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2021-03-17陈秉公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发展历程

摘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创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科准备阶段;第二阶段,学科创立阶段;第三阶段,学科层次完备阶段;第四阶段,学科大发展阶段。三十七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经验。新时代,应当努力做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目标,增强面向实践和理论的问题意识,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小思政”与“大思政”、“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增强学科意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自觉参与和赢得世界意识形态斗争。

关键词:思政学科;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基本經验;历史展望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001-0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庆祝建党百年的深刻意义在于总结经验,增强信心,吸取智慧,创造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中的一个新兴重点建设学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创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1984年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至今已经三十七年,不仅学科本身获得巨大发展,而且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1.思政政治教育学科创建的历史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批判极左思潮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

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的因素是全方位的。主要有五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大讨论,并在有关中央文件中提出大学“增设政治工作专业”的重要指示。中宣部、中组部和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具体部署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工作。特别是教育部思政司和社政司做了大量的具体领导、指导和组织工作。

第二,批判极左思潮、拨乱反正和反对自由化的历史趋势和迫切要求。人们普遍对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化、庸俗化的极左思潮深恶痛绝,同时反对自由化,要求变革,形成了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大趋势。

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和全国人民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热潮,普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适应新形势和新特点,尽快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优秀德育传统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

第五,社会著名人物的大力提倡和一大批老中青专家学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例如,钱学森先生率先提倡和论证,一些高等院校领导和一大批老中青专家学者的不忘初心,孜孜以求,毕生努力,都是创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绝对不可或缺的。

2.思政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思政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科准备阶段(1980年—1983年)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80年开始的全国性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大讨论,以及以这场大讨论为背景的全方位的创建学科准备工作。可以认为,1980年开始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准备阶段。

这场大讨论首先从军队开始。1980年4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治工作也是一门科学,有其专门的知识。”这个讲话在军队和社会上引起了普遍反响。

1980年5月2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联合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集中讨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这本“论文集”中发表文章“早日建立马克思主义德育学”,提出“思想政治的科学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德育学”[1],“一定要早日建立这门德育学”。这篇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并开辟专栏在全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讨论,将这场大讨论推向高潮。

中宣部、教育部领导和教育部思政司领导都积极主张和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并着手主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1982年在厦门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德育理论研讨会。1983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政工专业论证会,将学科定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依托的专业定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会后委托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编写本专业首批本科生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同时,委托吉林大学建立全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资料库”,出版全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汇编》,并委托吉林大学撰写本学科第一部专著《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部专著出版后,于1995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是本学科第一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论证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论文,被《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资科库》分十六个专题收录3000余篇,并从其中精选出135篇,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汇编》(上下卷,1977—1986)。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亲自为《汇编》作序,充分肯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学科化和编辑出版《汇编》工作。

这一阶段,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做了比较充分的学科论证、组建队伍、学术研究、储备知识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学科创立阶段(1984年—1995年)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84年正式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从1984年建立本科开始,深化学科理论研究,培养师资队伍,编写专业教材,建立硕士学位授权点,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并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做准备。

1984年教育部连发三个文件,部署正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这三个文件是,1984年4月13日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1984年6月9日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1984年6月30日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2]。自此,全国高校进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阶段,同时积极筹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

1987年9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从1988年起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十所高校首先招收硕士生。1990年已批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35个。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

这一阶段,在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培养硕士生,并开始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发展。同时,本学科已被中共中央定位为全国“人文社會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

第三阶段,学科层次完备阶段(1996年—2005年)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96年正式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从1996年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建成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科层次基本完备的学科。

1993年吉林大学政治理论博士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通过,遴选出全国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博士生导师,于1995招收全国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两名),此后逐年招收。这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也正式转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取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正式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2年9月吉林大学的一部专著性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全国第一部研究生教学用书。截止2003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8个,硕士点160个。

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获得稳定快速发展,实现学科层次由低到高的提升,形成了初步具有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科体系。

第四阶段,学科大发展阶段(2006至今)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2006年正式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学科、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具有本、硕、博三个层次,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而且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迅速增加,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成果、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成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学科层次完备、发展迅速、效果显著的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

2006年1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学位[2006]3号文件《关于下达第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准设立,另有34个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增设。

截止2009年,国家又设立了68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2008年起,国家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高等院校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重点学科。

截至2018年,经过数轮审核增列,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已覆盖全部31个省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点329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2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101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己成为全国拥有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学科之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不只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也取得重要成绩,进展明显,成果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八届评奖中,共获奖7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35项。同时,本学科有的专著入选“中华学术外译工程”项目,已开始走向世界。2021年2月,一部专著《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已被美国“学术出版社”翻译到美国出版,另一部专著明年将被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翻译到德国出版。这是一种开始。今天,在“双一流”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势将有更多的论著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思潮。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就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1)学科体系逐步完善三十七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成功地建立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本硕博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备的学科管理体系,以及各级学术研究组织,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学科体系比较完备的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2)学术水平明显提升三十七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只发表了大量论著,而且建立了以本学科研究对象为前提的比较严密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形成了初步的具有普遍性影响的研究范式,投入产出比逐年提升。许多论著获得省部级奖、国家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中华学术外译工程项目”,被翻译到国外,原创性独创性成果逐年增多,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好评,被广泛引用,影响越来越大。据初步调查,本学科有的学者论著的引用频次己超过1万次,可以与国内优势传统学科专家相比。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本学科创建以来,一直重视学生培养,加强理想信念和学风教育,在校内外聘请一流教师授课,持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特别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取得显著成绩。三十七年来,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大批国家各级优秀领导干部、优秀专家学者、优秀学生工作干部和在各行各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学科支撑作用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独特的重要任务,就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教师,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支撑这两项工作。三十七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其中大部分人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学校各级干部,有力支撑了高等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毕业生还大量充实公务员队伍,为各级党和政府提供了人才支撑。也有一批毕业生面向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努力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5)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本学科十分重视教学和研究人员队伍建设和培养。经过三十七年努力,本学科已经形成老中青结构合理,以博士、博士后为主体的教学和研究人员队伍,涌现出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长江学者、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以及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获得者、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承担者和年度影响力人物,在理论宣传、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经验

三十七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思想,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决面临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根本原则。

(2)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目的、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效的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发现、研究和回答实践问题,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3)坚持以服务育人为根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职责和任务是立德树人,必须始终坚持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一般而言,学科意识是对学科自身的自觉意识。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意识,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性质、方向和最终成效。只有建立清晰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才能建设目标明确、内涵清晰、严格自律,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5)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本体的跨学科研究一般而言,跨学科研究指以本学科研究为本体的充分涉猎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归纳性研究,是一种孕育创造性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在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普遍共识。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积极进行跨学科研究。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也应当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对象和问题,而单纯去研究其它学科的问题。科学的态度应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对象和问题为研究的主干和本体,积极涉猎和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归纳性研究。也就是,进行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本体的跨学科研究。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历史展望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负着极其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做到: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所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而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道路。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经过科学提升而形成的理论,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而创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两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到科学把握,毫不动摇。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面对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

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志是人才培養质量。只有人才培养质量高,才能说学科建设的水平高。今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本、硕、博)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素养和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任务,关系党和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一切回顾和展望的目的均在于此——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可表述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必将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例如,吉林大学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十七年,培养了1000余名学生(本、硕、博),其中32名已被任命为内国大学的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还有一批省部级、厅局级、处级干部和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增强面向实践和理论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时代的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对于科学研究而言,问题意识比研究成果更重要。问题意识是从事研究和创造的前提,没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开始真正的科学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成就如何,首先决定于有无问题意识和能否克服重重障碍将问题解决到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学术队伍的成长和成熟也在于积极主动地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4.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基本理论框架,决定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全局。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仅仅三十七年,基础理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今后仍面临艰巨而繁重的学科基础理论开拓、创新和建构任务。

依据历史唯物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与人类优秀文化相联系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社会“影响力”和实践“解释力”尚有不小差距。因此,必须下大功夫继续建构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大的实践课题、最大的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最突出的历史性课题和历史性任务。

严格说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再系统化”任务。我们用三十七年时间,成功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系统,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面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再系统化”任务——建构更加科学而严密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相信这个问题不仅应当解决,也一定能够解决。

5.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两个重要的现实理论问题。这就是:

(1)“小思政”与“大思政”关系问题一般而言,所谓“小思政”指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十七年来,我们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基本属于“小思政”范畴。所谓“大思政”指以意识形态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思想理论宣传(传播)规律和人们接受规律为研究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近十年,特别是近两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倾向,一些学者热心于“大思政”研究,而忽视“小思政”研究。这主要表现在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表的论文上。

对“小思政”和“大思政”的关系应当秉持宽容的“重点论”态度。也就是认为,无论“小思政”,还是“大思政”都属于思政范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都可以研究。但“小思政”和“大思政”也有区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一般而言,忽略“大思政”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难免狭窄和肤浅,理论不够深刻和彻底,而忽略“小思政”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则会失本、失言、失位,难免走向自我萎缩。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科学的态度应当是,以“小思政”研究为重点,为主干,同时,进行“大思政”研究。

(2)“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所谓“内涵式”发展指注重学科内在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也就是注重学科理论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术活动内在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所谓“外延式”发展指注重学科外在形式和数量扩展的发展方式。也就是注重学科点数量、论著数量、招生数量、队伍数量、学术活动频次等外在形式和数量扩展的发展方式。对此,应持以下两点看法:

第一,应当坚持“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质量的提升和根本性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外延式”发展是数量的增加和形式的发展,不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

第二,反对“外延式”发展,但不反对“外延”发展。“外延”发展不等于“外延式”发展。“外延”发展也是发展的一种方式和表现,虽然是形式的发展和数量的增加,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必须的。一般而言,所有质量都表现为数量,没有数量也没有质量。因此,科学的态度只能是,坚持“内涵式”发展,扎实地提升学科建设的内涵和质量,同时,也不放弃数量和外延的发展。

6.增强学科意识

所谓学科,一般指一种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及其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包括这个领域的研究队伍、教学队伍、教学科目以及培养学生的方式。

所谓学科意识就是对学科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研究价值和研究功能、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自觉意识。一个学科的学科意识是否明确和坚定,对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极为重要。有无自觉的学科意识是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和能否独立的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性质、方向和效果。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学科意识不够强,应当自觉增强学科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增强学科意识主要表现在两点上:第一,自觉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性。这就是中央文件反复强调的四性:意识形态性、人文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四性”贯彻到学科建设的一切领域和活动之中。第二,自觉地坚持学科自律。应将严格的学科自律精神贯彻到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生培养和队伍建设等一切学科建设的环节和过程之中。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3]学科建设的根本归根结底是学科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的根本是学科队伍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也是学科队伍的建设。有“双一流”的学科队伍才能有“双一流”的学科,没有“双一流”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有“双一流”的学科。因此,应提倡学科队伍建设的“两家”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和科研队伍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家。

8.自觉参与和赢得世界意识形态斗争

今天,中国不仅面临世界经济和军事斗争的严峻威胁,而且面临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威胁。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价值观一致”联合起来,企图孤立、包围、打压和整垮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大任务就是走向世界,参与和打赢这场意识形态斗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替代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主流意识形态,解除人类精神危机,避免走向集体自杀道路,为中华民族和人类开创更加美好的前景。这个历史性任务不仅应当完成,相信也一定能够完成!

参考文獻

[1]陈秉公.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汇编(1986-1987上卷)[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1-3.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23-26.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发展历程
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分析①
卢梭的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