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1-03-17龚强侯士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策

龚强 侯士兵

摘 要: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愈发凸显,网络思政的内涵越发丰富,网络育人共识越发深刻,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实践性和协同性得到强化,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但也同时面临着大学生对网络复杂环境的应对不足、思政工作者对线上角色的适配不足以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的延续性不足等多重挑战。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赋能思政工作者线上角色和创新网络思政内容与模式。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策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15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最大变量”。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重大挑战,亟需理清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从而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抓机遇,直面挑战,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愈发凸显

网络化生存是指“以数字化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态度”[2]。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学习、社交、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源自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空间与条件限制,而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需求的承载和胜任,这一趋势又得到进一步凸显。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愈显,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向网络空间拓展。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2.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内涵越发丰富

聂立清和王兆秦在研究中指出,研究讨论多、实际行动少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教育实践的不足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实践内涵无法与其丰富的理论内涵相匹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展了涵盖网络思政课程、网络课程思政、网络党团建设、网络日常思政、网络职涯规划、网络心理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例如思政名师通过网络直播开展“思政大课”,辅导员通过网络视频连线与学生谈心谈话、对学生家庭“云家访”,学生党团组织开展网上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极大丰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涵。不断丰富的教育实践内涵有助于高校深入总结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和新规律,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革新。

3.网络育人共识越发深刻

网络育人是一项“涵盖网络技能培养、网络发展辅导、网络人格塑造、网络人生提升等丰富内容的系统工程”[4],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推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往往是高校单方面推动网络育人工作,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十分有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人心,全社会初步形成了网络育人的共识。在高校层面,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更多地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层面,网络成为子女接受教育、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许多家长对子女用网的态度逐渐由“堵”转“疏”,开始积极引导子女科学地利用网络提升自我;在社会层面,政府、媒体、企业和大众越发意识到网络环境是当下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成为全社会共同担起的责任。凝聚共识是形成合力的基础,全社会凝聚起的网络育人共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大学生对网络复杂环境的应对不足

第一,大学生在网络谣言传播中分辨力不足。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谣言更易传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类网络谣言甚嚣尘上,其中不仅有发布者为博取眼球而编造的谣言,更有借疫情对我国制度进行抹黑和攻击的谣言。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能够识破许多为博取眼球而编造的、与科学常识相悖的谣言,但当面对别有用心者精心编辑、可读性强、隐含政治意图的谣言时则缺乏足够的分辨力。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情绪易被调动,容易陷入谣言编织者的陷阱;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具有“圈层化”的特征,容易不假思索地跟随“圈子”中的流行观点以及所在圈层推崇的“网络大V”的观点,从而丧失对谣言的分辨能力[5]。听信网络谣言不仅消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还会模糊理性认知,加速情绪失衡,甚至引发偏激行为。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分辨力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

第二,大学生在网络多元思潮中思辨性不够。网络是当前国内外多元社会思潮传播、碰撞的主要渠道,网络中的社会思潮良莠不齐,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持续造成负面冲击。全民抗疫时期,“社会思潮的演变传播更趋分众化、大众化、草根化,现实指向性、政治指向性更强”[6]。在此期间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其中虽有积极、正确的思潮,如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空前加强、生态主义思潮促进社会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但消极、错误的思潮亦充斥着网络舆论场。例如个人主义思潮利用民众对生命健康的关切,放大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性,煽动极端情绪和行为;民粹主义思潮在抗疫期间呈现出反智性与反权威性,以嘲讽和戏谑对抗政府权威和知识权威,不断突破主流文化和价值认同的底线[7]。大学生浏览网络信息的行为趋于碎片化和娱乐化,缺乏深度思考和思辨,而这些错误思潮在网络中的表现形式又往往具有隐蔽化、娱乐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極易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网络多元思潮仍将持续交锋碰撞,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意识亟待提升。

第三,大学生在网络伦理中道德约束力不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伦理失范事件频频发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造成冲击。在网络伦理失范事件中,大学生往往被网络群体力量所裹挟,未能坚决地发声予以反对和制止,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与疫情防控相关网络信息成为网络伦理失范事件的高发区,例如“成都女孩事件”、“沈阳尹老太事件”等,体现出网络匿名化背后道德感的缺失。长期处在网络伦理失范环境中的大学生容易模糊伦理道德的底线,走向网络失范甚至网络犯罪。因此,加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道德意识刻不容缓。

2.思政工作者对线上角色的适配不足

第一,思政工作者对网络思政工作内涵的认识不全面。一是对网络思政工作内容的认识不全面,例如部分思政工作者认为网络思政工作就是简单地运用网络上思政课、发布网络文章,而忽略了网络日常思政、网络党团建设、网络心理咨询、网络职涯规划等重要内容,未能意识到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到网络思政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对网络思政工作的方法认识不全面,例如部分思政工作者认为网络思政工作就是把现实思政工作迁移到网络空间,仍然沿用线下的工作思维和方法,没有意识到网络思政工作需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和网络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三是对网络思政工作的角色认识不全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之一,但仍有部分辅导员认为网络思政仅仅是高校网宣队伍的工作,或把开展网络思政工作视为业余时间的“兼职”,未能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下积极运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是全体思政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第二,思政工作者对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掌握不充分。一是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的特点掌握不充分,例如信息圈层化、碎片化等特征,导致思政工作者在网络发布的信息不能适应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削弱网络思政的传播力。二是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的特点掌握不充分,例如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等,这些文化圈子往往具有各自独特的规则和术语,且具有隔离排外的特征。这导致思政工作者难以在网络中运用大学生的共同语言,从而削弱网络思政的亲和力。三是对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特点掌握不充分,例如符号化、标签化、“弹幕化”等特征,导致思政工作者难以与学生在网络空间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削弱网络思政的交互性[8]。四是对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特点掌握不充分,未能意识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存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思政工作者难以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和看待网络,从而削弱网络思政的针对性。

第三,思政工作者对新兴网络平台工具的运用不及时。当前网络媒体高速发展,新兴网络平台工具层出不穷,这些新兴平台往往能迅速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使用,但部分思政工作者未及时获悉和掌握这些网络平台工具,未能把握新兴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一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对于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开展思政工作持观望态度,其原因既有对新生事物的抵触和畏难情绪,也有对运用新兴平台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虽已意识到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必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他们未能掌握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开展思政工作的方法和规律,进而阻碍了对于新兴网络平台工具的有效运用。

3.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举措的延续性不足

第一,新颖的教育内容有待补充完善。全民抗疫期间,宣传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抗击疫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挖掘了大量具有时代性、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例如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的故事诠释了爱岗敬业的担当精神;快递小哥汪勇等普通人挺身而出,担当抗疫志愿者的事迹诠释了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等。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贴近生活、鲜活具体,而且具有情境性,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趋于回归常态,新颖性和情境性不足,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所下降。如何持续挖掘和补充新颖的教育内容、提升传统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重点之一。

第二,创新的教育形式尚待持续加强。为响应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思政工作者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慕课、网络书信等方式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通过网络为千万大学生共上“思政大课”、高校通过网络直播举行线上“开学第一课”等。这些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了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功能,与传统形式相比具有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并且符合大学生群体网络化生存的趋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随着线下课堂重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思政工作者对网络渠道的运用明显下降,网络育人阵地有所弱化,与学生日趋凸显的网络化生存现状不相匹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思政工作者如能持续加强和优化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创新的教育形式,与线下思政课堂形成优势互补,则将大幅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初现的教育合力亟待维系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力量同时向网络倾斜,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家庭和社会也意识到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实际行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上网条件和网络环境。网络育人的合力在高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初步形成。然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又表现出离开网络的趋势,思政理论课教师回归以线下课堂为主的教学常态,辅导员对网络空间的关注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对于网络育人的意识也有所淡化,抗疫期间初现的网络育人合力亟待维系和助力。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积极导网: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第一,教会信息甄别,有效遏制网络谣言。遏制网络谣言的前提是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甄别,思政工作者应通过多种方式教会学生甄别网络信息、识破网络谣言。尤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网络谣言的特征、趨势与识别方法等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堂,增强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抵抗力。

第二,培养思辨精神,正确对待网络思潮。在多元思潮激烈交锋的网络空间中,除了事实上的甄别,还需加强学生在思想上的辨别力,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学会正确对待各类网络思潮。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网络空间积极发声,及时对网络错误思潮予以揭示和批判;另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通过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对网络思潮展开讨论,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加以分析,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思辨精神。

第三,强化价值导向,积极传递网络能量。科学、规范的网络行为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道德观作为支撑,思政工作者要把强化价值导向和道德意识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其一,培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价值,充分认识到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从而引导学生将网络用于服务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自觉远离网络“垃圾”。其二,培育学生对网络行为和现象形成正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从而使学生能自觉抵制网络暴力和各类网络伦理失范现象,主动传播网络正能量。其三,通过网络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传播方式和实践载体,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

2.善于用网:赋能思政工作者线上角色

第一,明晰职责定位,全面厘清网络思政工作内涵。一是明确理论课教师的网络思政课程职责。云端授课,师生不再同处一个课堂,而是相隔千里,学生“开小差”的难度大大降低,如果不能提升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思政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想要在网络空间把理论课讲好,并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教育的内容照搬到线上就可以实现的。理论课教师应把网络思政课程作为重要职责,做到教学内容讲深度、教学形式拓广度、教学互动增温度,讲好“云端思政课”。二是明确辅导员队伍的网络日常思政、网络党团建设、网络心理咨询、网络职业生涯规划等职责。时刻保持同学生的紧密联系是辅导员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大学生网络化生存日益凸显,辅导员队伍需要积极入网,使思想教育工作依据网络传播规律和网络群体特征加以针对性的优化和转变。

第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一线思政工作者应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并加强信息互通,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一是要调查并掌握学生网络信息获取的特点。面对当前互联网碎片化、零散化传播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思政工作者必须顺势而为,调查研判当前受学生欢迎的信息传播形式和载体,如在各短视频平台发布微视频、微党课,在微信公众号进行政策图解等。从而有针对性地传播思政教育内容,提高信息为学生获悉并应用的概率,增强网络思政的传播力。二是要调查并掌握大学生网络文化的特点。网络潮流瞬息万变,今天还在学生群体中间流行的话语,可能一周后就会过时。因此,必须时刻保持对互联网流行元素的敏感度,自觉成为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弄潮儿”,从而拥有与大学生网络交流的共同语言,增强网络思政的亲和力。三是要调查并掌握学生网络表达的特点。有了屏幕的隔阂,平常在现实世界羞于表达的学生常常会借由弹幕、表情包等方式“放飞自我”。一线思政工作者如果能为大学生搭建符合他们表达特点的平台,那么就能在网络空间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增强网络思政的交互性。四是要调查并掌握学生网络化生存的特点。唯有教师自己也积极地进入网络世界,化解师生之间的“网络代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对待网络的态度,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政的针对性。

第三,开展技能培训,推广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高校应推广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并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一是向思政工作者明确使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的意识。二是树立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的工作典型,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作用,帮助其他教师克服畏难情绪,带动更多教师积极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开展思政工作。三是系统化地组织推进思政工作力量进驻新兴网络平台,改变以往个别思政工作者在新兴网络平台“单打独斗”的现象。通过大规模培训加强思政工作者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工具的技术水平,帮助他们把握运用新兴网络平台的教育方法和规律。同时根据教师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网络角色,加强顶层设计与协调规划,充分运用现有人才资源建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力量。

3.持续优网:创新网络思政的内容与模式

第一,变枯燥为生动,持续挖掘时代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抗击疫情这本思政“活教材”对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带来重要启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要以此为借鉴,持续挖掘高质量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一是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例如从扶贫攻坚、科技强国建设、国际格局演变等富有时代性的题材中挖掘教育素材,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二是要注重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以援鄂医生日记、抗疫志愿者微博等显示出巨大的感染力的内容为借鉴,从普通人的视角、亲历者的角度挖掘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加强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三是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情境性。例如,要使大学生在中外疫情防控成效的对比中深切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种具体情境产生的教育效果远优于教条式的说教。因此,应充分挖掘情境性的隐性教育内容,从而减少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感,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自主思辨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转被动为主动,持续沉淀创新型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形式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形式的创新与沉淀势在必行。一是教育形式的创新与探索。抗疫期间“千万人共上思政大课”、线上视频谈心谈话、心理咨询、职业发展辅导等一系列创新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应当持续探索并挖掘更多大学生乐于接受、适合教育目的的创新形式。二是教育形式的审视与筛选。教育形式的创新不能一味强调新,而必须注重质的提升。要加强对教育形式创新效果的调研,通过学生的实际口碑评判教育形式的创新是否更适合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易于教育对象的接受。通过审视与筛选机制淘汰不适合的形式创新,发展和创新高质量的形式。三是教育形式的协调与统筹。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丰富,传统形式和创新形式之间、不同创新形式之间的协调与统筹尤为关键。高校应在对不同教育形式的优缺点分析、教育形式与队伍力量的匹配分析的基础上,出台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同教育形式,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化共识为力量,持续凝聚多主体的网络思政育人合力。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社会各界逐渐形成了网络育人的共识,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网络思政工作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各界亟需化共识为力量,凝聚起多主体的网络思政育人合力。其一,强化高校主导力。高校是网络育人的主导力量,当前背景下,高校須加强主导育人合力的意识,明确网络育人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和工作规划,积极推动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其二,激发学生自主力。学生是网络育人的重要对象,各方应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也要重视推动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其三,汇聚家庭支持力。家庭是网络育人的支持力量,家长应当支持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提升自我,支持高校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也努力树立文明健康用网的典范。其四,营造社会环境力。社会是网络育人的环境力量,广大网民、媒体和企业等都应具备网络育人的意识,认识到自身在网络发布的信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重要影响,进而自觉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1.

[2] 孔繁玲,张勇,满恩.网络化生存[J].理论探讨,2001(5):93-94.

[3] 聂立清,王兆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63-64.

[4] 蒋广学,张勇,徐鹏.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19-123.

[5] 陈志勇. “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6] 贾立政,王慧,王妍卓.全民抗疫时期主要社会思潮的动向及特征[J].人民论坛,2020(8):12-17.

[7] 范丽丽,林伯海.当前国内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样态及纠治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83-87.

[8] 陈忆金,卓林锴,赵一鸣.学习类视频弹幕用户的交互行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21(9):95-101,124.

[责任编辑:杨小扬]

3639501908221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