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悟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2021-03-17方明
方明
摘 要:“文本悟读”是高中语文教学解读文本的一种手段,它强调以读为本,读中有感,感中有悟,具体通过世界、文本、作者、读者等四个维度建构文本的真义,获得个性的时代新注解。本文从内涵、特征、价值等方面详细阐述“文本悟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悟读 内涵 特征 价值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4.038
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意味着中国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四维度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更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依据。高中语文“文本悟读”要求文本解读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并积极寻求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让“文本悟读”的过程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过程,成为语文学科育人的过程。
一、文本悟读的基本内涵
“悟读”从字面上看,“悟”是读的一种方式,而“读”是悟的落脚点。从辞源学上追溯,“悟”在《说文》中解释是“觉也”。这里的“悟”是理解、明白、觉醒的意思。中国古代文论中就有许多关于“悟读”的阐述,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文章讲话》中指出:“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才能发掘。”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里说是的“读的功夫”和“悟其神”都是对文本的咀嚼和理解,进而创生。读者以读的方式走进文本世界,以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本内容相互碰撞,深度咀嚼文本精华、对话文本作者、关照社会现实及自身,从而建构文本的个性意义,并获得的精神的提升。“悟读”立足于文本,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通过对语词的分解组合,关注文本内部组织结构的阅读教学过程。“悟读”,就是悟文本、悟情感、悟语言;同时,“悟读”也是学生阅读主观性的呈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层层解剖言语的内在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深刻体悟文本的情感意蕴。“悟读”也是一种生成,体现阅读的过程性。
二、文本悟读的主要特征
“悟读”既是一种文本解读的有效方式,也是文本解读的精神期待。通过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世界、文本、作者、读者等四个维度,来深度研读文本,从而获得阅读的个性理解,并对读者的人生产生积极意义。“文本悟读”有其个性特征,即以文本、情感、生成为中心,开展文本解读过程,这也是判断是否是“悟读”的主要依据。
1.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以文本为中心是悟读的基础,此处的“悟”不是魏晋时期的“谈玄悟道”,而是仔细研读文本,推敲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语境,思考作者这样建构的意义,从而获得真正的阅读理解。一般情况下,首先,从文本语言入手,通过推敲字词、精妙修辞等,在语言细节中感悟细节的精髓,体味作者别出心裁的传情达意方式。让一字、一词、一标点都能向读者诉述故事;其次从文本结构入手,观察文章的文体特征、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在篇章结构中体验结构的匠心,理解作者独辟蹊径的谋篇布局方式;最后从文本语境入手,对文章进行形象品析、留白回味、创设情境等,在具体情境中领略情境的玄妙,感受作者与众不同的语境创设方式。在这三个路径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获得最贴近文本真义的理解。
2.以情感为中心,重视个性对价值分析的影响
以情感为中心是“悟读”的关键,此处的“悟”是指对文本的情感、价值的理解。通过不同方式的文本解读,融入读者的情感价值,从而获得强烈的共鸣,并构建出文本新的时代意义。如拨云见日法,先要去蔽,摒除师生理念上固有的蒙蔽;然后沉浸文本,穿梭字里行间,咀嚼、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最后契合,寻求和时代、个人相契合之处,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并衍生出文本的时代新解。再如层次深入法,先从文字层面把玩、赏鉴,感受中国方块字的语言艺术魅力,之后从文学角度解析文本,探析文本的文学价值与意义,最后从文化角度深层剖析文本的文化心理与文化根脉,寻得民族认同。再如契合自我法,初读文本获得原初感受,浅浅地揭开文本的面目,进而博采各家观点寻得多元认识,在多元中碰撞和吸纳,最后在博采多元中生发文本新的价值、意义。
3.以生成为中心,重视过程对文本分析的影响
以生成为中心是“悟读”的支点,此处的“悟”是通过文本、作者、读者、世界之间的关联、影响,进而创造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时代价值。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着重关注悖谬、矛盾、反复、留白等细节之处。因为阅读有疑,然后才能循疑探因。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并结合相关文献寻求释疑依据,最终得道合乎情理、逻辑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生成。生成的起点是质疑,而质疑却需要学生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这些似乎不合常理之处,并不是学生一读便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慢慢形成的一种语言感知力。因此,质疑便成了师生文本探析的关键,也成了解决文本真义的源头活水,更成了激发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原动力。在分析文本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情感的悖谬、事理的矛盾、情节的反复等有疑处,并且能够指导学生立足文本去深入分析,寻求作者这个设置的价值,逐渐理清表达的本义,获得阅读的个性体验。
三、文本悟读的时代价值
1.在“悟读”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悟读”的关键是对文本的深入分析,除了知人论世以外,更多的是关注文本本身的特质,与此同时,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等。由“悟”到“得”的进程中,学生与文本、作者、世界的交流碰撞中,理解文化认同,获得新认识,也对审美和文化方面的素养要求有所提升。所以“悟读”的“悟”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以期培育出阳光、健康、优秀的学生。
2.在“悟读”过程中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悟读”可以共生。这个“共生”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是人格上的。在读悟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力”,即分析力、竞争力、自信力。學生在文本分析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去蔽探真意识,绕过固有观念,学会理性分析、辩证思考,不能偏执,而要实事求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竞争立身的意识,和同学竞争,与时间赛跑,以高标准、严规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信自尊的意识,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阳光自信。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悟读”获得“三力”,为他们个人品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悟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知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悟读”能够获得情感体验,也能够发现、体悟美。“悟读”,由外在的语言和结构入手,进而去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之美以及文章结构之妙,最终指向文章的语境,并获得独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悟读学生能够穿梭于文字之间,体验文章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而言之,“悟读”既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又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操作过程中要重点落在分析文本、体验情感、捕捉生成上,致力于提升学生素养、健全学生人格和培养学生审美,以期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体“悟式阅读”自觉。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
[3] 夏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中华书局2018年。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高中语文文本悟读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9JK13-L180)
396250058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