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学习”向“研习”的转变

2021-03-17卓霞

高考·中 2021年12期
关键词:转变学习深度学习

卓霞

摘 要:深度学习理论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统编高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课本的教学,应从理解转向构建,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识记转向应用,重视学习能力的深入性和长远性,力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研习任务;转变

深度学习理论的提出,为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提供了创新的解读方向,也是应对信息时代学习领域不断拓展的新思路。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更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选择性必修语文课本的教学,强调围绕知识的联系与构建,培养学生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本文试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探究如何在深度学习的实践中,实现必修阶段的“学习”向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研习”转变。

观察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组织形式,不难发现与必修课本以“学习任务群”和单元“人文主题”贯穿内容不同,选择性必修课本则更多地以“专题研讨”的形式组织内容,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必修课本的“单元学习任务”变为选择性必修课本的“单元研习任务”。这里的“研习”即“研究、学习”,这种“研究”应该是带有探究性的,指向深度学习能力的。

一、从理解走向联系和构建,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中实现知识的融通

从“必修”课本进入“选必”课本,随着单元的结构方式从“人文主题”为主向“专题研习”为主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也应当做出相应调整。就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而言,本单元有四课共六篇课文,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在必修课本中,可能作品的学习更多地倾向于对信息的主次进行区分,对文本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为主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而本单元的研习目标就由之提升到能够多角度获取信息,并能评价文中观点和文本的特点,要求从“理解”走向“联系”和“建构”,关注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转变研习思路。

(一)实现课文由“零”到“整”的建构

首先,是本单元内的各个文本的融通。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的开幕致辞,文章本身就有对历史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在《长征胜利万岁》的文本中,也许能找到些许答案;《长征胜利万岁》一文中,对长征的评价有“长征是宣传队”,这种“宣传”的作用是巨大的,范围是很广的,它体现了革命军队的性质,这样的宣传在《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的“没有加封”的“致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的一封信中是有呼应的;正是因为《长征胜利万岁》中展现出来的革命军队的英勇、乐观的品质和《大战中的插曲》中展现出来的革命军队的仁义和文明以及纪律性,才有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胜利;“迎难而上,坚韧顽强”的长征精神,和焦裕禄身上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又何尝不是一脉相承。其次,还有不同学习阶段的文本融通,特别是与必修阶段学过的文本的融通。例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中的革命志士舍生忘死的高尚情操和焦裕禄的“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都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生动注脚;《大战中的插曲》里聂荣臻身上的那种温良的品格,让我们联想到“温暖众人心”的张秉贵;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的革命豪情可以和《沁园春·长沙》观照联读。最后,不论是单元内部的文本融通,还是与不同学习阶段的文本的融通,都是实现文本资源的“化零为整”的有效融合,能让知识变得更加“整体”,让研习走向深度。

(二)实现课文由“静”到“动”的转变

每一篇课文都不应该作为一篇静止的文本进行教学,而应该尝试从纵向的时间线延展和横向的研习领域拓展,对教学资源进行动态开发。纵向的阅读延展,包括本单元内部的时间逻辑,从革命者的战斗激情和人道精神到革命胜利后的无限豪情,再到建国初期面对自然灾害时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壮举。同时也包括历史时空的延展带来的文本互动,“多难兴邦”,从来就不是一句救灾口号,历史告诉我们,它是被英勇的中国人民一次次用行动证明的事实。从鸦片战争的爆发,国土沦丧到《别了,“不列颠尼亚”》中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无比自豪;在被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的压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最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并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这些无不贯穿着整个单元的精神流脉。横向的研习领域方面,我们注意到,这个单元的课文文体涉及较为广泛,包括演讲词、回忆录、消息、通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拓展阅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江南抗战之春》《永恒的瞬间——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纪实》《铁人张定宇》等相似文体文本,让静态的课文动起来,在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中,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文本的联读和知识的融通。

二、从识记走向迁移和运用,重视学习能力的深入性和长远性,在“研习”中力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如果在“学习”任务中,更重视的是知识的识记,那么“研习”任务更多的是指向迁移和运用,以期学生习得内化的思维能力,并能持续提升这种思维能力。这需要从课堂的重构和任务情境的合作两方面着手。

(一)打破传统的讲授范式,以问题的纵深重构课堂教学,激活学习的内驱力,将“学习”推向“研习”

传统课堂以老师的講授为主,从导入到解读再到训练检测和课堂小结,都由老师扮演主角,而以问题的纵深重构的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学生。例如:《大战中的插曲》的教学的问题深入设计:一问“插曲”指什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内容;二问这篇回忆录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谁,形象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聂荣臻的形象;三问本文的主人公是聂荣臻吗?将文本的解读引向深入,让学生在问题的纵深中研习出文章真正的写作对象和主旨所在。这个设计是对本单元课后单元研习任务的细化和实践,对文本展现的人物优秀品质和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义的有效研习,学生在问题的研习中,有了更多主动思考的空间,激活了学习的内驱力,自主习得。

(二)走出个体学习圈,搭建学习共同体的交流合作平台,以情境任务来助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单元研习任务”是学生探究和研习的纲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但要真正发挥它的研习指引功能和测评功能,还是需要教师在创造性地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任务情境创设。这种任务的完成,可以是个体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学习共同体交流合作完成,显然交流合作能带来的学习收获是更多维的。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设置思维导图的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习得论证思路的把握能力;《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撰写“中国新闻奖”颁奖词,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讨论、分歧、整合出本篇报道的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独特角度和新闻情感,从客观事实的报道中渗透的写作特色;联读第2,3,4课,可以设计“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联读分享会。总之,搭建学习共同体的交流平台,以具体的研习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唯此,教学中培养的学习能力才是深入的、长远的,才能使思维实现可持续的發展与提升。

三、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抓手展开研习,带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深度习得,真正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大复兴”,课本中围绕这个人文主题,单元设置了三个研习任务,其中第二个任务更多地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作品本身的句式表达和情感抒发进行深入解读;第三个研习任务意在提升表达的能力,设置了“家乡的英雄”主题写作任务。这两个任务看似彼此割裂,实际是可以找到有机关联的,课本中要求学生“选择一篇最能体现深沉情感和理性思考结合的课文进行研讨”,研习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选择”,选择的标准是“最能体现”,这势必有个角逐的过程,从具体的每篇中的语言特点出发,进行权衡和比对,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情感控制和外放,收束自然;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的激越之情和冷静的历史局势洞悉,相映成辉。学生在列表比对的过程中,对“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更加明了,拳拳爱国之情被唤醒,对苦难的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和革命英雄的精神力量,有了传承的信念和担当,在此基础上再完成“家乡的英雄”研习任务,就从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结合的语言建构做好了知识技能准备,又在文化的传承和深度理解方面做好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准备,使两个研习任务的育人价值凸显出来,将“伟大复兴”的人文主题教育落到实处。

此外,转变评价机制,从“学习成果的测验”走向“研习过程”的关注和及时反馈,也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带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途径。研习过程的关注,要求教学中不应把研习任务简单机械地练习化,要求学生写出所谓的答案,而是更多地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和反馈,如“家乡的英雄”主题文集的创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信息获取困难、文本撰写困难,教师都应该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学反馈的多样化尝试也很有意义,尝试将任务情境和生活关联,把“家乡”的地域扩大,推荐革命题材电影如《八佰》《百团大战》《湘江1934》《上甘岭》《革命者》《长津湖》等,学生可以撰写影评,生生互评,评选出优秀作品编辑班级影评集,并由老师附上序言,在多样的教学反馈和互动中,提升表达能力,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结束语

深度学习旨在培养更高阶的思维能力,涵养更具钻研和创新精神的学习品格,基于深度学习的“研习任务”的探索,呼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从理解走向联系和构建,在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中实现知识的融通,从识记走向迁移和运用,在“研习”中力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带动文化传承与理解,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中国传统革命作品研习单元的探究,是一次“学习”走向“研习”的尝试,更是学习走向深入的教与学探索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温儒敏.“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8).

[3]程翔.拥有一双语文的慧眼: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例谈[J].语文学习,2020.(9).

3878501908244

猜你喜欢

转变学习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