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小实验活动中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3-16蔡荣荣
蔡荣荣
【摘 要】 科学小实验活动是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幼儿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于幼儿特点,选择记录内容;基于认知水平,选择记录方式;进行多元整合,丰富记录表达”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幼儿;科学小实验;观察记录
在幼儿园中组织科学实验活动,比较契合孩子们喜爱活动、热衷于思考的特点,能够令孩子们体会到科学发现以及探究的全部进程。孩子们练习一定的推理和实践,记录并且讨论等行为能够令其体会到来自于科学探究的无限趣味。在整个进程中,记录实验信息为核心步骤,准确的记录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自身的实践结果,并进行归纳和整理,进而有效地增强孩子們的智力。
一、基于幼儿特点,选择记录内容
与明确探究主题相同,给予幼儿的操作材料要和幼儿所具备的经验相一致,所选择的记录内容也要依据此种原则,要按照幼儿发展能力的差异以及探究活动的情况为幼儿提供合理的支持。
例如,在幼儿园自然角内比较常见的探究主题有观察“黄豆发芽”,按照各个年龄班级幼儿发展的情况,教师引导孩子们针对主题探究立场以及深度都有所差异,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内容、形式各不相同。小班探究的重点为“黄豆生长的过程”,教师给予孩子们具有颜色标尺的记录表格以及可供种植使用的容器,另外预备“黄豆开裂”“出芽”等能够体现出黄豆生长特点的贴纸。当孩子们观察到植物产生和过去相比不同的变化时,就可以迅速地“记录”下来。中、大班的探究重点主要在“黄豆生长的条件”上,教师则按照一定的梯度性给予孩子们具有差异的记录材料,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完成信息的描述,展开对比观察。
上述教学方式契合处于各个年龄段、发展层次各异的幼儿的具体情况,让孩子顺利开展探究活动有了一定的保障。
二、基于认知水平,选择记录方式
幼儿记录方式有两种,即描述性以及统计性记录。前者在幼儿科学记录中应用较多,以绘画的形式展现观察的事物。
例如,在画影子活动中,孩子拿着同一个物体在早上、中午以及傍晚时描述影子的变化,体会影子在各个时间内的不同。统计性记录则是应用多元化的表格形式。例如,在做物体的溶解实验时,统计多少人认为会导致溶解,多少人认为并不可能溶解等。在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小肌肉群发展并不完善,所以需要通过集体记录实现,基本上是要求幼儿简单地认知记录表,由教师负责记录。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普遍已经得到了小肌肉群方面的发育,并且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就可设计通俗、比较容易理解的图表,让幼儿以做标注的形式在实践过后作出记录。
初步入大班的幼儿,因为具备中班的记录基础,教师就可以拓展多样化的记录策略。在大班幼儿科学记录中比较多见的形式为描述性记录。例如,在观察月亮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经过观察后记录好每日月亮形状的不同,体会在一个月内月亮的变化。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以及其他小朋友的记录,总结出月亮变化的规律。大班幼儿已经具备绘画以及书写的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其应用许多直观的方式表达,例如表格、图画以及符号等等。
三、基于多元整合,丰富记录表达
当教师看到孩子们记录的“关于树的种类”的记录表时,深感意外,没想到孩子的观察竟会如此仔细,记录既简约又清晰。幼儿经过观察,能够应用多种符号展现周遭的事物以及变化。因此,教师在组织户外测量、统计以及观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试着让幼儿把规划以及讨论的结果进行组织,设计规划表,将观察模式进行记录,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示范记录的技巧,辅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
互相交流和记录以后,幼儿会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想法,这种经验交流对分享想法的幼儿和倾听的幼儿均有好处,他们都可以在这其中真正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幼儿融入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如何去使用语言、使用的原因以及意义何在,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到语言表达的方式和特征,还能提高孩子的自豪感。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幼儿积累充足的观察经验。
综上所述,科学小实验的记录结构可以被称为孩子们思维的还原,其是活动证据的获得以及评估的基本根据。以素质教育为背景,教师应当关注实际,体现出科学记录作为代表性步骤中的每个细微之处,令科学小实验的记录结果可以帮助幼儿园孩子们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问题[J].幼儿教育,2007(11).
[2]赵红.浅谈记录卡在科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