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与实践
2021-03-16欧阳碧媛朱小明
欧阳碧媛,谢 涛,李 琪,朱小明
(广西财经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了高校分类管理的方向,尤其是要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2014 年国务院也明确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正式公布,加快应用型转型发展成为各地方本科院校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
商务英语专业最初 2007 年在对外经贸大学试办,随着2012年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基本目录以来发展势头迅猛。《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在2017年颁布之后,成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和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办学参考方向。王立非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要服务我国开放经济的根本定位,确立适合本校的学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1]。教育部 2018 年 10 月 8 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2]。
广西财经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经过10年专科外贸英语专业的发展,6年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方向)的精心培育,2011年成立了商务英语专业,2015年提出了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具备“双语言+双技能+国际化”技能的国际化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等国家一流专业和优势学科的发展平台下,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专业改革,形成了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文献述评
关于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模式研究,舒红等认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教学变革等方面实现构建创新型国际化商务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3]。付竹提出了适合外语类院校的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T”型模式,即“商科专业能力+特定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到“实践”的模式[4]。田文菡、李周红从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的角度,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材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进而探索实用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5]。蒋磊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是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兼顾有效平衡和系统完整,尤其要注重外语与商科课程体系融合、交叉、平衡的问题,瞄准职业岗位需求,优化商务英语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开发并重[6]。庞媛、肖文萍从职业能力分析的角度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并通过近3年的企业调研、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出“LEB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商务背景下学习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7]。
综上,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都认可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共性:即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必须是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商务人才,掌握的技能必须是国际商务知识+熟练的外语。目前,从区域经济合作视角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探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加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远远超出了现有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转型背景下,这就需要创新和实践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途径与机制,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培养具有特色的国际化商务人才。
三、转型前商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转型高校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融入和参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之中,不断吸纳行业需求信息,并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基于商务英语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又恰逢各地方院校转型之际,广西财经学院在应用型本科转型之前存在与全国兄弟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相同的共性问题,主要有: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由于向应用型转型的高校都处在积极摸索过程,商务英语专业更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而地方高校受制于师资和经验,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之初,往往会遇到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这类问题。原因是组建商务英语专业的资源大多是从一般英语专业抽调,因此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师资都有英语专业的影子。如,在课程设置,课程占比都高度相似,有些环节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思维模式上仍然将学生带往语言学方向,对于商务的理念和实践的理解能力有些偏差,部分应用型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与通用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欠佳。
(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受制于人才培养定位局限,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重点以英语训练为主,突出英语各种理论和技巧,使专业基础知识占比有些过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块,导致商务英语本身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的实践教学一般是在校内通过模拟或者软件进行,也有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该模式虽然存在合作空间,但是动力不足、机制不顺、效果不佳。原因就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的诉求很难达到一致,合作目标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毕业实习或者课程实践的合作,尤其是文科类的专业尤为明显,商务英语专业更是如此。而专业共建、课程协调授课、产品研发甚为少见,严格来讲这类校企合作产生的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不明显。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商务英语人才是否能够按照预期培养出来的关键还是师资力量,而这也是大多数转型高校的痛点。《国标》就对专业教师的素养、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应师德高尚,具备合格的英语基本功、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国标》甚至具体到学位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有一个是经管类或者法律类的学位证书[8]。王立非甚至认为地方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9]。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历史短等原因,当前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的学历背景属于语言学类别,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专业定位还是专业课程的理解还不到位,内心没有归属感,加上系统经管理论知识欠缺,因此对于商科背景的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普遍缺乏自信。
(五)专业特色教材缺失
为保证教学质量,各高校教务处通常要求教师征订国家规划教材或权威出版社的产品,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主要来自高教社或者外研社等权威出版社,这些教材的编写范式、语料选择等都比较规范,适合全国普通高校使用,适合培养通用型的学术研究人才,但是对于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专业涉及到的区域特色内容有所欠缺,出校门还需要重新适应和培训。
四、探索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在培养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入学四年之后培养的人才能否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因素。优代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商业领域运行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各机构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凸显区域特色之外,还要体现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判断。此外,还需要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以需求为导向并结合毕业生反馈及教学资源现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在学校“立足广西、辐射东盟;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发展定位的指引下,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与兄弟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协同教学,以期培养国际化商务英语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一二年级学习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三四年级针对不同方向设置分类课程进行教学培养,依托各类项目强化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实践教育。学校设置了出国交流访学项目,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具备商务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和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依托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相互切换身份,熟悉外贸尤其是跨境电商业务,在业务交流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2015级开始,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全员实施“3.5(国内)+0.5(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东盟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凸显特色。学生在大三出国交流访学半年以上。2018—2019年学生100%出国访学,95%学生赴“一带一路”国家。截至目前,共有192名学生完成出国访学。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为出国交流3个月以上。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国标》对课程体系有具体的模块指导,对应着相应的能力培养要求,但是必须要清楚的一点是:《国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最低要求,也就是及格线。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在制定课程体系方案时除了参照《国标》,还必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修订。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务必遵守以下原则: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OBE理念,利用成果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即在充分调研区域经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需求能力要求的基础之上,倒推出人才培养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而推出课程体系,即行业需求→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经过论证,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以语言和商务素养为出发点,突出专业应用特色。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处理,在学生掌握基础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应重点划分商务英语专业能力模块(见表1)。
表1 商务英语专业能力模块
这些模块均应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相互交叉,相互关联,进而相互平衡又各自侧重。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5个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外语+商务”的特色。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相关商务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程由语言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组成,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视听说听力、商务阅读、商务写作、演讲与辩论、语言学导论、经济学导论、商务导论、跨文化商务交际等,加强学生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熟悉经、管、法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
二是专业各方向课程区别度高,形成差异化人才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类、国际会计类、跨境电商类3个专业方向,强化了双语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国际商务语境下熟练地进行外语听、说、读、写、译,并能熟练使用外语从事国际商务、会计和跨境电商等活动。
三是课程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培养目标,开设了跨文化商务交际、西方文明史等必修课程和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程,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出国访学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出国访学3~12个月,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综合素养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交际综合能力。此外,课程建设还添加了东盟元素,开设了泰语和越南语第二外语,在《跨文化交际》《口译》《笔译》《东南亚贸易》《国际税法》等课程中增加了东盟国家的内容。
四是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计中,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学分都由理论学分和实践学分两部分构成,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也有相应的同步实训。此外,在实践课程模块还专门开出多门实践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五是课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主干课或专业限选课模块开设“创业基础”课,在任选课模块增设创新创业方向课程,在实践课模块开设创新创业实训课。
(三)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深度接触创新实践活动,常规实践教学主要以校内模拟或者实验软件教学为主,但已经不适用当今转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经过摸索,逐渐实现了两条腿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校企深度融合模式。抓住跨境电商大发展之际,主动联系政府、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出大批社会亟需的跨境电商行业人才。与深圳市跨境电商协会合作,成立“深-广跨境电商学院”,开设跨境电商实验班,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并与广西商务厅、阿里巴巴、深圳市跨境电商协会合作,挂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经过基地培训考核合格可以直接向企业输出,基本可以实现学生100%就业。每年组织跨境电商企业游学活动,共组织学生教师赴广州、深圳跨境电商和外贸企业开展游学,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了解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能力要求和跨境电商的内涵及前景。
除跨境电商之外,把握线下外销国际展会机遇,与广交会电商有限公司合作组织学生连续参加广交会,成为区内首家派学生跨省参加广交会实习的高校,与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合作,派出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经过两轮训练,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商务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活动都经历过实践锻炼,基本能够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
二是各种校内比赛和实践训练。从大二开始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国际贸易比赛、跨境电商比赛、英语比赛)、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优选学生参加“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比赛”,近3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3次。从大三开始要求学生参加阿里巴巴组织的“百团大战”,培养学生的跨境电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成立创新创业猎鹰团队,并安排到跨境电商企业进行各种实践。
经过以上2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培养了大批跨境电商人才。几年来,毕业生从事跨境电商行业人数比例从38%升至64.8%。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校友满意度和对教学的满意度均在全校排名前三,高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为95%。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读研率高、就业质量高。3年来平均一次就业率为95.6%,平均读研率5.3%,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收入全校名列前茅。读研学生中,50%就读经、管、法专业,毕业生境外读研率达3%。有122名学生获得翻译、证券、会计、跨境电商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建设符合专业定位发展的师资队伍
如前所述,《国标》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素养有明确的要求,涉及到语言基本功、专业技能、科研、实践能力。但是,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仅仅符合《国标》准入门槛的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结合专业办学定位和学校服务方向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从《国标》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除了语言基本功要求之外,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团队还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应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复合型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此为科研能力要求;二是应有企业从业经验以及从事高校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此为实践能力要求;三是应有企业运营高级管理人员形成的外聘教师队伍参与教学,此为专业技能要求。
具体而言,在教师团队的培养路径上,应该明确队伍建设目标,首先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严把教师引入关,对教师从业经验和专业背景作出明确要求,例如对引入的博士可以要求是“英语+经管”学科背景;也可以以柔性方式引入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此为满足专业技能和实践要求,通过此种方式,高校可以把“学院派”教师送到企业挂职以增加其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应建立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平台,在此平台上完成相关研究项目。由于学科特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产出相比较“显学”专业较弱,可以通过各种帮扶或者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科研成效,例如科研团队建设,课题申报交流指导等。
近几年,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利用学校优势经管学科大平台,结合语言类专业的特征,做好“外语+商务”交叉学科融合,成功地打造出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培养放在首位。2017年至今引进博士3人,内培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引进复合型硕士2人。拥有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复合型教师10人,占教师队伍的33%。目前拥有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8人,占比60%。结合学校面向东盟地区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建设也面向海外,教师团队中海外毕业博士3人、硕士2人,10人出国研修6个月以上。目前,拥有海外学历或进修背景人数达15人,占比50%。还有海外在读博士3人。另一方面,实践能力锻造已成为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团队打造的特色。鼓励教师到企业机构挂职,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机构一线兼职,拥有行业背景师资9人,占比达到30%。此外还邀请了优秀的跨境电商和外贸行业的精英来我校长期兼职教学,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
(五)开发符合专业定位且有区域特色的教材
建构主义理论往往强调语言学习通过主动构建意义来获取知识,但研究发现语料的输入同样影响语言习得者的学习能力构建,而且呈正相关。而语料在学习中的载体就是教材,因此编写符合专业发展定位、反映区域经济特色的教材对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能力尤为重要。
量体裁衣式的教材开发不但可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也对教学质量有显著影响,因此编写区域特色的专业教材是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如何编写“接地气”的商务英语类教材?克拉申认为学习语言必须依赖大量有效的输入语言信息,而这种有效的概念被界定为信息量大、同时具备可理解性和趣味性。因此,编写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教材应遵循:广泛性、针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原则。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是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编写校本教材,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与人才库(高地)或政府智库合作,由政府、企业、协会等多种主体共同成立校本教材编写指导小组,主要是对教材方向和内容进行审定,以契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例如,铜陵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教材建设就紧密结合本地铜矿产业发展,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了铜矿相关产业链进出口商务活动;二是在教材具体参编者中吸纳地方翻译或商务人员,可以邀请本地区外语翻译专业人才库的专业人员一起合作编写,尤其是外贸行业的一线商务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素材和实际应用经验,可以确保编写教材的“新颖性”和“广泛性”。正是考虑到教材“针对性”和“实用性”,广西财经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教材《东南亚贸易》建设邀请了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外联处的工作人员参编,教材建设主要针对东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与广西与东盟的联系,包括以下模块:东盟各国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外贸情况;人文情况;商务谈判主要风格;主要国家贸易结构;广西与东盟经济联系等。
相较于其他通用型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材,这些内容更接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翻译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长适应能力,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对口区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