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让数学“有趣”“有味”“有魂”
2021-03-16杨凤球
杨凤球
[摘 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探究并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原理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用好玩的教学方式使得小学数学“有趣”“有味”“有魂”,为学生营造在做中学、玩中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之有趣、练之有味。
[关键词]核心素养;趣味数学;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5-0086-02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對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从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将“玩”数学普及到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将数学知识“玩”入课堂,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在“玩”的教学氛围下领悟数学知识,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生活。
一、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意义
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观点、思维和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其中包含学生数学意识的养成,数学行为的形成,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数学综合品质。数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是学生对客观世界进行界定和评判的有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
1.提升教学质量
数学素养对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可以很好地反馈到数学教学之上,高效提升教学质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多么重要,兴趣是学生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向导。数学素养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职能,还能让学生在数学素养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主思考的特性。
3.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理解知识点。教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支撑之下,学生对数学的领悟能力会形成质的飞跃,不仅可以掌握数学教学内容的核心,还能够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之根本,就是让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逻辑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但在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以往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间接性教学,间接性经验教学和直接性经验教学的最大差别在于,间接性经验不属于感性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要避免实际和理论的矛盾。数学素养的养成可以很好地整合这两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经验。
二、融入童话故事,使课堂变得“有趣”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既在生活中“玩”数学,又通过“玩”数学体验生活,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童话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特别大的,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将童话故事融入教学之中、嵌入学生学习之中,让数学“玩”起来更有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以“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导入教学内容。
话说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身处炎热之地,口渴难耐。这时候,孙悟空用筋斗云带回来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猪八戒看到西瓜口水直流。孙悟空见状,便问猪八戒:“八戒,你是不是很想吃西瓜?”猪八戒说:“猴哥,你就不要逗我了,快点将西瓜分了给我们食用。”孙悟空说:“那行,八戒,你想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还是想吃西瓜的十六分之三呢?”猪八戒心想,分母16比4大,于是毫不犹豫答道:“我要十六分之三。”当孙悟空分完西瓜,猪八戒傻眼了,懊恼万分。
当故事讲完,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猪八戒懊恼不已吗?他所选的西瓜是较大的一块呢?还是较小的一块呢?”此时,学生已被故事吸引,十分活跃,纷纷举手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让学生上讲台把一个圆当作西瓜来划分,从而观察、比较四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三的大小。
通过故事教学,一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数学是好玩的、有趣的;二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之后,思维活跃度远超平常,教师就可以引入教学内容:“同学们想在以后分东西的时候让自己变得聪明些吗?那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吧!”受到故事氛围的渲染,学生情绪高涨,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融入游戏活动,使课堂变得“有味”
小学生爱好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模式让数学“玩”起来有味。
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含义”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如枯燥无味的知识疏导以及原理讲解,这些都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再开始今天的教学,好不好?
(学生一听可以玩游戏,注意力瞬间就集中起来了)
师:这个游戏叫作“找朋友”。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座位号能被其他同学的座位号(除1外)整除,你们就成为朋友。如,座位号为4的同学,4能被2整除,那么座位号为2的同学就是你的朋友了。
(将这样的游戏融入课堂,一改枯燥无味的学习,让数学学起来有趣味。学生一个个兴奋地沉浸在找朋友的游戏中,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游戏相关哟,为了你们更快地找到自己的朋友,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整数的含义”,好不好?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数学变得“有味”。
四、融入儿歌使课堂变得“有魂”
儿歌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玩”起数学来“有魂”。不可否认,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基于数学语言才能互相沟通,探讨数学知识。同样的知识,学生学习理解的程度因教师教学的方法而异,也因课堂氛围而异,更因教师的数学语言而异,尤其在数学教学中,语言的輔助最为关键。可见,教师的数学语言往往是直接决定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发现其中与生活有关联的东西。
教师数学语言生活化对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当结合生活中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教学,使得数学语言切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让抽象的数学语言通俗化,晦涩的数学理论情趣化,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编入儿歌教学:“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如若在数学教学中直接灌输数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通过生活化的数学语言,学生会觉得数学学习极富情趣,从而达到学生正确、高效、长久地对“>”“<”的区分。
综上所述,将日常生活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好玩”。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加充分,课后作业也就有了更广袤的天地,将课后作业生活化可以延伸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将学生在日常生活所见的事物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玩耍有数学,好玩的数学可以反哺于生活。”“好玩”的数学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出发,集典故、游戏、儿歌等方式融入教学当中,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味”“有魂”。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