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
2021-03-17张亚冰
张亚冰
摘 要:高中学校体育课堂肩负培养学生体育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任。但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依然局限在课堂之内,与课外体育无法衔接,影响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了转变当前体育课内外脱节的现状,改革高中体育课堂,使高中体育课堂内外更好地衔接,应该从课堂教学方式、课程开发、引导实践和组织竞赛等方面入手进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让高中生有能力、有时间、有机会融入课外体育活动,进而促使高中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高中体育课堂承载着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使命。但是目前高中体育课程还局限在体育课堂和学校体育场之内,这局限了高中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影响身体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而只有使高中体育课堂与社会体育活动衔接起来,学生们才会有积极参与课余社会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主观意愿,只有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才能保障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顺利进行。
一、基于兴趣差异,纵横分层
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依附于锻炼者对某种运动项目的情有独钟和孜孜不断的追求,同时,锻炼者要对某种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运动水平。学生从小学步入高中已经经历了许多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初步掌握了许多体育运动技能。高中体育课上,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会激情投入,而对自己没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会敬而远之,不予理睬。因此,高中体育课堂要保证学生对所教授的运动项目感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学练,提升水平,进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这就要求高中体育课堂要改革体育课堂一锅烩的局面,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分项进行教学,才能保证学生乐学,学有所成。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和提升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就应该改变目前一个体育教师给一个班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特长、兴趣等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归类,设置不同的课程,同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然后选择课程进行上课。例如:高一入学后,开始统计学生体育兴趣和选择意向,根据学生的选择设置若干门体育课程如健美操、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等,然后,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和特长安排教师授课项目,形成专业教师上专业体育课的局面。在学生们一周上两节体育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项目重新组合成选课班,跟随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课程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有规划、深层次的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项目掌握牢固,形成特长,让他们产生参与社会体育锻炼和各种竞赛的意愿,进而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有更高的追求目标,逐渐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因此,高中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改革,要从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入手,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动作技术掌握牢固,运动水平比较高,学生才能有主动展示和锻炼的意愿。高中体育课实行根据学生兴趣分层教学的课程模式,有助于学生乐学和提升运动水平。
二、开设校本课程,做好衔接
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依赖于地方社会体育的环境和氛围这块土壤。学生在课外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愿,如果有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入口,学生就能够更容易地融入社会体育锻炼中去。因为某项体育运动项目形成规模后,就是当下主流的锻炼氛围,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育竞赛等活动。这对初入社会体育大军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就应该乘当地社会主流体育锻炼项目的东风。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社会体育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学校课堂,开发校本體育课程,以主动做好课内外体育锻炼的衔接。
例如:内蒙古地区摔跤是该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摔跤具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各种社会性摔跤比赛也经常进行,学生掌握摔跤体育技能,就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当地的社会体育锻炼中去,丰富课余体育生活。当地学校就可以把摔跤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设,学生通过在学校进行专业的摔跤技战术学习,运动技能科学化和专业化就有了更好的保证。河北各地都具有深厚的武术运动群众基础,如太极拳、八极拳、劈挂拳、八卦掌等等,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流行项目。因此,这些地区就可以根据各地的武术群众基础和锻炼氛围,把相应的武术项目引进学校,设立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学习到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从而具备参与各种社会武术锻炼活动的能力和基础。有的地方风景优美适合跑步,夜跑、晨跑蔚然成风,而且经常举办不同级别的马拉松赛事,当地学校就可以把越野跑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展,教授学生专业的跑步技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长跑锻炼中,养成良好的长跑锻炼习惯。
因此,为了使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形成,不同的地域可以根据当地的群众体育基础和体育锻炼氛围,在学校开设相应的体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进而促进他们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三、结合研学旅行,主动实践
体育实践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能高效提升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浓厚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态度。体育实践也是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堂的学习和锻炼的最终目标。高中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所学的体育技能,如果可以到特定的场地、环境中进行体验和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成为某项体育运动项目潜在的特定场所体育运动人口。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通过研学旅行的形式,到特定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观摩、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特定运动项目的魅力,感受社会体育锻炼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学校可以以研学旅行的课程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运动主题广场、公园、健身长廊或者本地体育场馆等专门性体育运动场所观摩、体验课外体育运动氛围。学校既可以利用体育课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观摩各种健身器械的使用,体验各种运动站点的健身效果,与正在健身活动的群众进行交流与切磋,让学生走出课堂逐渐向课外体育活动场所和健身群体之中融入,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到本地体育场观看社会组织的比赛、参与学校组织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以观摩和参与竞赛的活动形式进行研学旅行实践。另外,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特定的主题健身活动,如迎元旦越野长跑,让学生在野外优美的自然风景中体验越野长跑运动的魅力,既是一种锻炼,也是对野外体育运动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喜欢上野外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帮助学生从体育课堂走向课外生活,促进高中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形成。
因此,为学生创设课外体育运动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环境,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魅力,增强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和向往,使学生感受到课外体育锻炼的广阔天地,从而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四、组织竞赛活动,学以致用
竞赛是一种多人竞技活动,通过特定的规则和评比标准,评选出参赛者名次。对于体育锻炼来说,某项运动竞赛是一种特殊的锻炼体验,人们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高效地锻炼身体,还可以经历特殊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积极健康发展。人们通过参与体育竞赛,可以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得到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感,促进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喜爱,这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体育活动竞赛,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项目竞赛从中增进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运动场所以及其他体育资源,组织一些课外体育竞赛,以本校学生为主要参与人员。例如:在学校附近的区域组织越野长跑比赛。通过课余参与学校组织的越野竞赛活动,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同时參与长跑体育锻炼,有利于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体育锻炼空间,改变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形成课余有规律的长跑体育锻炼。也可以在本地标准的篮球场举行一些“三人制”篮球比赛,让学生自由组队参加,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体验到在学校学习的篮球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感觉到自己刻苦练习篮球技术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以练促赛,以赛引学”的体育态度。同样,课余“五人制”足球、太极拳等体育项目也可以用竞赛来引导学生对自身擅长的运动项目的更高追求,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和提升体育技能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他们达到锻炼身体和实现自我体育锻炼价值的心理满足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观。
因此,为学生组织一些有兴趣的课余体育竞赛,有利于增强学生“以赛促练”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余体育运动习惯,更好地弥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更好地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进程。
结束语
高中体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获得体育爱好和体育特长,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身体健康。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存在脱钩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因此,高中体育应该进行体育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改革,从学生兴趣出发分层教学,开发资源丰富的体育课程,组织学生主动实践,通过竞赛活动以赛促练,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锻炼,逐渐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吕杰.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205.
[2]李淑菊.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312050190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