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三条路径
2021-03-17姚银鹤
姚银鹤
【关键词】家国情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路径;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0-0069-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积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就意味着,中学历史教材并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追求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和本土性。“乡土资源”是指一定区域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化等區域性自然及人文资源。作为历史教学所说的“乡土资源”主要是指社会历史资源,比如当地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涌现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等。笔者从南京市溧水区的实际出发,整合溧水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切实可用的校本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1.从补充教材入手,开发拓展类课程。
高中历史教材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受课程标准、开发者编写水平、教材篇幅等因素影响,很难对历史进行全面的呈现;另一方面,历史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宏观性、结论性的表述,“骨感”有余,“血肉”不足,不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影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而乡土资源以其独特的区域性、情境性等特点,可以让历史知识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能有效了解当地的历史,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一课的内容,我们开发了乡土史校本教材《红色印记:抗日烽火中的溧水》,设置了“横山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陈家大戏台粟裕抗日演讲” “横山事变遗址”三个篇章,并将其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这三个篇章呈现了当年溧水人民抗日的场景,使历史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引导学生建构爱乡爱国的文化价值观,增强其家国情怀的体验感。学生从这本乡土历史教材中,一方面能真切地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会为家乡的抗日英雄感到自豪,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
2.从激发兴趣入手,开发活动类课程。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实现灵活运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还可以基于乡土资源,设计、开展历史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历史社团活动中体验历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这也是家国情怀培养的应有之义。
以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高一学生年龄较小,又远离20世纪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代,对此课内容缺乏感性认识,缺少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组织了历史社团——“历史探源社”,设计了“溧水金蛙厂的前世今生”的研究性课题,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召开小论文研讨会,共同探讨溧水金蛙厂在计划经济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命运缩影,并深入探究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联系。学生从金蛙厂的兴衰中,认识到改革开放对家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激发其刻苦学习的决心、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将家国情怀素养落到实处。
3.从延伸教学入手,开发实践类课程。
2001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知识运用的能力。实践类课程倡导在自主参与中获取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设计开展实践类课程,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远离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很难深刻体会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其民族忧患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了口述史研究性课题“爷爷奶奶口中的抗日战争”,要求学生利用周末,采访爷爷奶奶辈的亲人,记录他们口中的抗日战争,并整理成文。通过口述史研究,学生感同身受,深刻认识到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伤害,从而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豪情,把家国情怀浸润到学习目标中。
将乡土课程资源与高中历史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改变历史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单调、课堂封闭的现状,从而为历史教育教学提供更多课程资源。将乡土课程资源引入历史教学的做法,进一步将宏观层面的国之“大家”与微观层面的地方“小家”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家国情怀的深层内涵与深远意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助推家国情怀的培养真正落地、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314550058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