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原生态课堂的“三部曲”
2021-03-16姜晓玲
姜晓玲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公开课、研讨课与真实的课堂相距甚远。教师应构建数学原生态课堂,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施以自然有效而不是浓妆艳抹的教学。
[关键词]原生态;儿童本位;数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5-0049-02
“原生态——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指没有被特殊雕琢的生活常态。教学原生态就是回归本应属于生命主题的活动中,施以自然有效而不是浓妆艳抹的教学,最终目的是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建立一种整体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以及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因此,探究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原生态,实现数学教学的真实、高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构建原生态的数学课堂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顺儿童之“心”,回归儿童本位
新课标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核心是儿童立场,也就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设计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儿童的已有经验、知识储备和心理期待开展教学,设计符合儿童需求的数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材是先呈现教室座位场景图,然后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描述图中某个小朋友的位置,并由此引入用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学生的真实起点是会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位置,已有用一个数表示“一维空间”上的位置的相关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仅有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教室某个座位的经验,还有运用数对知识记录班级卫生状况的经验(如图1)。虽然从数对角度来看,学生记录得不规范,但这却是他们最真实的经验。对此,教师应顺儿童之“心”,选用这个素材导入,然后围绕“4,2”这组数据引发学生探讨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优越性。此外,教师还应重点考虑“学生要到哪儿去”的问题(如图2),一方面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直角坐标的数学模型出发,在方格图的外侧和内侧设置点,让学生思考银行、公园、面包房三个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启发学生从正数过渡到负数,从整数过渡到小数,从“第一象限”扩展到四个象限,链接六年级下册内容“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另一方面,在课尾留下“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悬念,将学习的‘网由小学向初中扩张,让课堂变得充实而富有立体感。
二、抓数学之“根”,回归数学本质
原生态课堂的核心之一是“最具学科的特色”,从数学学科角度来说,即要“凸显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教学只有把握好学科的本质,挖掘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才能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真。
例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一节数学活动课“间隔排列”,旧版教材安排的是“找规律”,试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得出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相同和两端物体不同时物体数量之间的规律。那么,得出规律就可以了吗?很明显,“重规律获得,轻过程探究”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这节课,规律的发现并不是难点,难的是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来解释规律。学生对于“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不陌生,一年级学习“多与少”时就已经接触过了。因此,可引导学生围绕“两种物体的数量为什么会相差1呢?”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画圈、画弧线等直观方法。学生在圈一圈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一一对应”的重要性,进而牢牢地抓住了“规律”这个间隔之根。
【片段一】
师(出示图3):数一数每组的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在学习单上填一填。
(学生汇报)
师:从数量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兔子比蘑菇多1,夹子比手帕多1,木桩比篱笆多1。
师:两种物体的数量为什么会相差1呢?数学是讲道理的,如果你能把这个道理讲明白那就是高水平了!
(学生用直观的方法比画)
师:像这样,把兔子和蘑菇看成一组圈起来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其实,这个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一年级学“多与少”的时候就用到了。
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思想去解释规律,学生所掌握的已经不仅是纯粹的数量上的规律,还包括间隔排列的内涵。即使以后忘记了规律的具体内容,他们仍然可以再次运用“一一对应”思想来重新探究并发现规律。
三、塑教学之“魂”,回归教学本质
数学教学,简单来说就是让儿童经历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数学思维方式。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说的,教师应该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很多教师会创设这样的情境:用字母表达“()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但怎样才能有效利用这一情境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呢?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此可以“产生—应用—发展—产生新发现”为主线,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片段二】
师:你会根据“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继续往下编吗?
(学生自由编,教师适时板书)
师:还能继续编下去吗?40分钟编得完吗?一天呢?
生1:编不完。
师:看来,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请用一句话概括,并在学习单上写下来。
(教师巡视,板书学生的想法)
生2:n只青蛙,n张嘴,n只眼睛,n条腿。
生3: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无数只眼睛,无数条腿。
生4: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生5:x只青蛙,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
生6:n只青蛙 ,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师:这些方法中,哪些可以归为同一类?
生7:生2的和生3的可以归为一类,生4的单独作为一类,生5的和生6的可以归为一类。
师:看来可以归为三类,你觉得哪一类更合理?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思考和讨论数学问题,教师需要提出能促进学生观点分享、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境性问题,帮助他们学会思考与交流。上述教学中,教师先抛出核心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所有的儿歌吗?”引发学生思考,再把学生的想法按一定次序呈现,使学生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析和评价他人的数学思维和策略,最终学会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达数学观点。在交流与思维碰撞中,学生逐步体会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之后,在进一步的数学交流中,学生又体会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至此,学生对字母的认识超越算术走向代数,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数学思考与表达,学生增强了符号意识。课中,教師特别关照学生的数学思考,重视学生的数学表达,着眼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处处体现着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追求教学的“原生态”,是教育者心中最美好的理想。数学原生态课堂让数学教学之路走得更远。原生态数学课堂摒弃“只从形式上思考,而不从本质上去探究”的教学思想,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本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任建伟.如何打造原生态的数学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
[2] 秦和平,张先梅.建构原生态数学课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8).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