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意识,打造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3-16陈均军
陈均军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迎来全新改革,要求在传统教学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其中“创新”是关键能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重视,采取不同方法引导,从生活、传统及情境三方面展开,具体阐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初中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意识;策略
当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更要加强创新意识培养,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在设计并开展教学时,就要借助课堂活动的开展启发学生,突出主体,发挥能动性,并适当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以此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从不同方面谈谈自身看法。
一、以生活为土壤,激发创新意识
有效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道德与法治亦是如此,只有植根现实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促使其在课堂上充分发展,尽情展现。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课堂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落实到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中。
在教学《多彩的职业》一课时,要让学生了解劳动和职业的特点以及独特价值,并做好职业选择的准备,从而培养履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在设计时就可联系生活实际,先让学生谈一谈:你了解哪些职业?有什么特点?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在正式探究前做好热身,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在这一环节,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就可拓展提问:现在给你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你想成为什么?这一创新、有趣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但学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陷入了思考,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立志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的故事,借此启发学生,带领其探究“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由此进一步思考,充分考量后给出职业选择,在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上实现自我,无形中培养敬业精神,埋下职业理想的种子。
可见,将教学与现实联系,生活与课堂联结,是一种明智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启发学生,挖掘潜在的学科兴趣,还能调动思维,活跃课堂,让学生有表达、思考的空间,不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落实课堂目标。
二、以传统为借鉴,培养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课堂都以讲解为主,教师习惯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基本替代学生思考,这一做法看似有效,实则牺牲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长远的学习耐力。对此,就要突破传统,立足传统,不断革新,充分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
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时,就可打破传统讲解模式,综合采用微课、互联网技术,一方面激发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培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缩短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让其有目标、有计划地听课。首先,我呈现一幅图片展现古代君臣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辅以讲解促进认知。在这一基础上,提问引导:中国传统政治和儒家礼法体系中只有“子民”“臣民”,而无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其发展进步态势有目共睹,那么我们究竟拥有哪些公民权利,应如何正确行使和维护这些权利呢?适当交流后进入正式探究,在传统提问基础上呈现问题链:(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2)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具备哪些条件?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3)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哪一些?这项自由对公民有何意义?
由此,就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巩固、优化,并在关键处创新引导,借助直观、生动的教学启发学生,让其在思考、探究中获得启发,以此迸发创新意识,最终落实教学目标,实现自身学科能力的提升。
三、以情境为依托,发展创新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的有效利用是高超教学智慧的展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促进作用。作为课堂主导者,就要围绕教材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情境作用,在激发调动学生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意识。
在教学“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时,首先开展游戏“你的心思我来猜”,借助趣味情境吸引学生:(1)表演者通过动作和表情将词语表达出来;(2)在表演过程中不能透露词语中任意一个字。借助这一活动,学生了解了人類常见的几种情绪,并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在这一基础上,就可呈现一组图片。
随即,创新引导:图中的两个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开展同桌交流,让其一边思考一边讨论,将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之后,在班级汇报时,我改变方向,没有继续上一个话题,而是直接转向学生提问:你的青春出现了哪些情绪?你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吗?借助这样的提问,就能联系图片,立足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深刻意识到调整情绪的重要性,由此产生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融入到学习中。
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帮助学生融入课堂,在熟悉、有趣的情境中展开思考,围绕主题探究。长此以往,就能丰富学生认知体系,强化创新意识,在不断参与、思考中获得崭新认知,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创新突破。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就要立足课堂,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借助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