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审视与反思

2021-03-18石杨王吉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49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培养体系

石杨 王吉云

[摘 要]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轨招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遇到了新的挑战。当前部分院校尚停留在传统培养途径上,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仍然采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培养体系上几乎无差别。归纳和总结当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培养质量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關键词]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优秀博士项目;2021年度扬州大学“青蓝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石 杨(1988—),男,山东枣庄人,工学博士,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王吉云(1988—),女,山东临沂人,文学硕士,扬州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9-0034-04    [收稿日期] 2021-05-27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学历人才匮乏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加强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要求较高,数年的脱产学习将一部分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又有继续学习需求的群体拒之门外。因此,针对这一突出矛盾,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我国发展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铺平了道路。

为了使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范化,2016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同步并轨招生[1]。与以往不同,这一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要求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者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毕业后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政策将过去参差不齐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考进行了规范,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的政策下部分高校为了达到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等质量,要求部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样进行脱产学习。他们在上课期间采用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同的考勤考核方式,上课期间每天严格签到和签退,不定时抽查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做到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全脱产学习,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教师队伍与全日制完全相同,毕业论文的审核、答辩与全日制实施相同的政策[2]。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稳扎稳打取得防控形势完全控制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与时俱进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不足

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过去,由于表述不规范,“在职研究生”“非脱产研究生”“定向研究生”等词汇充斥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毕业等环节中。这不仅使学生自己困扰,更使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学历无法界定,最后只能粗暴地进行“一刀切”选择。当前,按照国家要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一质量。显然,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目前尚缺乏保障以确保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制度的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院校层面和导师层面[3]。

(一)培养院校层面的培养现状与不足

1.培养院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不完善。2016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新政出台后,由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考工作全部被纳入全国统考,使得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试难度大大增加[4]。而一些院校为了减少人力成本和资源浪费,在复试中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集中考核,分数高者优先选择培养方式。显然,这一举措虽然方便了招考院校,但是却忽略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本质区别。

2.培养院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完善。完善培养制度对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院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以保证他们的个人发展。而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则相对欠缺。特别是近些年,部分应届生也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致出现部分学生在学校全日制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培养院校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仍然采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其课程教学和学位授予要求基本一致。这意味着除了学生自身的学籍和享受的奖助体系有所区别之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体系上几乎无差别。由于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使得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特色,重理论而轻实践,重书本而轻操作,给学生未来发展埋下一定的隐患。

3.培养院校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经费保障不完善。相对而言,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对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来说,一方面,培养院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经费保障制度,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往往无法享受这些待遇,大多数院校在评定奖助学金时,都不考虑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由于长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专业研究和参与科研项目,较易形成基本的科研程序和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院校为其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支持,而当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尚缺乏专项资金以保证其学业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4.培养院校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资源保障不完善。学校的科研资源设施一般在工作日期间开放,许多科研资源,尤其是需要专人维护和操作的专业设备,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并不会正常开放。然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因此他们所能获得的科研资源相对有限。如何使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充分利用科研资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校管理课题。

5.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保障不完善。目前,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对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大多组织返校,学生到校后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但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校政策有所区别。一方面,由于非全日制学籍但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存在,高校需要让这类学生尽快返回学校,尽早将重心转移到学习和科研上。另一方面,对于非全日制学籍且非全日制学习的学生来说,高校处理方法则较灵活。事实上,这类学生日常也主要忙于自身的工作,用于学习的时间只能安排在晚间、周末或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

(二)导师层面的培养现状与不足

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培养院校研究生的人数大大增加,而相应的研究生导师人数却没有增加。就导师本身而言,由于众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指导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导师指导理念陈旧。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和管理,一些硕士生导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部分导师仍然采用原有的、旧的思维方式和培养模式,这很容易导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等问题。

2.导师对研究生的个人特点了解不全面。一般来说,导师需要指导大量的研究生。研究生人数众多容易使导师无法重视每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而且在某些培养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一般高于导师人数。但导师精力终归有限,对一些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知识储备知之甚少。因此,导师往往无法给予所有研究生应有的指导。这一现象在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尤为突出。

3.导师缺乏因生制宜的指导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指导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新的要求找到适合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特点的指导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同,例如,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在节假日和寒暑假上课,上课时间和地点灵活多变;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面授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导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建议与反思

在新时代,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地位不断提高。为保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培养机构应主要从培养院校和导师两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培养院校层面的改进建议

1.完善培养院校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制度。招考院校在招生考試时,应当更贴合于在职人员的实际,从项目经验、工作能力等方面进一步考核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选,而不是将以往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流程套用在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上。特别是在这一阶段中,应该更偏向于工程性和实践性,单纯的考试可能并不适合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

2.完善培养院校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首先,课程设置需要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紧密贴合,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5]。此外,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5,6]。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来说,学位论文选题建议取自其工作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等[5]。以信息类学科为例,导师应当从学生的工作背景和实际出发,以某一产品或某一项目的一个核心技术作为突破口,以此形成学位论文。

3.完善培养院校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经费保障。良好的科研经费保障可以激发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院校应提供专项资金解决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经费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可以根据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质,创造性地用于专业领域。根据不同学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制定不同的资助比例。其次,在经费使用上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经费可用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例如节假日和寒暑假;校外经费可用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企业实训期间。

4.强化培养院校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资源保障。良好的资源保障可以提高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所有资源中,培养院校应优先保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数量。我国政策要求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严格的培养以保证质量,但导师资源的匮乏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产生了矛盾。培养院校可以适当提高青年导师人数,优化导师结构,建立健全青年导师培养制度,增强青年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建立双导师制,使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能够在企业实践中总结经验,达到培养目标。此外,为使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科研资源,学校管理者应加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设备使用协调管理,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提供使用便利。

5.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保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一前提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很多课程会由面对面授课逐步变为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特别是在线授课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无法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学生,也减少了人员的聚集和大规模流动。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线授课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仍会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当前对于网络课程的考核仍然较难把控,无法完全杜绝作弊行为。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不妨参考国内外众多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代替课程考试。一方面,课程论文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统一的问题,任课教师甚至可以指定多个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并预留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课程论文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解,更考查了学生对于资料搜集、论文整理等研究生基本科研技能的掌握。当然,任课教师需要使用“查重”等手段,杜绝学生抄袭。

(二)导师层面的改进建议

在导师层面上,每个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方式不同,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导师,更倾向于当面指导。但在当前环境下,当面指导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能存在困难。导师应当逐步学习并适应远程指导这一方式,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方式,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展。另外,导师负责制下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作为导师,不仅需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更重要的是承担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于研究生导师的本质要求。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导师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指导观念,加强沟通交流。在传统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往往没有足够重视这类学生,部分导师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较少。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导师应加强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实践指导,转变指导观念,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同时,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时间对其进行指导,确保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达到足够的学术水平,掌握应有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

2.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应充分了解所指导的每一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首先,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基本情况有明确的认知,并与每一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每一位研究生的基本背景。其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目标的培养方案,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科研目标。最后,针对不同职业发展目标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

3.從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指导方法。为避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科研上的差异,作为研究生导师,有必要探索不同的指导途径。例如,在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有必要从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出发,进行重点研究。此外,导师可以结合自己项目的研究特点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学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去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实习。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业和科研,可以通过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导师需要熟练利用这些现代化远程沟通工具,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总体来说,在新时代背景下,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继承和发扬培养单位的传统优势,更需要与时俱进。这对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从招生、培养方案、日常教学、学位论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昶,陈思思.新形势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19-

20+24.

[2]朱永梅,樊玉杰,唐文献.新招生制度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20(20):4-6.

[3]赵晓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研究——以X师范大学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20.

[4]于霞,毛玉晓.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5):35-41.

[5]金翠云,李大字.控制工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43-144.

[6]饶国武,张文,姜莹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166-167.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s

SHI Yanga, WANG Ji-yunb

(a.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 Business School,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China)

Abstract: Part-time postgraduat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e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 especially the integrated enrollment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postgraduates, the cultivation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s has encountered new challenges. At present,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adop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training for part-time postgraduates, using the training scheme for full-time postgraduates, and there is almost no difference in the training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Key words: part-time;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3090501908225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培养体系
超过用工时长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