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效果研究
2021-03-17包一星
包一星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江阴 2144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在临床心内科就诊患者中属常见疾病症状反应, 以患者休息时或夜间发病概率较高,多发于患有冠状动脉堵塞、心肌梗死等疾病患者,发病时患者心脏可出现剧烈疼痛,且存在持续性,常规含硝酸脂类药物无法有效缓解[1]。UAP 对患者心功能、心肌供血等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同时也是心脏疾病病情进展的主要表现之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实施,可使患者心脏功能恢复稳定。 但治疗期间,有较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 因此,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改善心脏供血,预防血栓生成非常会产生必要。 替格瑞洛作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对血栓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临床多将其应用于心肌梗死、卒中等疾病防治中[3]。将替格瑞洛应用于UAP 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等均能得到有效管控, 由此保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施安全性,提高患者疾病康复概率,疗效显著。 基于此,该次研究选择 2018 年 6 月—2021 年 6 月 10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替格瑞洛的用药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数表方式开展平均分配。 参比组:男27 例,女 23 例;最大年龄 75 岁,最小 51 岁,平均(59.44±3.56)岁。 研究组:男 28 例,女 22 例;最大年龄 74 岁,最小52 岁,平均(59.52±3.4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课题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知晓课题研究内容,同意加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精神状态良好,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证;个人资料完整,无缺失项;诊疗期间依从性良好;患者所患疾病与课题研究内容相一致。
排除标准:近一年内有重大外伤或手术史;就诊期间合并感染、肿瘤等疾病;合并其他类型心脑血管类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或异常;存在介入治疗禁忌证。
诊断标准: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4]为疾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于术前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钙等,对患者机体状态进行调整干预。
参比组给药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75 mg;):口服方式给药,术前给药剂量280 mg,术后给药75 mg 维持,24 h/次,连续治疗 6 个月。
研究组给药替格瑞洛(国药准字H20183320;规格:90 mg):口服方式给药,术前给药剂量180 mg,术后给药90 mg 维持,12 h/次,连续治疗 6 个月。
治疗后,定期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检测,探查治疗效果,根据其恢复情况,指导患者用药剂量,以此促进其康复,维持介入治疗实施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
血压: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等。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
出血率:出血等级评定:大出血为血红蛋白下降>50 g/L;小出血为血红蛋白下降45 g/L 左右;轻微出血为血红蛋白下降<30 g/L。
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期半年跟踪回访,统计治疗后,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源性死亡等患者例数。
心脏功能:分析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6 min 步行距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109/L]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109/L]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109/L]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109/L]
组别 血小板计数治疗前 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治疗前 治疗后参比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241.05±8.96 240.98±8.89 0.039 0.969 199.58±6.47 142.30±5.69 47.009<0.001 9.54±1.21 9.58±1.03 0.178 0.859 6.92±2.78 4.67±1.35 5.148<0.001
2.2 两组患者血压对比
研究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下降明显, 且研究组血压水平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压对比[(),mmHg]Table 2 Blood pressur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mmHg]
表2 两组患者血压对比[(),mmHg]Table 2 Blood pressur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mmHg]
组别参比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86.55±2.47 86.42±2.61 0.256 0.799 80.63±2.12 75.90±4.32 6.950<0.001收缩压治疗前 治疗后129.44±5.17 129.85±4.92 0.406 0.686 119.05±2.78 106.86±2.59 22.686<0.001
2.3 两组患者血脂对比
研究组指标各项均较治疗前所有改善,相较于参比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脂对比[(),mmol/L]Table 3 Serum lipi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mmol/L]
表3 两组患者血脂对比[(),mmol/L]Table 3 Serum lipi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mmol/L]
组别 低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三酰甘油 胆固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比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3.42±0.56 3.40±0.49 0.190 0.850 2.17±0.68 1.52±0.14 6.620<0.001 1.25±0.37 1.28±0.42 0.379 0.706 1.93±0.36 2.55±0.24 10.133<0.001 3.49±0.35 3.47±0.40 0.266 0.791 3.04±1.22 2.27±0.18 4.415<0.001 5.60±1.14 5.62±1.27 0.083 0.934 4.71±0.89 3.28±0.56 9.616<0.001
2.4 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率对比
研究组出血率20.00%高于参比组1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率对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bleeding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drug administration[n(%)]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参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n(%)]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n(%)]
2.6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对比
心脏功能指标项数据采集, 研究组治疗后指标各项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6。
表6 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参比组(n=50)研究组(n=50)t 值P 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68.42±2.18 68.33±1.95 0.218 0.828 62.98±2.68 58.79±3.55 6.661<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42.71±2.57 42.60±2.72 0.208 0.836 40.62±3.26 36.75±3.12 6.064<0.001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前 治疗后35.58±4.39 35.61±4.28 0.035 0.973 39.20±3.85 41.22±3.03 2.915<0.001 6 min 步行距离(m)治疗前 治疗后158.74±20.23 158.52±21.17 0.053 0.958 194.27±18.10 258.95±14.83 19.546<0.001
3 讨论
UAP 的发生的由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腔,影响心脏供血、供氧所导致,临床中以有心脏疾病患者为主要发病群体,患者从事体力劳动、情绪波动或存在较大精神压力下,促使其发病,引发患者胸痛、不适等症状,对患者心脏功能存在严重损害性[5-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能够有效治疗UAP, 是该疾病首选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对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疏通,可使心肌供血得以恢复,以此改善心肌供血、供氧[7-8]。但在临床手术中发现,受手术操作影响,冠状动脉斑块经挤压后易出现破裂或动脉血管内皮受损等情况, 由此加剧血栓形成,引发不良心血管事件,严重者可引发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10]。基于此,临床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施期间,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抑制血栓形成, 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概率, 保障手术实施安全性。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均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拮抗作用,氯吡格雷药物成分能够与血小板受体进行结合,结合后,可阻滞血小板聚集诱导, 由此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11]。 替格瑞洛属环戊基三唑嘧啶类药物,其药用机制以靶向结合P2Y12 受体,降低二磷酸腺苷结合率,以此使血小板聚集率得以降低[12-13]。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存在用药价值,但二者相比,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功效具有可逆性,因此在用药后,患者在用药后出血概率并未较氯吡格雷升高[14];此外,替格瑞洛给药后,药效起效迅速,经持续给药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显著降低,血压、血脂等生理指标自用药后可得到明显优化, 进一步保障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施安全性,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维护患者生命安全[15]。因此,替格瑞洛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维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等方面作用显著, 用药后对患者术后身体机能恢复具备正向干预作用,用药效果极佳[16]。
该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不同药物对其进行干预,指标数据显示,给药替格瑞洛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脂得到有效调整,给药替格瑞洛患者用药后血压收缩压 (106.86±2.59)mmHg、舒张压 (75.90±4.32)mmHg 低于用药氯吡格雷患者收缩压(119.05±2.78)mmHg、舒张压(80.63±2.12)mmHg,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给药替格瑞洛患者发生率4.00%(2/50),低于用药氯吡格雷患者发生率发生率16.00%(8/50), 因此得出患者心脏功能显著改善这一结论。孙晓丹[17]在相关研究中指出,治疗前给予患者替格瑞洛,患者收缩压(107.3±4.7)mmHg、舒张压(72.3±4.5)mmHg,优于给药氯吡格雷患者收缩压(118.4±4.8)mmHg、舒张压(81.1±4.4)mmHg,且用药替格瑞洛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7%(1/60), 低于使用氯吡格雷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84%(6/61),其结果于该课题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替格瑞洛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施安全性、临床疗效等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给药后,可有效管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避免术后出血情况发生,同时提高治疗实施有效率,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恢复,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具备良好临床用药效果,相比其他抑制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替格瑞洛功效显著,疗效更为确切[18]。
综上所述, 替格瑞洛在UAP 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给药后可避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事件发生,维持患者生命安全,建议临床对其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