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图书采购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2021-03-17宋丹辉李海燕

科技促进发展 2021年1期
关键词:发文招标图书

■ 宋丹辉 李海燕

深圳大学图书馆 深圳 518060

0 引言

图书采购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其实施模式、流程和效率不仅直接影响着读者满意度与图书利用率,其质量还关系着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而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水平。不论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还是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十分重视图书采购工作。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生均图书数量作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条件后,图书采购一度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1]。截止到2020年3月,可检到相关论文600 余篇,内容涉及图书采购的概念、模式、流程或系统平台等问题,但多是聚焦到某类图书馆展开研究,视角有局限,尚未发现面向整个图书馆的整体分析。

在“创新驱动发展”、“双一流建设”、“全民阅读”、“内涵式发展”等政策下,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研究非常必要,深圳大学、广东省图书馆协会等因此分别设立了相关项目,本文是项目的部分成果,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CNKI 中2010~2019年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洞察图书馆图书采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深化图书采购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图书馆采购实践提供参考。

1 文献调研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CNKI 平台的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CAJD)为数据源,以“TI=图书馆*(书+图书+纸质书+纸本书+纸质图书+纸本图书+文献+电子书+电子图书)*(采购+招标+采访+荐购)and SU=(高校+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所+高职院校+公共)*图书馆”为检索式进行主题检索,年限设定为2010-2019。通过人工筛选、去重、整理,共得到图书馆图书采购领域相关研究论文数据683 条(检索时间:2020-4-12)。

基于词频分析法,利用NoteExpress、Excel 等软件处理文献数据,从发文趋势、核心作者和机构分布、高频关键词等角度对论文的外在特征及部分内容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图谱构建,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突现探测,探讨参与图书馆采购研究的作者和机构的合作情况以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通过研究各发展阶段高频关键词的共现情况,构建子时期战略坐标图,进行该领域的主题演化分析。

1.2 文献年代分布

如图1所示,从2010~2019年,图书馆图书采购的发文量整体呈现递减态势,尤其在2012、2015、2017~2019年,在经历2~3年的周期性上涨和下降后,均降到了60 篇以下,表明图书采购研究处于学科完备期,相关研究和关注有所下降,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管理理念、新政策的影响下,随后有短时间上涨,但按照普赖斯的逻辑曲线预测,以后整体发文量可能依旧会逐年减少[2]。

图1 国内2010~2019年图书馆图书采购研究发文量变化

1.3 高产作者分析

先考察作者数与论文数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683篇论文共涉及作者773 名,其中发文量在3 篇及以上的作者21 名,发文66 篇,以2.72%的作者占比发表了9.66%的论文;发文量2 篇的作者58 名,发文107 篇,以7.5%的作者占比发表了15.67%的论文;而发文量1篇的作者694 名,发文510 篇,以89.78%的作者占比发表了74.67%的论文。与洛特卡定律所描述的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占比为60.79%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表明核心作者群还未形成,研究相对分散,所用理论或方法已是公知常识,创新性不够,作者占比与发论文数之间关系还不理想。

图2 国内2019~2019年图书馆图书采购研究作者数及发文篇数分布

再聚焦高产作者。如图3所示,发文量最高的是刘亚芹(7篇),占论文总数的1.02%;其次是蒋洪标(5篇),占比0.73%;樊立娜、胡敏和郑月香以4 篇发文量并列第三,余侠、刘自强等16 位作者以3 篇发文量并列第四,其余作者的发文量均在2 篇及以下。遗憾的是,在这21 名作者所发的66 篇论文中,仅有刘亚芹的2 篇发在《图书情报工作与研究》、《图书情报工作》(第2 作者)上、属于核心刊论文之外,其余均发在一般期刊上,并未被CSCD(含扩展)、CSSCI(含扩展)或者北大核心所收录,这进一步表明,论文创新性有欠缺,在增加发文量的同时却忽略了质量的提升。

图3 国内2010~2019年图书馆图书采购研究发文量TOP21作者

1.4 高产研究机构分析

先考察发文机构的类别及性质。如图4所示,683篇论文共涉及机构526 个,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大学”类机构(195 个),其次是“学院”类机构(不含职业技术学院),179 个,二者合计374 个,占机构总数526 的71.1%,是图书采购领域理论或技术创新的主体;“职业技术”类机构排名第三,87个,占比16.54%;排名第四的是公共图书馆,包括省、市、县、区等各种级别,52 个,占比9.89%;图工委、医院、信息中心等其他类机构共13 个,占比最少。从部门角度看,在前四个类别种,图书馆占比要普遍要高于非图书馆部门,尤其在大学和学院中,图书馆占比均超过80%。而公共类图书馆自不必说,总体来说,涉及图书馆部门共400 个,占机构总数526 的76.05%。

图4 国内2010~2019年图书馆图书采购研究发文机构分析

再聚焦高产的研究机构。如图5所示,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12 个机构均为图书馆,共发文62 篇,以2.28%的机构占比发表了9.08%的论文。其中,大学或学院类图书馆9 个、公共图书馆2 个、职业技术类图书馆1 个,大学或学院类图书馆占绝对优势,与整体分布一致。在这12个图书馆中,发文量最高的是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8篇;其次为国际关系学院和辽宁省图书馆,以7篇并列第二;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位列第四(6篇),井冈山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以5篇并列第六,其余6所图书馆以4篇并列第七。

图5 国内2010~2019年图书馆图书采购研究发文量TOP12机构

1.5 期刊集中度及影响力分析

除去27篇非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或报纸)外,其余656篇论文共发表在207种期刊上。

如图6所示,从发文量角度看,发文在15 篇及以上的有8 种、在3 篇及到15 篇之间的40 种、在3 篇以下的159 种,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1:5:25 的规律。从学科领域角度看,有学报类期刊68 种,图情领域期刊43 种,教育类期刊14种,其余经济、管理、出版等其他领域期刊共82种。

图6 国内2010~2019年图书馆图书采购研究相关期刊的集中离散情况与学科领域分布

从期刊影响力角度看,被CSCD(含扩展)、CSSCI(含扩展)或者北大核心收录的期刊共22种,发文104篇。其中,双核心《图书情报工作》最多,17 篇;PKU 核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第二,11 篇。双核心《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以10 篇并列第三,其余都在10 篇以下。聚焦作者,发现仅有刘亚芹、何燕、李显志、谢玲、贾朝霞5 位发文量为2 篇,其余136 位作者均是1 篇。表明在核心刊上发多篇文章确实有难度。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热点关键词图谱及中心性分析

高频关键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领域的研究特点[3]。利用CiteSpace 提取文献中的TOP30 高频关键词并进行分析,得到图谱7 和表1。“中心性”反映关键词在整个图谱中的“中介”性大小,中心性越大,该词的纽带作用越强[4]。

在TOP30 热点关键词中:(1)出现“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职院校图书馆”4组代表研究对象的词,表明图书采购是各类型图书馆都要解决的共性问题,且高校图书馆更突出,出现频次是“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的5 倍,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10 多倍,等;(2)出现“文献采购”、“图书采访模式方式”、“文献采访”“采访模式及策略”、“采购模式及流程”5组代表研究内容的词,且中心性较高,表明“采访”或“采购”是关联各角度研究的关键与核心,而“模式”、“方式”、“流程”、“策略”、“质量控制”等反映了研究内容,“馆配商”则点出主要的影响因素;(3)出现“招标采购”、“图书招标采购”、“政府招标采购”3 组与招标相关的词,表明招标也是图书采购的重要方式;(4)出现“读者荐购”、“读者决策采购”“读者驱动采购(PDA)”、“读者需求”、“数据挖掘”、“学科服务”等6 组读者相关或服务相关的词,表明图书采购与读者需求密不可分;(5)出现“文献资源建设”、“馆藏图书”“中文图书”、“外文图书”、“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地方文献”等7组反映资源类型的词,表明针对特定类型图书展开采购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6)出现“质量控制”等2 组反映质量的词,表明质量控制也不可或缺。

2.2 研究热点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采购的热点主要分布在以下5方面。

2.2.1 读者决策采购

20世纪90年代,读者驱动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PDA)作为一种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新兴采购模式,引起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关注。随着热度的不断提升,PDA 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张甲与胡小菁教授最早于2011年对其进行科学阐述[5],张秀兰、唐吉深等学者紧随其后,分别围绕PDA 的概念、创新点、优劣势、效益评估、实施策略、潜在问题以及国外案例等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为PDA在国内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孙书霞等深入分析了美国普渡大学、德克萨斯A&M 大学、南伊利诺斯大学卡本代尔分校和丹佛大学开展PDA 的具体实践,总结出对国内图书采购的启示[6]。也有学者在国内外图书馆现状的对比分析中探索出本土化实施PDA 的可行性。如段玉昆总结国内可引进PDA 的3 个原因: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得以贯彻;馆藏图书利用率低;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7]。史丽香研究了适合开展PDA 的图书馆类型,并提出馆际互借请求转化为荐购清单,以及引导读者在检索OPAC中发现新书、触发购买行为的两种实施路径[8]。胡钦文分析了开展PDA的必要性、现实基础、基本特点等,指出了未来应围绕图书馆发展和服务创新整体需要、与图书馆其他创新项目整合开展研究、实践中积累本土化经验等建议[9]。总而言之,国内研究主要以具体PDA 实践为基础总结经验,再根据我国图书馆现状进行延伸性分析。

电子书方面,有学者提出通过图书纸电一体化建设实现电子书PDA 实践。刘惠敏建议依托DRAA 开展国外电子书的PDA 实践[10],这需要馆配商先建好网上电子书平台,以实现版权控制,纸电新书同步发布,但现有电子书平台上电子书种类普遍较少,尤其学术类电子书。考虑到国内电子书还是打包销售等实际,短期内无法照搬国外经验,PAD实践主要还是在纸本书领域。

2.2.2 图书招标采购

图书招标采购的研究集中在2010~2014年,内容包括[11]:(1)招标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如徐月华详细剖析了低价中标的原因,并提出明确图书馆在招标中的主体地位、赋予深度参与招标全过程的权利等对策[12]。范翠玲等认为评标中应明确规定折扣价的最高得分,提高投标商门槛,评标上以资质和服务为主,报价为辅[13];(2)探索新的评标方式,优化综合评分法等,如潘艳对折扣分值计算探讨[14];(3)招标的风险控制,如将标分成多个标而选择不同的供应商来分散风险;(4)招投标太过频繁问题。刘亚芹等认为可采用续标方式保持图书供应商的相对稳定[15]。

2.2.3 图书采购与数据挖掘

随着数字化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的读者数据和业务数据被数字化,为基于数据挖掘的采购决策提供了数据保障和技术基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对数据挖掘算法的优化与应用。如孙雷利用LⅤQ 神经网络与图书采购理论实践结合,对图书能否被采购做出分类判断[16]。杨海廷则利用CARMA算法挖掘技术研究图书间的借阅关联性,为图书采购提供参考[17]。吕俊杰则借鉴超市购物篮分析理论,用描述分析、Apriori 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优化图书采购[18];(2)采购模型构建。如宋宇通过数据采集、构建数据仓库、数据分析与挖掘、建立知识库和模型库等步骤,提出优化图书采购的思路与模型[19]。侯志江、侯玲娟等基于OPAC日志用户行为分析的图书采购[20];王芙蓉则是设计了大数据环境下读者行为分析模型,构建了读者决策文献资源采购模型[21]。

2.2.4 图书采购与质量控制

加强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任何一种采购方式绕不开的问题。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3 类:(1)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供应商选择、“互联网+”技术等,研究提升馆藏质量的应对策略;(2)针对不同类图书馆的不同读者需求、不同类采购模式或者不同类馆藏资源的特点,研究提升采购质量的方法;(3)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应对策略。如徐月华对招标采购中低价中标问题的探讨。段玉昆针对PAD 中读者荐购的随意性问题,提出制定完善的采购标准和设置读者权限等对策[7];(4)从优化采购流程的角度加强质量控制。如蔡迎春提出通过“馆员选验—专家把关—馆长审核”三级控制机制提高对藏书采选质量[22]。饶宗政等认为要把政府招标、签订合同、图书采购、加工和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指标写进招标文件,实现对招标采购的质量控制[23]。林泽明等认为招标环节应保证采访数据质量,设定重点采购出版社,并对供应商资质、信誉、基础服务进行考核;合同签订环节确定中标书商额度的合理分配;合同执行环节则执行严格的质量考核措施[24]。

2.2.5 图书采购与文献资源建设

二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前者重点在具体的实施方式、实施路径、流程等,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注重处理“藏”与“用”的关系,既重视图书质量、馆藏结构,又关注读者需求、图书利用率。谢耀芳分析品种、复本、资金等影响因素,强调在采购中要合理分配资金,覆盖各学科、重视热门图书,同时兼顾图书收藏价值[25]。张贝等探讨馆藏结构、学科分类、读者需求量、利用率和图书质量的关系,强调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应剔旧补新,突出重点,并结合利用情况及时调整采购比例及复本量[26]。孙卫忠等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对学科建设需要、流通率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并结合采购经费实现馆藏优化[27]。胡传敏围绕特色馆藏资源建设问题提出选择有资质并能提供高覆盖率书目的书商、及时更新征订书目、拓宽采购渠道,在招标的同时预留自主采购经费进行多渠道补充等建设方案[28]。

2.3 研究前沿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突现探测算法对探测突现词,并结合前沿术语时区图谱,获得图书采购的主题演化过程,形成表2的TOP10 突发关键词组。大体来看,主要有以下5个时段性研究前沿。

2.3.1 PDA的持续深入探讨

自2011年被引入后,PDA 相关研究一直在持续。2011~2013年主要是国外典型案例的剖析与总结,2016~2019年主要是PDA的实践探索。而读者荐购,作为一种轻量级实现方式,也成为此时期新的热点。PDA 注重读者需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及用户参与度的不断提高,必将持续受到关注。

2.3.2 招标采购的优化与改进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图书采购方式,大部分研究是在政府规定程序基础上改进优化。2011~2012年主要围绕具体问题开展应对策略研究,如低价中标、招标文件编写与执行等。随着数据支撑决策的思想的普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2013~2015年主要结合图书“借阅率”和“流通量”等定量指标,计算招标经费的“指标”或“权重”,支持馆藏优化。

2.3.3 “大数据”技术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创新应用

有学者将“大数据”技术、“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于采购流程改进。前者如基于OPAC日志进行用户行为分析[27]、图书采购模式分析[29]、基于征订书目、用户数据及流通数据等构建智能采购系统[30]等;后者如王洁慧建议应用集成化思想对图书采购供应链进行管理,总体规划、控制优化,实现共同获益[31]。王晓翠则另辟蹊径运用该理念对馆配商进行评价[32]。

2.3.4 馆配商的甄选与转型

随着用户导参与度的提供,图书采购对第三方馆配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学者围绕馆配商的竞争策略[33]、甄选策略[34]、增值服务[35]等展开研究;2017—2019年,在“互联网+”及全媒体出版的影响下,馆配商也开始转型,尝试通过开发整合各种资源的一站式网站[36]、建立统一的学术图书纸电销售平台[37]等,提供个性化服务。

2.3.5 “一带一路”与“全民阅读”等

除上述突发热词外,近年来也出现全民阅读、一带一路等政策推动类突发词。相关研究如:全民阅读背景下“阅读推广”与图书采购的关联研究[38],“一带一路”背景下外文原版书的采购探索[39]等。

总而言之,2010~2019年,图书采购的研究前沿依次有PDA、招标采购、“大数据”及读者服务、馆配商等,基本如实反映了我国图书馆届图书采购的研究历程。

3 结论与展望

图书采购是图书馆中最为关键、系统、长期的工作,不仅关系馆藏质量,更关系图书利用率和读者满意度。随着“创新驱动发展”、“双一流建设”、“全民阅读”、“内涵式发展”等战略或政策的深入实施,加强图书采购研究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CNKI 中2010~2019年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从整个图书馆的视角,挖掘图书采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深化图书采购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图书馆采购实践提供参考。

只有紧跟热点和前沿,从以下几方面加大研究的深度,才能有效指导实践,孕育出真正创新:①打通与出版社合作通道,减少馆配商中间差异化服务,鼓励读者参与荐购、实时反馈,倒逼出版社对迫切需求的图书或重点书设计按需出版规划;②深化PDA 的实现方式,挖掘读者隐藏需求,借助机器学习等实现自动荐购;开拓视角、强化实践探索与数据论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深化内容,提升研究层次;③突破政策导向的影响,突出对管理方法和采购模式的研究,从预算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结果导向的采购评价管理等多个维度,探索图书采购的优化策略。

猜你喜欢

发文招标图书
图书推荐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