺5 mm Trocar(D孔);右腋中线肋缘下4 cm处穿刺5 mm Trocar(E孔)。常规探查腹腔,初步吸出腹腔液体,显露穿孔部位,用2-0可吸收线或1-0丝线缝合穿孔,大网膜覆盖固定,彻底清洗腹腔,右肝下放置引流管一根,经E孔引出。盆腔放置引流管一根,经D孔引出,缝合各戳孔,见图1~图3。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或平卧位两腿分开。按常规三孔法、四孔法或五孔法布局,Trocar均放置于上腹部。探查腹腔,吸出膈下及肝下积液,显露并缝合穿孔,大网膜覆盖固定,彻底清洗腹腔,放置引流管,缝合戳孔。

图1 改良五孔法戳孔布局 图2 弧形五孔法戳孔布局 图3 术中充分显露穿孔

1.3 观察指标 (1)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情况;(2)术后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消化道瘘、死亡率及切口感染率。

2 结 果

2.1 术中情况 两组均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转开腹1例,原因为麻醉肌松不够,建立气腹不满意。对照组中转开腹6例,其中4例为球部穿孔,显露、缝合困难;1例为胃窦前壁穿孔,肝下广泛粘连,难以充分显露;1例镜下未发现穿孔,中转开腹后于胃后壁发现一隐匿的小穿孔。研究组中转开腹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术后情况 两者术后均无腹腔脓肿发生,各发生死亡病例1例,均为高龄患者,穿孔时间长,入院时腹腔感染、全身感染征象严重。研究组术后发生消化道瘘1例,对照组2例,均为老年痛风患者,术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考虑与穿孔组织愈合能力差有关,术后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研究组中转开腹1例,术后住院25 d,系6岁男性患儿,穿孔3 d入院,术前有左侧肺不张、双肺感染,术后因肺部原因在ICU治疗23 d,痊愈出院。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均为中转开腹的病例。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消化道瘘、死亡率及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的比较

3 讨 论

目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主要治疗手段为穿孔修补术。开腹修补术安全可行,但创伤大,切口感染率高。腹腔镜修补术微创优势明显[2]。Vakayil等[3]的研究表明,腹腔镜组死亡率、切口感染率、切口裂开率均低于开腹组,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Quah等[4]甚至认为,腹腔镜修补术是消化性溃疡穿孔治疗方案的金标准。

对于胃窦前壁的穿孔,由于容易显露与缝合,国内外学者采用四孔法[5]、三孔法[6]、两孔法[7]及单孔法[8]行腹腔镜修补术,中转开腹率较低。而对于复杂困难的病例,上述戳孔布局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显露欠佳、操作不便及引流不充分等缺点,因而中转开腹率较高。本研究中,研究组采用的戳孔布局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弧形五孔法(见图2[9])的基础上,将D孔改为5 mm,并下移至右下腹麦氏点处,将E孔外移至腋中线,并下移2 cm,笔者将其命名为改良五孔法。其操作原理与优势在于:(1)患者取平卧位,无需分腿。(2)术者立于患者左侧,经B孔可置入纱条、吸引器、持针器与引流管,用于缝合、清洗、放置引流等主要步骤。经C孔置入分离钳或肠钳,用以协助显露、缝合与打结。术者操作舒适自然,且全程无需调换站位。(3)助手立于患者右侧,经D孔、E孔置入器械协助显露,便于缝合。打结及大网膜覆盖时,助手随时钳夹协助。(4)清洗盆腔时,扶镜手立于头侧,调整体位为头低足高,术者经D孔置入吸引器,经C孔置入肠钳夹持纱条协助移开小肠,直视下可完全吸除盆腔最低处的直肠膀胱(子宫)陷凹的积液,预防术后腹腔残余感染及腹腔脓肿。(5)留置引流,右肝下引流管的主要作用是引出肝肾隐窝积液,并观察术后有无瘘;盆腔引流管的主要作用是引出腹腔残留液体,包括残余的感染性渗液、冲洗后未吸净的肠间液体。经改良五孔法的D孔、E孔引流符合低位原则,路径短直,引流更充分;引流管全程贴近侧腹膜,对小肠干扰小,粘连轻;D、E两孔仅为5 mm,相较腹盆腔引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言,其腹壁损伤的代价可忽略不计。术后尽早半卧位并下床活动,早期拔除盆腔引流管。

Kim等认为导致中转开腹的唯一因素是穿孔大小,直径>9 mm更容易中转开腹[10]。笔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对于穿孔修补术而言,缝合是手术的关键,显露是缝合的前提,没有充分的显露就没有精准牢靠的缝合。我们体会,影响中转开腹的首要因素是穿孔部位,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位置深在,被胆囊、肝脏与胃窦遮挡,单孔、两孔、三孔法缺少助手的协助,难以达到充分稳定的显露,常因缝合失败而中转开腹。而采用改良五孔法,助手可用E孔器械夹持纱条向上顶开胆囊、肝,D孔器械夹持纱条向左侧施力推压胃窦(图3),不仅消除了胃窦的遮挡,而且将球部上提,穿孔由深在变得表浅,缝合由困难变得容易。影响中转开腹的次要因素是穿孔周围的粘连程度。对于穿孔周围的致密粘连,D孔、E孔器械的牵拉也有助于形成张力,便于分离显露。

笔者行改良五孔法腹腔镜修补术的体会:(1)穿孔时间长不是腹腔镜修补术的绝对禁忌证,研究组中1例患者胃穿孔5 d,术中见腹腔积液多,腹膜表面广布厚实脓苔,肝下粘连广泛致密,予以分离、缝合修补,腹腔冲洗用生理盐水达9 000 mL,术后恢复顺利。(2)重视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二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术后瘘的可能性较大。(3)关于缝合的细节,缝合前应清除穿孔周围的脓苔、穿孔处的食物残渣及穿孔边缘的坏死组织;进针点、出针点距穿孔边缘3~5 mm,打结勿过紧,防止切割撕裂;进针时垂直进针,穿透一侧全层,利用针的弧度,由穿孔处顺滑出针,再由穿孔进针缝合对侧,缝针切勿穿过后壁。(4)腹腔冲洗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初步冲洗,进腹探查的同时立即进行,尽量吸净腹腔污染物,以尽早去除腹腔刺激因素,减少毒素吸收;第二步是彻底冲洗,完成缝合后进行,冲洗的重点部位是左右肝周、左膈下、右结肠旁沟、右髂窝及盆腔。(5)对于腹腔污染重的患者,右肝下、盆腔各放置引流管一根为宜。

总之,改良五孔法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安全、有效,尤其对于复杂困难病例优势明显,降低了中转开腹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修补术穿孔开腹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效果研究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穿孔瓷盘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探讨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1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