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新课改,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如何贯彻立德树人思想

2021-03-16陈先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高中政治法治

陈先华

摘要:想要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和政治立场、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结合起来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学政治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方向,创新教学模式,发挥政治教材的导向功能,贯穿立德树人思想,从而达到政治学科教学应有之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 思想 道德 价值 法治

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要坚持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理论学习与人格培养、立德与树人教育相结合,让立德树人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线。

笔者面对新课改,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有的放矢,在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讲授过程中,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政治教师应有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面对的群体,是一批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正处在一个塑造的关键期。未来,他们就是国家的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的教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他们的头脑,净化他们的心灵。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从“政治认同、道德引领、思想导向、精神指向教育、法治意识培育”等方面谈谈如何贯彻立德树人思想。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第一要求,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基石,是立德树人的前提,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教学实践中,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模块贯彻政治认同比较容易,而《经济生活》模块对政治认同培育起来较难,对这方面,老师切勿空洞说教,应该用精准而生动的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运用议题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经济理论观点的同时达到政治认同。比如,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就可以结合2020年春节前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国,充分发挥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让世界钦佩。通过这样的社会热点的分析,学生充分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自然达成政治认同。

二、道德引领

教学实践中,本人事先在班级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同学们的思想上有这样一些代表性观点:“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的道德基本迷失。”“道德无对错之分。”“道德无标准。”调查结果使我感到十分惊讶:“我们的学生怎么啦?”“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但是冷静下来之后,我也在反思,思想政治课不能仅仅在教室里自圆其说、自我灌输,而要关注社会、连接社会,要把思想政治课堂“搬到”社会大舞台上,学生们每天“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寝室),学校不许他们用手机,又没有时间看新闻,他们基本与社会隔离。所以,我们的老师,尤其政治学科老师要把社会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正面的当然要大量传输,反面的也不能回避,比如道德领域一些热点社会现象,如高铁“霸座”现象、明星偷税漏税现象、贪官外逃现象、校园盗窃欺凌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课这一平台,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比如,笔者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消费”章节,对“货币的本质”与“拜金主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在班級开展了辩论赛,把班级同学按组分成正方与反方。正方命题:“金钱是万能的”,反方命题:“金钱不是万能的”。学生课后搜集大量材料,做了充分准备,展开激烈辩论,互不相让,最后教师乘机加以引导、提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批驳“拜金主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道德得到了升华,错误的观念得到了纠正,教师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思想导向

现在的高中生属于身体、心理、思想上的“半成年期”。一方面,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而且想知道、想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又涉世未深,外界纷繁复杂、五颜六色的现象和错误思潮,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等现代传媒手段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昂起头颅、挺直腰板、充满底气、讲好理论,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笔者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时,用多媒体播放了近期香港暴乱事件。特别是看到一些年轻人的打砸暴力行为,焚烧国旗的画面,学生们义愤填膺,一个个握起拳头,恨不得立即上前与这些暴徒斗争。教师趁势引导,全班同学思想高度统一,拥护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热爱祖国。再如,笔者在讲“财政作用”时,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运用多媒体首先播放近年来国家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成就,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其次播放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的数据,特别是脱贫攻坚方面;再次,结合本班实际,班上三个脱贫家庭孩子的现身说法,党和政府如何扶持帮助他们家庭脱贫致富,学生们讨论热烈,情绪高涨,国家自豪感、爱党爱国、励志奋斗报效祖国之情在整个教室沸腾。这样的正能量,这样的思想导向教育,完全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四、精神指向教育

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的强大动力,教育部明确要求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贯彻民族精神教育,把其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经济生活》四个单元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在这方面可以有目的地挖掘与拓展,进行精神指向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比如,笔者在《经济生活》第四单元讲授对外开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在“一带一路”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的相关材料。展示中国每年举办进口博览会,开世界先例的盛况等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赞扬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作为、中国担当、热爱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大国情怀,批驳少数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和“吃亏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让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同时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精神指向教育,充分贯彻了立德树人思想。

五、法治意识培育

法治意识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领会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树立宪法至上和法律至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法治意识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是我们政治教师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举。

《经济生活》全书四个单元无处不渗透着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培育。比如,笔者在讲“市场秩序的规范”时,用多媒体播放一案例:一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课堂设计“模拟法庭”,学生分组担任原告方(消费者)、被告方(商家),教师担任“审判长”,双方事先搜集证据,查找法律依据,辩论异常激烈。一堂《经济常识》课变成了普法课,学生们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得到了培育,立德树人的思想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高中政治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