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路径论析

2021-03-17李桂花梁金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高校共青团创新路径

李桂花 梁金风

摘要:参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使命任务。如何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赢得青年,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作用,是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网络化、主流化、时代化、商业化等发展特点相互交织,给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鉴于此,高校共青团要从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和服务育人等方面创设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1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092-06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参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使命任务”[1]。如何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赢得青年,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作用,是擺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时代课题。当前,我国青年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其中青年亚文化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于我国青年亚文化的认识,学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解释路径:一种是将青年亚文化妖魔化,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挑衅;一种是将青年亚文化视为从属于主流文化的文化形态,认为青年亚文化必然被主流文化所收编;还有一种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并行的文化形态,形塑和改变着主流文化。因此,透视青年亚文化的含义及其本质,阐释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加强高校共青团对青年亚文化的引导,创设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

一、透视青年亚文化的含义及其本质

国外对亚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明确提出青年亚文化理论的是英国的伯明翰学派。这一学派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础上,从阶级文化的维度对青年群体的仪式化反抗行为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不断出现,对其含义和本质的研究变得尤为必要。

1.青年亚文化的含义

国内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借鉴西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都主张用西方的青年亚文化这一术语来表述我国的青年文化,并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青年亚文化概念。孟登迎、闫翠娟、祝东力等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变迁的表征,孟登迎、闫翠娟等认为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是彼此独立的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有形塑和改变作用。

事实上,在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是表征着社会变迁并在青年中流行的反映青年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既依存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又反叛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它形塑和改变着主流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网络化、主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等特点。青年亚文化并不是不良文化的同义语,而是与主流文化同时并存的一种文化形态。

2.青年亚文化的本质

第一,青年亚文化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表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文化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青年亚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隐喻”[2],是“一种表征整个社会结构性矛盾的‘症候’”[3],其具体形式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年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特点。上世纪80年代,我国青年人面对的是经济衰退和文化荒芜。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国青年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探索中国道路,思考个人发展。这一时期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青年对社会责任和自身命运的焦虑,摇滚乐、朦胧诗、文身族是其典型形式,青年人通过穿喇叭裤、戴蛤蟆镜来彰显个性。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随之而来的就业和生存压力也日益打破了人们原有的生活状态,导致悲观主义的滋生和人文精神的缺失。青年亚文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呈现出对主流社会价值的嘲讽、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社会责任的冷漠。进入21世纪,青年人的时代感越来越强烈,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共同作用下,青年人与世界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青年亚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主流化、市场化和娱乐化的发展态势。

第二,青年亚文化是人的本质的社会化。人是社会性的存在,需要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自身力量的确证,青年亚文化体现了青年寻求社会认同、表达现实关切的心理需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可见,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个人在其中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青年亚文化涉及到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关系网络的搭建,亚文化群体为青年提供了一个同类聚合、寻求身份认同的平台,为青年实现社会化提供了文化圈层和空间。青年可以在聚合的圈子中表达不满、发泄情绪、寻求心灵寄托,通过同质化信息的反复扩散和身份的高度认同来获得自我确证。然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青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总是和谐的。当前,由于我国青年亚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希望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青年创设了青年亚文化这种新的价值系统与主流价值观相抗衡,这不仅体现了青年的身份焦虑和社会认同危机,也反映了青年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判断困境,影响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第三,青年亚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形塑。青年亚文化“展现了与成人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的依存与反叛关系”[5],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既有反叛又有形塑,其中,反叛性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学派从代际、阶级、性别和种族等角度对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社会阶层冲突和张力进行了研究,认为从二战开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青年亚文化展现了明确的仪式抵抗意识和行为,试图通过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挑战和颠覆主流文化霸权。在他们看来,亚文化是青年对主流文化霸权的挑战和反叛。我国的青年亚文化也展现了对成人主流价值的反叛色彩,然而,随着日益多样化的亚文化群体和样态的出现,它们在冲击着主流价值的同时也反过来形塑着主流文化。进入新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温和反抗、商业化运作的特点,不仅出现了以互联网为依托,集低参与门槛、实时共享互动和高度互联互通等特点于一体的参与文化,也出现了体现奋斗精神消退的小确幸、丧文化等,更出现了商业化运作的lolita、饭圈文化等。这些青年亚文化通过自身具有的个性和风格换取经济和社会资本,影响和形塑着主流文化。同时,青年亚文化也呈现出主流化发展的特点,青年亚文化群体也参与到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行动中,社会公益事业、爱国网络行动、突发事件应对等都闪现着他们的身影。

二、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大学生相比于自己的父辈来说视野更为宽阔、思想更为多元、表达形式更为多样、主体意识更为强烈,但是由于他们价值观未定型、思想未成熟,很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侵袭和干扰。当前,我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主流化、时代化、商业化等发展特点,这些特点相互交织,给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

1.青年亚文化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青年亚文化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元的青年亚文化以其特有的创新性、自组织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极大地契合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和精神需求,使他们在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组织活动中获得自觉体验,让他们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获得了施展的空间。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大学生的参与性很强、话语权更多,组织内部較为团结,青年的主体性和批判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发挥。然而,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虽高,却很容易被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左右,因此,将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嵌入到多元的青年亚文化形式中,发挥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则成为高校共青团强化隐形教育、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重要契机。

其二,青年亚文化的网络化发展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存共生的一代,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0-19岁、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3%、21.5%、20.8%,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学生在整个网民群体中占比是最高的,为26.9%”[6]。这些数据表明,在新时代,赢得了青年也就赢得了互联网。互联网以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为基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具有海量信息的、开放自由的交往平台。在互联网中,青年通过对文化身份的自觉划分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在相同偏好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个亚文化群体,并通过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寻求亚文化群体的方式来实现自我认同。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聚集地主要在一些网络平台,比如微博、B站等,它们不仅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也为青年追求个性化发展、实现意见表达和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空间。因此,运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搭建网上共青团家园,将工作延伸到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空间中,唱响引领大学生的网络主旋律,是高校共青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其三,青年亚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出创新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年亚文化并没有显现出像西方社会青年亚文化那样与主流价值之间的根本对抗关系,其与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着方向上的一致[7]。近几年来,在资本、互联网和大众文化的合力推动下,亚文化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发展,同时,主流文化也呈现出了对亚文化的主动接纳。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在商业化的助推下实现的,比如,IG电子竞技俱乐部的组建整合了国内电竞产业,并通过“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夺冠等事件引发了游戏青年的网络狂欢和主流文化对电竞游戏的关注,再比如,B站、抖音、微博等文化社区和视频社交平台的建立,吸纳了青年亚文化群体和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聚集,也吸引了主流媒体的主动进驻,为高校共青团创新思维加强对青年亚文化的引导提供了助力。

2.青年亚文化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青年亚文化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概括起来,其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挑战了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力。多元的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但是青年亚文化又挑战了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青年亚文化具有的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性,导致了一些危害社会秩序行为的产生。在商业资本和网络平台对自嘲、颓废、焦虑、丧气等消极亚文化的助推炒作下,一些缺乏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丧失斗志,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空间具有的低门槛、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征,使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之间相互影响,参差不齐的错误信息、谣言信息和诈骗信息等时刻影响着青年亚文化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很难再通过简单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这对高校共青团加强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二,青年亚文化的时代性变迁弱化了共青团干部在思想引领中的话语权。青年亚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表征着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失去了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权,这冲击着他们的权威性,弱化了他们在思想引领中的话语权,对高校共青团干部提升跟党走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各种青年亚文化在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动下多元开花,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变性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易受到错误思潮和观念的负面影响,并导致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文化自信底气不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如果高校共青团干部不能掌握最新理论动态、前沿工作理念、不能紧扣青年脉搏,聆听青年声音,就很难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很难引领校园文化风尚和文化风气。

其三,青年亚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冲击了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引导力。舆论引导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面对青年亚文化商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不能实现大学生舆论引导工作的提质增效,考验着高校共青团能否适应新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我国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的商业化发展趋势,使资本力量在推动青年亚文化不断占据更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地的同时,也在传播和渲染负能量。文化产业从业者将亚文化作为一种营销工具,贴合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利用亚文化社群的文化生产活动,形塑起具有巨大潜力的亚文化市场空间。更甚者,一些新兴媒体和商业资本枉顾社会利益,采取吸睛式经济手段,单纯追求文化产品的销量和点击率,导致亚文化中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迷信思想、暴力色情信息等,污染着社会文化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高校共青团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抵制错误、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面对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共青团要紧抓思想立团核心,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合力作用,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更好地履行参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使命任务。

1.紧抓思想立团核心,激发大学生青春搏击、奋斗出彩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为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高校共青团首先要坚持思想立团,通过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武装来激发大学生青春搏击、奋斗出彩的内生动力。

其一,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要通过常态化、多样化和系统化的学习形式,引导大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以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他们懂得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情、认识社会,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其二,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共青团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认知、践行、传播和引领等环节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通过榜样引领、同伴教育、节点契机、实践养成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大学生群体正确、客观地认识青年亚文化,做出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和文化行为选择。

2.发挥组织育人优势,筑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堡垒

“组织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点和最大优势”[8]。高校共青团要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和学生干部在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

其一,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应对青年亚文化的行家里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团干部。高校团干部要贯彻党中央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工作能力,从容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破解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思想引领难题,开拓出有效管用的实招和新招,实现对青年亚文化的探索攻关。

其二,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应对青年亚文化中的作用。依托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发挥学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应对青年亚文化中的作用,在充分了解当代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创新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形态和传播方式,使严肃的教育内容充满温度和人情味,促进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中的先锋带头作用。

3.探索实践育人举措,勉励大学生在练就过硬本领中担当时代重任

面对青年亚文化,高校共青团要通过探索实践育人新举措,引导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提升综合素质,为担当时代重任打下坚实基础。

其一,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创新育人形式,强化项目管理,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高校共青团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巩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品牌实践育人项目,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需求,整合各类优势资源,科学设计相关项目,创新相关育人形式,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服务基层,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让大学生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辨别和抵制青年亚文化发展所导致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其二,推行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实践育人重要平台。高校共青团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所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结合所在高校特色,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搭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载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在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中提升综合素质,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以避免他们到青年亚文化中寻求心理安慰和认同,躲避由于本领恐慌导致的危机感和压力感。

4.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夯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土壤

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先锋力量,面对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在校园传播中造成的冲击,高校共青团要坚持主流文化导向,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引导大学生高举旗帜、坚定信念。

其一,坚持主流文化导向,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是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里的文化“是指社會主流文化,既包括本国的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9]。高校共青团要坚持主流文化导向,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引导大学生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其二,精心打造具有青春底色和青年趣味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和社团,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高校共青团要在提升文化育人软实力上下功夫,及时关注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立足学生主体,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打造符合大学生审美趣味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和社团,在校园中形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氛围,以应对青年亚文化造成的不良校园文化现象和行为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5.打造网络育人平台,推动高校共青团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质增效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立足思想引领,坚持“内容为王”,在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中赢得舆论引领的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其一,始终立足于思想引领,加强互联网阵地平台建设,以赢得舆论引领的竞争优势。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功能,有效发挥“青年之声”互动交流平台、“智慧团建”系统、“两微一端”平台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青年网络文明促进会、专业新媒体工作室等工作队伍的作用,借鉴共青团中央、央视等主流媒体主动进驻青年亚文化网络平台和空间的经验,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朋友圈,研判舆情导向,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大学生感兴趣的亚文化形式来传达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使网络青年亚文化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场。

其二,坚持“内容为王”,以富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教育素材引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0]。高校共青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教育内容的质量取胜,要在坚持思想性和趣味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对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进行碎片化改造和创造性重构,为大学生提供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青年亚文化中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侵袭。

6.强化服务育人担当,守住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工作的生命线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强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关心、解决青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求,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11]。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高校共青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扛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合大学生年龄结构和心理热点,不断强化服务育人担当,守住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工作的生命线。

其一,搭建大学生展示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发挥“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赛事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培训等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加强针对性指导,鼓励他们参与劳动锻炼、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引导大学生增进与不同青年群体的融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实现大学生与青年企业家、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等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通过以上平台的搭建,引导大学生增进相互理解、缓解社会压力,避免他们到消极青年亚文化中寻求认同和逃避。

其二,代表和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不断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共青团要按照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青少年權益维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通过“青年之声”“校领导接待日”等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发挥学生会组织、学生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等在学生权益维护方面的功能,推动解决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和普遍诉求的问题。借助校内外权益工作资源,给予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心理教育辅导、困难帮扶救助、消费观念引导等方面的服务,使他们在感受共青团关怀和温暖中有效缓解和解决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以消解他们对青年亚文化的心理依赖。

总之,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表征着不同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共青团要理性认识青年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紧抓思想立团核心,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合力作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帮助和支持大学生在时代舞台上展现青春风采,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激情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青联发[2017]10号[EB/OL].(2017-06-02).[2020-08-02].http://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1706/P020170605397091519794.pdf.

[2][7]闫翠娟.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进[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3-91.

[3][5]孟登迎.青年文化研究再探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64-7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6]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8-02].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P020200428596599037028.pdf.

[8]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7-01-26(9).

[9]秦在东,唐佳海.新时代提升文化育人质量的基本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6):101-105.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2017-04-13).[2020-08-02].http://www.gov.cn/xinwen/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责任编辑:张学玲]

3734501908215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高校共青团创新路径
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问题及成因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高校共青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