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药治疗肝病的综述与分析*
2021-03-17宫爱民
粆 香 宫爱民 牛 明 刘 帆 朱 云△
1.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99) 2.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3.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黎族在海南岛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善于识别和使用天然药用植物,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和传承了一套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黎族医药文化[1,2]。受气候、居住环境、卫生习惯等影响,肝病在海南岛广泛流行,以病毒性肝炎居多[3,4]。黎族医药凭借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治疗肝病取得显著疗效。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采访海南黎医及黎药专家,将海南黎族医药治疗肝病的常用药物进行收集整理,现总结如下。
1 治疗肝病的常用黎药
海南黎族治疗肝病的药物以草本植物居多,约占50%,药用部位以全草为主[5]。海南黎医常应用不同颜色黎药治疗肝病,如“以黄治黄”,黄疸性肝炎患者皮肤黏膜黄染,黎医就应用开黄花或黄色的植物如田基黄治疗。黎医治疗肝病多用单味药水煎内服,如单用槟榔治疗寄生虫性肝脾肿大[6]。目前临床疗效明确且具有开发应用前景的黎药有20余种,包括裸花紫珠、海南叶下珠、鸡屎藤、地胆草、金丝草等。
1.1 裸花紫珠(CallicarpanudifloraHook.etArn) 裸花紫珠为马鞭草科紫珠属,黎族称“雅亭岛”,主要分布于陵水、保亭、琼中等市县,产于五指山的为上品。味苦微辛、性平,归肝、脾、胃经,能解毒消肿、化瘀止血。研究已证实裸花紫珠能有效抑制D-半乳糖胺诱导的大鼠肝组织上皮干细胞毒性[7,8],降低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具有显著保肝降酶、利胆退黄作用,适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9,10]。目前裸花紫珠已被开发成片剂、分散片、胶囊等剂型,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1.2 海南叶下珠(PhyllanthushainanensisMerr) 海南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黎族称“术返靠”,海南各地均有分布。味苦微甘、性凉,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消积作用。研究显示,叶下珠能调节机体脂肪代谢,防止脂质过氧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清除HBsAg,杀伤人肝癌细胞SMMC7221并抑制其增殖,同时能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睡眠质量[11-13]。目前叶下珠已被开发成片剂、分散片、胶囊等,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及急、慢性乙型肝炎。
1.3 鸡屎藤[(Paederiascandens(Lour)Merr] 鸡屎藤为茜草科鸡矢藤属,黎族称“雅造步”。味甘酸、性平,能清热解毒、化食除痰、祛风活络、消肿止痛,传统黎医用它治疗肝癌。研究表明,鸡屎藤水提取物可降低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鸡屎藤与茶多酚联合可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减轻内毒素对肝细胞的损伤[14]。鸡屎藤是典型的药食两用黎药,海南黎族几千年来延续着每年农历七月初一食用“鸡屎藤粑仔”辟邪的习俗[15]。
1.4 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Linn) 地胆草为菊科地胆草属,黎族称“雅胆杆”。味苦、性凉,归肝、肺、肾经,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被黎医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腹水。实验证明,地胆草能有效抑制CCl4导致的急性肝损害,明显改善肝细胞损伤、脂肪变性等,其有效成分可能为具有抑制肿瘤及细胞毒作用的倍半萜内酯[16]。地胆草在海南岛分布广泛,易于采收,临床应用广泛,但目前尚未实现成药开发。
1.5 金丝草[Pogonatherumcrinitum(Thunb.)Kunth] 金丝草为禾本科金丝草属,黎族称“雅绒野”,海南各地均有分布。味微涩、性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黎医常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实验表明, 金丝草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有一定防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分泌HBsAg[17]。
1.6 葫芦茶[Tadehagitriquetrum(Linn.)Ohashi] 葫芦茶为蝶形花科山绿豆属,黎族称“雅杂贺”。主要分布于定安、五指山、保亭等县市。味苦涩、性凉,具有除湿化滞、杀虫的作用。研究发现葫芦茶乙醇提取物能减轻CCl4引起的肝损伤,对HBsAg具有破坏作用,其保肝有效成分可能是葫芦茶苷[18,19]。临床应用葫芦茶配伍虎杖、绵茵陈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20]。
1.7 毛鸡骨草(AbrusmollisHance) 毛鸡骨草为防己科千金藤属,黎族称“白萨丁”,主要分布于五指山、保亭等,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等功效,黎医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研究显示毛鸡骨草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毛鸡骨草醇提取液能抑制HepG2.2.15细胞株表达分泌HBsAg和HBeAg,其含药血清在体外有一定的抗HBV作用[21]。
1.8 田基黄[Grangeamaderaspatana(Linn.)Poir] 田基黄为金丝桃科金丝桃属,黎族称“答兑杆”。味甘苦、性凉,归肺、肝、胃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消肿的作用,黎医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
研究报道田基黄水提取物能降低CCl4导致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水平,加速清除自由基,抑制NO、TNF-α、IL-6等细胞因子的过量分泌,进而保护肝细胞,其保肝退黄的有效成分为田基黄苷[5,18,22]。另有研究发现异巴西红厚壳素为田基黄抗肿瘤活性成分之一,其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22]。
1.9 海南龙血竭(D.cambodianaPierreexGagnep) 龙血竭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黎族称“坊亥”,海南龙血树木质部分泌的红色树脂,国内仅海南岛有此物种,主要分布于三亚、陵水、万宁等地。味甘咸、性平,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的作用。
药理学研究显示龙血竭化学成分查耳酮类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3,24]。海南龙血竭与东南亚进口血竭在药理和临床疗效上基本一致,对海南龙血竭的开发利用,将改变我国血竭资源依赖进口的现状。
1.10 黄牛木[Cratoxylumcochinchinense(Lour.)Bl.] 黄牛木为藤黄科黄牛木属,为名贵雕刻木材,价格昂贵,属于海南省重点保护植物[15],分布于海南保亭县。味甘微苦、性凉,归肺、脾经,具有止血祛毒、清热解暑、化湿消积等作用。
临床对照研究报道黄牛木配伍鬼针草水煎内服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疗效显著[25]。黄牛木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对人肝癌细胞SMMC具有细胞毒活性[26]。
1.11 海南美登木[Maytenushainanensis(Merr.etChun)C.Y.Cheng] 美登木为卫矛科美登木属,味苦、性寒,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痛的作用,黎医用于治疗肝癌疗效确切。但是海南岛美登木的植物资源已近灭绝。研究证明海南美登木提取物能通过凋亡基因p53表达而分化和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其活性成分可能为美登普林、美登布丁、美登素等大环内酯类化合物[27,28]。
1.12 海南粗榧(CephalotaxushainanensisLi) 粗榧为三尖杉科粗榧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黎族称“赛噢雅”,主要分布于白沙、东方、定安等县市。味咸、性温,黎医用于肝癌治疗。研究表明海南粗榧中的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能体外抑制肝癌细胞生长。海南粗榧提取物制成的抗癌针剂在治疗肝癌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是,海南粗榧原料的奇缺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9]。
1.13 其他 传统黎医记载用于治疗肝病但未开展研究的黎药还有:半边旗、白背叶、娃儿藤、救必应、老鼠簕等[2,18,30-34],见表1。
表1 传统黎医用于治疗肝病但未开展研究的黎药
2 治疗肝病的黎族经验药方
黎医治疗肝病一般只对肝病而非整个机体用药,大多使用单味药,复方较少。黎族没有文字,治病经验仅靠黎族特有的语言口口相传,导致查寻黎医经验方存在很大的困难。经查阅文献并走访海南当地黎医,收集并核实治疗肝病的黎医经验方如下[2,31,35]。
2.1 治疗黄疸性肝炎 ①金丝草30 g,龙胆草15 g,水煎服;②穿破石30 g,五指毛桃、葫芦茶各9 g,水煎服;③卷柏30 g,茜草15 g,水煎服;④豨莶草20 g,生锈铁钉3枚,水煎服。
2.2 治疗肝硬化 ①鸡屎藤500 g,蒜头100 g,水煎服;②毛鸡骨草9 g,槟榔果3枚,鳖鱼1只,炖服;③蔓九节鲜品、猪瘦肉各60 g,炖服;④马鞭草、半边莲、石打穿各30 g,水煎服。
2.3 治疗肝癌 ①海南粗榧、黄精各30 g,水牛角10 g,水煎服;②海南龙血竭树根、鸟不宿根各30 g,毛鸡骨草10 g,三菱草15 g,穿山甲鳞7片,土鳖虫7只,必要时加熊胆粉2 g,水煎服;③毛鸡骨草30 g,松针灵芝1 000 g,紫芝500 g,红壳松花粉花蕾7枚,野蜂蜜适量,制成膏状,早晚各服用30 g。
3 总结
几千年来,海南黎族医生凭借海南岛尤其是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优势,在肝病治疗方面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并独具黎族特色[36]。黎医治疗肝病思路相对单一,大多单用一味黎药或者药食两用,使得黎药应用相对便捷,易为当地患者接受,降低了其开发利用的难度。但黎医治病经验仅凭口传,受到语言及文化的限制,很多海南当地黎医无法取得国家认可的行医资格而被迫停止医疗活动,导致还有很多治疗肝病的黎药尚未挖掘。
治疗肝病的黎药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本文仅罗列了黎医治疗肝病的常用黎药,因受语言和交通限制,还有很多黎药尚未挖掘。目前黎药治疗肝病的基础研究已经开展,仅少数几种黎药实现了临床推广及制剂开发,如裸花紫珠、海南叶下珠等。某些治疗肝病疗效确切的黎药,如黄牛木、海南美登木、海南粗榧等,为珍稀保护植物,存在产量、应用受限等问题。总之,黎药治疗肝病大有可为,进一步发掘黎药资源,加强其开发利用,必将为民族医药治疗肝病注入新的活力。
感谢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黎医药学会林天东会长、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王家辉院长、海南医学院药学院田健平教授、海南省陵水县黎医蓝信功老师对本文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