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再开发

2021-03-08韩永彩陈和平

梧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水平应用型转型

韩永彩,陈和平

(梧州学院 商学院, 广西 梧州 543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地方本科院校改革一直是中国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2014年2月《关于教育部召开地方本科院效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安排通气会有关情况的通报》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突出的位置,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150个骨干专业(群)。国家近年来连续颁布政策或指导意见加强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迫切性。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再开发的迫切性

1999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地方专科高校通过合并或转制等方式大规模升格本科。这类本科院校约占全国本科高校的55%,为国家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积累人力资本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国际竞争力排名还很靠后,在全球60多个被调查样本中处于中等水平,且工程师合格程度在全球范围处于末端[1]。在国家更长时期、更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急需的是适岗的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企业型工程师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跟地方经济的联系更紧密更贴近业界,能有效满足短缺需求。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需大量应用型高级人才如专业企业家、创新企业家、工程师、企业经济学家及技术开发研究人员,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正当其时。但研究显示,转型中行业类升本比例仅占13%左右;麦可斯研究院的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6—2018年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率高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和双一流建设双重压力使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迫切需要再开发。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开发的困境

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专业和课程构建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将教育科类结构与地方主导、支柱产业、企业所需管理和技术紧密结合的还不多,转型中遇到诸多瓶颈: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角色定位模糊

根据潘懋元的定义,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大批量应用型人才,是既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主要由新建和地方本科院校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能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关键词是高水平和应用型,此类人才培养的土壤在于实践。

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已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水平”和“应用型”,但仍处于“三文治”层面,如广西的地方本科院校中,有超过80%的地方本科院校主页显示培养目标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由于往“高水平”不能模仿学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往“应用型”不能完全职教化,因此形成一种“不本不职”的尴尬。定位模糊,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树立“应用性”为目标就会简单“下滑”为职业教育,转型后的地位有变,社会认同受损。这种模糊的目标定位在于长期以来以研究型高校为榜样,而突然转化中使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重心转移,极易造成简单职业化,为企业培养的人才要么教育过度要么教育不适岗,企业需求与高校供给的错配无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经笔者统计,在安徽省成立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还有很多高校未加入。

(二)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设置趋同严重

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研究型大学严重趋同,却不具有研究型大学的理论积淀优势。来自企业的调研表明,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毕业生就业面临与企业所需的错配问题。这是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较高的“趋同性”,在公办院校此类问题更为突出,如在230所公办院校中,就有近221所院校开设有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专业的广泛度高达96%[3]。由于中国高校分层次办学经验缺乏,国家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缺少明确的分类指导。而国内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地方本科院校直接以老牌大学为榜样和示范。无法跳出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本科专业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以学科为圆心,专业建设之前未走进企业深入调研,从而缺乏有效的产教融合的合作,服务地方能力不强。新建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未与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紧密对接,也无法根据地方经济动态调整。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局限于课本、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不相符。

(三)课程结构亟待再造升级

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教学形式传统,缺乏对学生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目前,应用型的课程结构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即一个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含宏观层次是课程体系、中观层次是课程单元及微观层次的课程教学结构。经典的目标导向课程理论认为,任何课程设计都要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这4个问题,亦即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4]。如何在本科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工作过程适应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地将本科教育职业化,应在扎实理论基础上培养本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产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正是能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实现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

三、工作过程系统的新应用:消弭“高水平”与“应用型”的矛盾

工作过程系统化中结构是课程开发的关键。课程理论及课程开发必须关注的结构包括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结构、先有知识和先有经验的结构、学习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构。具体分为3个层次:宏观课程体系、中观课程单元和微观教学结构。虽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也曾在中国受到部分追捧,但存续时间不如德国工作过程。工作过程课程结构的开发自由德国引入中国以来,多在高职高专等职业教育层次实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乃至转型后借鉴其固有的“岗位知识”目标,并将其“提炼加工”,将此“外来物种”本地化。可及时化解“不本不职”的尴尬,既重视地方应用性,又能在动态结构调整升级,消弭“高水平”与“应用型”的矛盾,助中国地方本科院校走得更远、发展更持续。

(一)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为明确目标

只有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改革和考核评价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用型才真正得到体现。在确定了应用型培养目标下,中国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结合“地方性”和“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如广东和江苏地方本科院校的研究发现,培养模式多样,项目式包括产教研融合项目、校际交流项目、民族班项目;协同培养、联合培养、定向培养、中外合作培养,且学制灵活。

(二)专业建设突出“地方性”的特色要求

以地方市场需求导向的学科研发合作能促进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高校的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同时检验学校课程是否有效。立足“地方性”,明确发展思路,科学设计转型发展路径。2018年初印发了《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部分评估指标的调整说明》(教督局函〔2018〕1号)。修订后的指标体系坚持新建院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深入推动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科类结构优化回答“培育什么样的人才”,适应经济结构的人才和教育结构则从根本上回答“为谁培养人才”。

教育结构取决于经济结构,而地方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结构和种类结构[7]。西部地区特别是广西,处于有利的区位,应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国际上面向“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等区域经济特色,思考设立经济学类专业群,如除开设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以外,还可增设东盟经济学、国际商法、亚洲经济、特殊经济区等双语或全英文专业。随着广西建立国际合作园区、保税区、开放开发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增多,动态调整或增设经济理论与政策相关专业为广西南向和北联培育国际视野人才;国内面向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乃至泛北部湾经济区,开设相应的体育指导与管理、康养专业、休闲旅游专业。为广西东融西合培养国内区域经济管理类高级人才,北联长江经济带,两水系贯通,黔湘桂高铁经济带试验区建成,应增加内河开发、带状区域经济理论专业课程。广西人才面向的市场中,有近1/4的人才输送到广深地区。根据智联招聘的大数据分析,销售及其管理、高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服、售前售后技术、质量管理、仓储及物流等经济管理类专业位列大湾区人才需求的前十。因此,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专业动态调整与课程体系动态更新方面寻求突破,围绕产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与企业所需适配的专业,融入企业建课程,跨专业交叉知识体系建设,才能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扎实专业技术和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5-6]。

(三)课程结构体现“高水平”的系统开发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动态调整以实现从“地方性”“应用型”过渡到“高水平”,借鉴法国“大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经验,为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提供梯度和渐进的课程设置。师资调整主要与企业精诚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如区位优势明显的广西,一旦北部湾港和各大一类口岸打造建成开放型平台体系,高质量承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工贸易承接示范基地,地方本科院校可增设平台贸易、智能加工贸易、边境贸易类课程。随着孟中印缅国际大旅游圈建设成熟,要开设四国出入境旅游相关文化通识课程,甚至可以将智库资料、调研材料汇编成补充教材。“高水平”则体现在硕士、博士培养,侧重科学理论知识传授与培养的“纵向深入”,面向区域和产业,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对于优秀硕士、博士生还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能力,专业硕士、博士主要为已经参加工作有志于进一步开发自己能力的人提供实践技能方面培训。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体现“高水平”。

此外,专业设置需要从外延和内涵两个维度加以拓展:前者包括专业设置数量、不同专业配置比例、专业口径、专业布局等;后者包括专业建设目标、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修改和完善对现存高等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规则。可设置一些新的重点专业(如工程和经济专业的组合),发展交叉和边缘学科,如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学领域内设置一些全新的面向就业的专业。西部地区高校规模不大,可充分利用“船小调头快”优势,开设一些国际化课程,整合资源。多开设用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和国际通行的学士学位专业以吸引外国留学生[7-9]。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赖于国家顶层设计,教育部与各部门应多给予政策和资源支持。并尝试授权高校发放职业学士学位、新硕士、博士学位(大学技术学院的毕业深造),这对于“高水平”发展尤其重要。理论高度要借鉴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合肥学院主办的《应用型高教探索》,为中国的地方院校转型实践提供专项理论研究的平台,公开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成功案例,并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高水平应用型转型
四个聚焦保障高水平安全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