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肠息肉的效果分析
2021-03-17廖生平
廖生平
徐州市邳州东大医院消化内科,江苏邳州 221300
肠息肉指的是肠黏膜表面向内生长的凸起组织,通常可分为炎症性与腺瘤性两类,属于临床常见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生活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肠息肉患病率高达10%, 且近几年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1]。 目前临床多通过手术方式予以治疗,其中内镜下活检夹除术为常用方法,而息肉类型、形态、大小均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一般来讲,息肉体积越大,治疗难度越高,容易出现息肉夹除不彻底,术后多发并发症等问题。 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EMR手术广泛用于临床,对治疗不同直径息肉具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理想,备受认可[2]。 该文针对2017 年6 月—2021年6 月该院收治60 例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 简述EMR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肠息肉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结果分组,对照组共30 例,男15 例,女15例;年龄 40~70 岁,平均(55.15±1.37)岁;14 例患者诊断为结肠息肉,16 例患者诊断为直肠息肉。 观察组共30 例,男16 例,女 14 例;年龄 40~70 岁,平均(55.17±1.36)岁;15 例患者诊断为结肠息肉,15 例患者诊断为直肠息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肠息肉;②均同意参与且配合该次治疗研究。
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抵触配合治疗研究者。
1.2 方法
手术开始前1 d 两组患者均需开展饮食调控,严格禁止食用任何具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 且粗纤维食物也不得食用,只能为其提供全流食,以确保肠道准备效果。 手术前常规开展禁食禁饮,均需在手术时间前6 h 实施。 手术当天早期后需保持空腹状态, 为两组患者均提供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共分为5 次,在2~3 h 内服用完毕,期间少量给予饮水送服, 给药后需注意患者排便和排尿的情况。
1.2.1 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的活检夹除手术治疗,在置入肠道内镜后对息肉病灶的具体位置、数量、体积等进行观察,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钳实施夹除手术。 如病灶直径为5 mm 以下,则需选择冷活检方式夹除;如病灶直径为5 mm 及以上,则需选择热活检方式夹除,如病灶直径过大则无法做到一次性夹除,需采用分次夹除的方式,确保病灶被完全清除。 如息肉夹除过程中所在位置发生出血情况, 则需立即给予止血操作,并观察患者生理指标是否仍保持稳定,如仍处于稳定状态则可继续夹除息肉; 如发生剧烈波动则需先行稳定病情,再考虑是否可以继续手术操作。
1.2.2 观察组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手术给予治疗, 同样先经由内镜对息肉病灶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 使用内镜配套注射器,在息肉的基底部一次性注射肾上腺素制剂,该制剂以0.9%的生理盐水为溶媒,混合比例为1:10 000。 注射后观察基底部组织变化,如向外侧隆起说明操作正确, 此时使用圈套器固定息肉的基底部,再开启高频电刀模式对息肉进行环切治疗。 如息肉体积相对较大,则可采取分次环切的方式,确保病灶被剔除干净。 在环切过程中需注意电切范围和深度,观察是否发生穿孔或出血的情况, 如发生出血需立即更换为电凝模式, 确保切除部位的止血效果; 如发生肠道穿孔的情况,则需改为开腹手术给予处理。
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转回普通病房休息, 采取连续记录生理指标的看护方式,并定时检查肠鸣音情况,在首次排便后开始评估粪便性状,确认每日排便量、粪便形状、颜色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 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炎治疗,并叮嘱家属观察临床表现,如发现腹部剧烈疼痛、面无血色等情况,则需立即通知主治医生,疑似合并术后穿孔,需立即进行检查。 手术结束后2 d内均采取全面肠外营养支持,不得食用任何食物,可少量饮用温开水。 术后3~7 d 时采用全流食,且禁止患者进行任何形式的剧烈运动, 可在家属或护理人员搀扶下在病区内散步,以加强肠道蠕动的恢复效率。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治疗效果,分为显效(症状消失,息肉完全切除,3 个月内无复发)、有效(症状好转,2 个月内无复发)、无效(症状仍存在,息肉未彻底切除,1 个月内复发)3 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水平变化,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β(IL-1β);③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症指标测定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水平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io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水平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io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IL-6(pg/mL) IL-8(ng/mL) IL-12(pg/mL) IL-1β(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258.45±11.15 258.49±11.13 0.014 0.989 140.49±10.12 198.27±10.15 22.080<0.001 2.31±0.35 2.32±0.33 0.114 0.910 0.69±0.10 1.55±0.13 28.720<0.001 209.49±13.14 209.50±13.15 0.003 0.998 95.21±10.11 152.15±10.12 21.802<0.001 30.31±3.95 30.32±3.97 0.010 0.992 11.02±2.03 20.29±2.05 17.599<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肠道息肉指的是发源于肠道黏膜组织的异常增生性病变,多余肥厚样、隆起样病灶为主,也是肠道肿瘤的早期病变之一。 该病症在结肠、直肠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少部分则可位于十二指肠、空肠等部位。 肠道息肉的病灶大致可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 其中多发型病灶的数量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个,且病灶大多数具有根蒂结构[3-4]。 肠道息肉早期阶段的症状不够明显, 因此大多数是在健康体检或肠道疾病影像检查时被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加该病症发病率也会相应提升,根据大数据统计指出,40 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发病率更高,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 临床多推荐使用外科手术方式切除病灶, 以避免其进一步发生增生,降低对周围健康组织的影响。 常规活检夹除手术的应用范围较广,其操作相对简便,且在应对位置相对复杂的病灶时也能轻易夹除, 对患者自身客观条件的需求较低。 但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明显缺陷,该手术方式主要被用于病灶直径<2 cm 的患者治疗中,超过该指标如果仍采取夹除手术则有较高概率引发内出血症状[5-7]。 且夹除操作本身会对黏膜造成不良影响,在应对无根蒂型息肉时操作难度会大幅提升,也更容易导致出血症状,手术结束后不仅复发率较高,且并发症率也相对较高。另外由于夹除操作的动作幅度较大, 因而可能出现操作空间不足的情况[8-9]。
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手术的整体效果更好, 其利用圈套器和环形电刀切除病灶,在切割的同时可以同步止血,有效降低了术中出血的发生概率。 同时在切除前可向病灶的基底部注射肾上腺素制剂,使其处于隆起状态,且液体层能够对下方的组织形成保护,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出血和穿孔的发生概率[10-14]。 在应对小直径病灶时可以更好地完整切除病灶,为后续的病理检查提供完整样本;应对大直径病灶时也可在分次切除时降低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且分割的病灶组织也会受到肾上腺素液体的保护,避免影响病理检查结果[15-17]。 但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高频电刀的使用,避免过度灼烧的情况发生,且术中可配合钛夹实现快速止血,有效控制并发症的产生率[18-19]。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肠息肉患者通过EMR 手术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高元平等[20]发表文章结果EMR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低于对照组20.0%相一致。
综上所述, 肠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减小患者炎症反应,安全性更为理想,提倡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