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思维盲点,让学习真正发生

2021-03-16蔡舒云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蔡舒云

[摘 要]学生的思维盲点阻碍了其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探寻突破思维盲点的策略,即巧妙设置“陷阱”,暴露思维盲点;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思维盲点;利用盲点延伸,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盲点;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5-0082-02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因为思维定式、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思维盲点。不少学生对思维盲点视而不见,结果造成对知识理解上的偏差,以致无法正确理解数学知识,阻碍了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基于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學中要格外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盲点,要对这些盲点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法,然后针对思维盲点设置问题情境,搭建思维桥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巧妙设置“陷阱”,暴露思维盲点

数学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缜密、灵活的数学思维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盲点充分暴露,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警觉,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陷阱”,让学生“落入陷阱”,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产生真知,把思维中的盲点转化为亮点,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教学片段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 [56=5÷56÷6],这种计算方法正确吗?

生1:正确!这是我们刚才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生2:正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不为零的数了。

师: [5÷56÷6]=1,那么[56]和1相等吗?

(学生沉默,开始反思)

生3:我知道怎么回事了。分子和分母必须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但是这道题中分子除以5,而分母除以6。

生4:原来是这样,看来做这类题目还真的要谨慎小心才行呀!

师:是啊,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计算起来非常容易出错,同学们一定要把握好“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这个关键点,才能巧妙避开“陷阱”。

【教学片段二】比较圆的面积和周长

师:半径是2 cm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这句话对吗?

生1:对。周长C=πd=2πr=2×3.14×2=12.56,面积S=πr2 =3.14×2×2=12.56,这两个数字完全一样。

生2:是的。

(教师不予评论,要求学生继续思考)

生3:这两个数字的确是相等的,但是周长和面积都是有单位呀,比较的时候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单位,周长C=12.56 cm,而面积S=12.56 cm2   ,一个是长度单位,一个是面积单位,这怎么能比较大小呢?

生4:对呀,怎么把单位给忽略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思考,注意从数字和单位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千万不要大意啊!

以学生的思维盲点为导向,巧妙设疑,可以使学生经历“初步认知—纠正偏差—重新认知”的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陷阱”设置得越巧妙,越接近学生的思维盲点,就越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抓住“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这个关键点巧妙设题,故意把学生引入“陷阱”中,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再认识,最终找出错误、纠正错误、获得真知。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师设定一个半径为2 cm的圆,这样算出周长和面积的数值刚好都是12.56,能够起到迷惑学生的作用,暴露出学生在思维上的弱点和盲点,为进一步纠错打下基础。

二、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思维盲点

学贵有疑。在突破思维盲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在误中思,思中悟,从而体验到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盲点,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在思维和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二是要适当引导,思维盲点往往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式或疏忽大意造成的,自我突破盲点的过程必然是曲折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思维的漏洞究竟在哪里,这个时候,教师适当的点拨就很有必要;三是善用直观思维,直观思维是突破思维盲点的利器,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盲点,然后突破盲点。

【教学片段三】锯木头

师:同学们,请看这道题:有一根圆柱形木头,用锯子把这根木头平均分成5段,需要锯几次呢?锯完以后,5段木头的体积与原来的相比,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生1:锯成5段需要锯5次。

生2:是5次。

生3:不是吧,我想锯4次就够了。

师:好的,看来同学们有点搞不清楚了。现在,拿出你的橡皮泥,把它捏成圆柱,然后用尺子切一切,看看切成5段需要切几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生4:我把刚才的操作画成了图形(如下图所示),我发现切成5段只要切4次就够了。

生5:是的,的确是这样。

师:好,那切的段数和切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6:如果要切成n段,那就需要切n-1次。

师:非常好!这5个小圆柱的体积之和与切之前的大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7:我把切开的5个小圆柱体拼在一起,发现它和切之前的大圆柱一模一样,体积没有变。

师:很好。

在指導学生突破思维盲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演示、操作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通过不断验证和追问突破思维盲点。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把木头锯成5段需要锯5次,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操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操作,学生体验到了圆柱被切开的过程,这种体验与脑海中的想象是截然不同的,它更加直观、生动,更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突破思维盲点,彻底扭转错误思维能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教师在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后,进一步把知识从直观操作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这类题型的认知。

三、利用盲点延伸,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在学生的思维盲点处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盲点、获得新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思维盲点进行延伸和深化,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利用思维盲点进行延伸,教师首先要注意挖掘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系统性的,同时也是呈螺旋上升式的,学生在这一节课出现的思维盲点,很有可能可以在以前的知识中就找到对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思维盲点的“根”,从而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实现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其次,教师要在学生突破思维盲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加深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彻底摆脱错误思维,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片段四】圆柱表面积

师: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4 cm2,把它平均切成5段,那么切开后的圆柱的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

生1:切开后的圆柱的体积不变,表面积应该也没有变化。

生2:不对,表面积增加了。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已经切好的小圆柱,看看这些小圆柱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的大圆柱的表面积一样吗?提示一下,我们以前把长方体切成几段时,长方形的表面积是会增加的。

生3:切开后的圆柱的表面积的确是增加了。

师:增加了多少呢?

生4:我是这样想的,每切一次,就会多出2个面,一共切了4次,所以一共多出了8个面(如下图所示),因此一共增加了8×4=32(cm2)。

师:很好。把圆柱体切成几段,它的表面积会增加,这一点与我们前面讲过的“把长方体木块切成几段表面积会增加”,本质上是相同的。

在教学中,教师先把学生的思维盲点与以前所学知识进行连接,这就使得学生认识到了这两个知识点的相通之处,启发了学生思考。另外,在教学片段三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的思维盲点作为切入口进行了拓展,进一步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深度,使学生掌握了问题的本质,真正体验到了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学习过程,当学生在探究结束后再次回顾、思考原来的问题时,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信。

总之,巧妙利用学生的思维盲点展开教学,是一种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盲点。在上课时,教师通过设疑、探索、纠错、反思等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发生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小学数学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